| ||||||
想像一下,在堅固的機械軌道上,隨心所欲用手工具雕塑出0.01到0.001公分,且一萬次都能分毫不差,正確拿捏出比頭髮還細的精準度,是鏟花職人張振財贏在千分之一的基本功。 「鏟花」(Scraping),是一門從兩百年前工業革命流傳下來,機器無法取代的金屬加工手藝,世上第一台機器就是由此技術生產出來。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總幹事黃建中形容,鏟花就是「機械雕塑師」,主要原理是用手工一刀刀去除影響機械精度的物質,藉此矯正機械加工的誤差,影響產值上千億元工具機產業競爭力。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詹炳熾補充,鏟花是把機械兩個移動貼合面鏟直、鏟平、鏟均勻,軌道滑動時鏟花構成的點線面幫助機械精準移動,也讓潤滑油發揮中介功能,避免提早磨耗,降低機械壽命,「就像高度一樣的十個人撐著門板可平均分攤重量,如果有人蹲下去沒承受力量,其他人因重量集中比較快累……,」他認為機械好壞關鍵在可靠度,可靠度關鍵在精度,精度關鍵就在鏟花。 嫌貴你可以找別人,別人修不好回頭找我,價錢再加一倍 「他是我見過最厲害的鏟花師傅,」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欽點,讓張振財成了至今唯一一位摘下機器公會機械達人稱號的鏟花師,他曾接下中鋼一台德國進口、售價上億元大型磨床維修工作,二十天進帳百萬元,現階段年收入破八百萬元、淨賺四百萬元,是含金量最高的鏟花職人。 「嫌貴你可以找別人,別人修不好回頭找我,價錢再加一倍!」張振財語氣中的自傲,來自他的獨門技藝。但沒想到,三十年前他竟是鏟花的門外漢,連機器長什麼樣子都沒看過。 一九八○年代,學美工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北設計公司,林森北路上的酒店,十家中有八家他都裝潢過,退伍後回台中開咖啡店,因出入分子較複雜,婚後動了轉行念頭。一次,跟長他八歲的大哥看工廠,才第一次接觸鏟花,越觀察越有興趣,「一看就知道鏟花就是點線面的學問,原理我早就會了,只差不會用鏟花刀,」張振財心想,小學畢業的大哥都會,自己一定也可以,於是離開月賺十萬元的咖啡店生意,第一年改拿十分之一薪水當學徒,他拿起鏟花刀從頭學起,一鏟就是三十年。 但第一關等著他的,就是手工鏟花刀的難度。鏟花刀不比一般刀面銳利,光靠蠻力硬碰硬沒有用,就算一個九十公斤硬漢用盡全身力氣,只要不得要領,機器表面仍是文風不動;唯有先學會正確施力重心、姿勢與雙手雙腳配合等竅門,才鏟得下去。 學習過程不用三天,手掌就會因出力反噬,脫皮、起水泡,第一個月雙手又腫又痛,十個學徒至少有九個會放棄。那一次次面對冰冷機器的學習過程,寂寞且無言,至少經過上萬次失敗,張振財才摸索出每一刀都鏟得下去,進而精準控制力道,並鏟在正確的點上,「它要手腳跟腰力一起,一個地方錯就沒辦法鏟下去,一個月內絕對拿不到竅門。」 學鏟花就像練投籃一樣,四肢等身體出力方式各有一定功能與節奏,必須經過無數次練習內化成自發動作,他透過每天成千上萬次重複微調姿勢動作,才掌握到腰力控制長寬、左手下壓力道決定深度,右手則控制鏟花點,以及雙腳重心配合到更順暢的「身體記憶」。 問他當初怎麼突破,他愣了十幾秒後只簡單回答:「看師傅怎麼做,一直練就對了!」直到回程車上他才說出,自己高中就搬到外面住,「爸媽不疼我,我拿不到錢,再苦都不敢叫,都想靠自己。」 大哥領他入門,沒退路的他只能靠自己下苦功學,克服鏟花不論點線面都要符合機械精密度要求,如此透過軌道上下接合滑動產出的零組件,精密度才能跟著達標。 我光做三年,就比其他人做三十年還多! 例如,軌道最高和最低之間的差距可能是極細微的0.001公分,也可能是0.1公分,「它是不平東西給你做,如果你都出同樣力道,根本不會平,所以你下去每一刀力量都要不一樣,」張振財解釋,鏟花不像一般藝術品雕塑,只要一個地方不準,就會影響其他地方的精密度。 再加上不只一個平面,而有四個甚至更多都要同時鏟精準,多一個面難度不是加法,而是乘法,「鏟花只能挖掉、不能補,一旦鏟錯地方要從頭再來一次,其他等於都白做,它難就難在這邊。」他透露。 只有精準度還不夠,速度又是另一關。 「我光做三年,就比其他人做三十年還多,」早期在台灣最大磨床廠福裕當學徒,一個月生產三百、五百台機台,超過一般機械廠一年的量,成了張振財要證明自己的最佳練功房,超過一千個日子的苦練,讓他的手藝是別人的三倍快。「我練到手的動作可以配合眼睛,眼睛速度看多快,我就有辦法鏟多快,」以接案為主的鏟花工作來說,速度越快,等於累積財富的速度也越快,也讓他再放大自己的價值。 要做手工業,技術就是要練第一,因為你做第二,永遠做不贏人家! 「要做手工業,你技術就是要練第一,沒有第二的問題,因為你做第二,永遠做不贏人家!」逼自己一定要練出速度,全心投入工作的他,只想著一直重複同樣動作以求精進,「進去學時我就有那個覺悟,我知道這是靠你手的動作去拿鏟花刀,你如果鏟不夠快,技術再好都做不贏人家,就要靠你意志力下去練那個刀。」 他發現只要應用腰部瞬間爆發力就能增加速度,逼自己練出全靠腰力,上半身維持不動的姿勢,速度之快,夏天鏟不到半小時就滿身大汗,冬天鏟花刀一鏟,熱度竟讓機器接觸點冒出氤氳白煙,「你們用眼睛看我做工作,跟不上我的眼睛,你不知道我在鏟什麼,可是我已經鏟好了。」 為了增加速度,透過一次次的重複動作,找出每次鏟花刀施力後拿起再鏟的間隔不到一秒,離機械接觸面的高度更不超過0.1公分,他甚至學會讓鏟花刀成為自己身體一部分,練出每次動作不去思考的習慣,「我眼睛看到的點手跟腰自然反應,這個是多高了五條(0.005公分),我會鏟五條的力量下去,這邊是高一條(0.001公分),我會鏟一條的力量,」張振財說,如果要思考如何施力,絕對做不快。 鏟花技藝鑽研到深,不服輸的他又開始研究其他影響機械精度的答案。 「只要遇到機器有問題無法解決,我就不做下一台。」張振財不諱言,當機台生產出的零件不準,就會被質疑鏟花不準,不像其他師傅都是照做、得過且過,不主動思考問題背後原因與解方,他則會從材質、硬度、軌道等機械設計與熱量溫度之間的變化等機械原理,一一檢視,找出問題與最有效解決方案,「沒找到真正原因,下面怎麼做?(技藝)停在那無法前進。」 「機台不動,大家鏟都會準,其實溫度是對機台最大傷殺力,」他強調,鏟花之所以能以手工贏過機器精密度,關鍵就在沒有熱變形問題,知道原理後就能對症下藥,修好機器。 敢拚就有路,張振財靠自己不斷下苦功,這才贏來了鏟花職人的真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