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暴利有機夢

2013-02-25  NCW  
 

 

有機農業自身步履維艱。 “暴利” 引誘之下, 有機農業真假難辨, PE的介入不會改變

這一基本格局

◎ 本刊記者 馬媛 鄭斐 劉冉 實習記者 戎天珅 文從“蘇丹紅” “毒奶粉” “瘦肉精”再到“皮鞋老酸奶”……在不斷曝光的有毒食品面前,國人幾乎快要喪失了對正規渠道食品安全的信任。

一時之間,原本相當邊緣化的有機農業成為熱點,得到多家私募股權基金(PE)關注。但投資之後, 不少 PE發現,真正的有機成本太高,只適合小規模試點,無法大規模商業化。絕大部分號稱有機的企業“變通”的做法,是將有機和綠色農業混合,即只有少部分有機產品,大部分產品並非有機。

“有機農業生產企業成本居高不下,就產生了‘變通’的做法。比如說有1萬畝地,其中700畝拿到有機認證,公司就宣傳自己是有機農業企業,其實大部分都是綠色或者無公害的,只能算是高端蔬菜規模化種植。 ”有投資人透露。

PE選擇接受現實。 對於投資者而言,真正有價值的是品牌和銷售渠道。至於產品中有多少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有機,投資者選擇了沉默。

但這樣的現實,消費者瞭解多少?

何為有機農業?按照農產品施農藥化肥多寡排序,由高到低分別為,無公害、綠色、有機。無公害可以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使用量多寡依據國家標準;綠色食品是“減農藥,減化肥” ;而有機是“無農藥、無化肥或不能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物質” ,有機產品的優點是比較天然,對環境更友好,較少汙染,也因此成本最高、產量最低。

專家一致表示,在中國的土地上,要能做到真正的有機非常難,也很難大規模商業化推開。但在混沌狀態下,打著有機旗號的產業變得有機可乘,甚至存在暴利,畢竟有機農產品價格是同類普通產品的3-5倍甚至10倍, “信仰”有機的消費群體也相對高端穩定。

中國在尋找食品安全之道,有機農業是食品金字塔的塔尖,卻並非解決食品安全的解藥。

PE的選擇

投資有機農業,機會何在?

中國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聯盟主席、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杜相革教授稱,國外做有機農業已有70年曆史,生產規模每年以至少10% 的水平增長,中國有機行業至少還有10倍發展空間。中國目前有機和有機轉換的土地面積是190萬公頃(2850萬畝) ,不足耕地總面積18.18億畝的1%,如果發展到5%的話就是1億畝,發展空間巨大。

“沒有形成市場格局,這就是機會。 ”合泷資本在報告中稱。目前有幾股力量在進入農業領域投資。一是普通財務型機構投資者,比如聯想投資、SAIF、DT Capital、高盛直投等;二是戰略投資者,如中糧和新希望等;三是像丁磊等對有機農業產生了興趣的個人投資者。報告指出,資本進入這個產業,戰略出發點在於,農業在未來幾十年是成長型產業,要長期持有。

目前,聯想控股、民生銀行、中糧農業產業基金、萬達集團、匯源公司都進行了相關投資。國內造船企業熔盛集團宣佈,將拿出幾百億元做農業,其中包括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

已經獲得投資的一類是有機生產企業,像上海多利農莊(下稱多利) 、百年栗園、歐閣有機蔬菜等。

B 輪投資多利的德同資本主管合伙人邵俊稱對有機農業抱有長期心態,並對回報很樂觀,稱真正建立口碑、特殊渠道的有機產品不多。他說,有機農業的收入增長模式不是線性的,而是階梯型的,會有20%-30%的年均收入增長。

從事有機養殖的百年栗園,于2010 年5月和2012年2月分別獲得天圖創投、德同資本3000萬元和1億元的融資。

近期公開宣佈的有機農業投資項目還包括 :隆平高科投資明月山隆平示範區,已流轉並實施有機生產的面積為 3000畝,投入6000萬元左右,計劃未來三年擴張面積達到1萬畝 ;河南省濮陽市引入恒泰香港,建設有機高效農產品種植加工基地,總投資1.1億港元,占地6000畝 ;河南省淅川縣與浙江海亮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資20億元建設大型有機農業綜合基地項目。

獲得投資的另一渠道是通過有機食品。北京軟銀賽富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下稱軟銀賽富)副總裁王鐸告訴財新記者,軟銀賽富投資了國內最大的有機專營店樂活城約1000萬美元,占股30%。

樂活城總經理余崇正對財新記者介紹,樂活城成立了七年,現在北京和天津有直營門店10家,專櫃25家,尚未盈利,但虧損在逐年減少,預計2013年達到平衡點。他說, 因為“三聚氰胺事件” ,樂活城業績在2008年底和2009年增長最快,年收益增長40%-50%。 “每次出現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後,樂活城的銷售業績都會上一個台階。 ”王鐸稱軟銀賽富還投資了中糧旗下電商平台“我買網” , 當時競爭頗為激烈。

央企中糧在中國糧食領域是龍頭老大,“我買網”主要是依托中糧平台,但相對獨立,定位中高端,賣的產品中有部分是有機食品。

但聯想控股旗下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張林表示,有機產品價格貴,流通成本高。雖然花了很多精力找可投企業,但是符合預期的並不多。

“北正穀南多利”

PE 界人士分析,有機農業分為幾類:一是種植業,如多利,從地方政府圈地,把農民變成農民工,規模化種植;二是品牌聯營,養殖企業多採取此類做法,像百年栗園,合作農戶,統一配方、飼料,統一收購;三是單做渠道,如正穀(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正穀) ,並沒有自己的農莊,也沒有聯營農戶,主要做法是從市場上購買有機認證的產品,重新包裝後,通過禮品卡售出。

有機農業的生產商有“北正穀南多利”一說,兩家公司位列有機農業市場份額的前兩位。但兩家公司並非所有產品都是有機,PE 更看好的還是他們的客戶群和銷售模式。

2012年4月10日,北京匯源集團與正穀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開發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熟悉正穀的一位機構投資者稱,正穀前幾年業績增長很快,但季節性很強。一直有很多投資人在追正穀,但正穀都沒有深入接觸。正穀的創始人和董事長張向東向財新記者明確表示,目前正穀還沒有融資計劃。

多利在融資方面推進最快,已完成兩輪融資,目前還在準備新一輪融資。

第一輪于2010年11月3日獲得青雲創投1050萬美元的投資 ;第二輪于2011年9月獲得德同資本、凱鵬華盈資本、達泰資本、匯通資本四家創投公司合計1.8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多利於2011年8月與國泰君安簽署了上市服務融資協議。

多利創始人張同貴出身農村,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林業經濟系,之前是上海最大川菜連鎖“多利川菜”的老闆。

2005年,張同貴進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進修期間, 有了打造“都市農業”的想法。適逢上海打造“菜籃子”項目,採用公開招標的形式,張同貴中標,獲得了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鎮的浦東基地1750畝土地的經營權。

多利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從2005年至今,多利農莊基建、設施、育苗間、蔬菜大棚、灌溉設施、河道改造得到過當地政府和農委累計超過1億元的資金支持。

投資多利的一家 PE 相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多利有自己的土地,用水系隔開,堅持有機種植較有保障。多利剛開始堅持只賣自己的菜,但是因為品種單一,在一段時間內退訂率很高,迫于客戶推廣壓力,為豐富品種,目前也賣合作單位的菜, “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

他說 : “辦一張多利年卡,一年到頭只能送七八種菜,太單調,獲取新客戶有難度。多利崇明島的基地起來後,增加至20 多種品種,但也依然滿足不了客戶需求。 ”他透露,多利模式的物流成本很高,這導致有關 PE 的人民幣基金沒有跟投多利。 “蔬菜的運輸一定要冷鏈,冷鏈車的成本和維護價格都很高,可能30% 是菜的成本,70%是物流成本。 ”多利的負責人表示,雖然目前從有機農業生產入手,但目標是 Whole Foods Market,後者是一家連鎖超市,建于1980年,現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有331家商店。它專賣綠色食品,儘量減少加工處理,也不含轉基因、人造色素和防腐劑。 2004年1月,已在納斯達克上市12年的 Whole Foods Market 實現首次盈利,並首次每股分紅15美分,後並購了英國的七家Fresh & Wild超市。

“多利已樹立了品牌,獲取的這些高端用戶的信息,可以不只銷售自己生產的產品,非常有價值。 ”前述投資經理表示。

真假有機

是否標識有機,商品售價迥異。2012年6月20日,農貿市場上的黃瓜每斤1元,在 BHG 華貿店,小湯山黃瓜每斤6元,有機農莊的有機黃瓜賣到17.70元; 有機農夫市集上黃瓜價格為每斤10元。

“暴利”之下,市面上假有機泛濫。

“我之前去小湯山、大興區留民營生態農場都看過,地上到處扔著農藥袋。有機標識找認證機構,花2萬元就可以買到。 ”北京聖林生態農莊林劍表示。受利益驅動,有些認證機構主動找農戶或中間商銷售有機食品認證。幾經整頓後,現在有機認證的成本大大提高。據杜相革稱,根據新的認證辦法,50畝地、二十幾個品種一年檢測加認證大概在20萬元左右,中小企業基本無條件做認證。

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常務副主任李顯軍認為, “我們現在的標準號稱全球最嚴格,監管措施也是全球最嚴格。 ”但業界卻認為這種所謂嚴格標準和監管的實際可執行性太低。

即使是吸引投資人的有機農業標杆企業,如多利和正穀,究竟有多少產品是真有機,也是個問題。

據財新記者獲得的一份2011年某農業類央企的行業中期研究報告顯示,正穀自有有機蔬菜基地只有40畝,主要用于會員採摘和企業宣傳推廣,實際銷售的有機蔬菜全部為貼牌。

青雲創投投資總監王軒表示, “很多企業做的都是大量外購、貼標簽,這樣的基本上很難保證真有機。另外,有機農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沒有大量資金注入情況下,無力經營自有土地,市場上更多是公司+ 農戶的合作模式,這樣也很難控制產品質量。 ”多利也必須要考慮到投資人利益,為了保持業務增長,不得不妥協。 “其實多利現在北京的做法,和正穀的區別 已經不大。 ”一位PE投資人士說。

多利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主要銷售模式有兩種,一種是長期穩定的會員直送,另一種是逢年過節的禮卡兌換 禮盒。會員直送只有蔬菜,完全是多利浦東有機基地自產,100% 有機。過節 的禮盒除了蔬菜,還有水果、安吉大米、雞蛋等,需要從外面採購,他承認,多利會買一些綠色標準的產品。他說: “單做有機是一個很慢的投資過程,要上市則需要擴大規模。將來我們除了有機,也有可能還會做一些綠色、健康食品,商業模式也不會局限于會員模式。

王軒表示,多利從2005 年開始建立農莊, 不算前期投入, 2009 年開始盈利。

也有投資人透露,多利的毛利大概在50%左右,淨利超過20%。

但他亦稱, “多利太個案。如果把前期投入也算進去的話,利潤率很低。

真正的有機企業都規模較小,投入很多,錢沒賺到多少,周期卻很長。凡是大張旗鼓、規模能做很大的一定不是真有機。 ”他稱純有機農作物在種植前,土地至少要有機化三年,很少有企業能支持這樣的投入。而純有機的產量太低,成本太高,如果大規模做有機,病蟲害都防止不住。

這些投資者最後都承認了一點,即現在真正規模化種植其實都只有很小一塊是有機。 “一開始我們看的時候,也不太喜歡一大片地上只摳出一小部分做有機,其他做綠色或者無公害。但是後來覺得,種植企業只能這麼做。 ”一位投資者的語氣中流露出些許無奈。

有投資人並透露,百年栗園的模式是聯營養殖,即授權農戶做養殖。養殖毛利很低,聯營方式很難保證農戶的操作方式,無法驗證是否真的有機。

“有機農業投資回報比非有機農業的投資周期更長、投資更高。很多投資人並不是非常理解有機,只是在食品安全危機下,看到有機概念里的利潤。投了以後,發現不是真有機,但也不會去糾正。投資人看重的是利潤,只會把泡泡吹得更大。 ”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對財 新記者表示。

正視有機

“問題是,規模小了賺不了錢,規模大了又肯定變味。這是一個投資悖論。 ”杜相革如此描述投資有機農業的資本面臨的困境。

林劍稱,已經有多位投資人表達了投資其農場的意願,但是有機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資本追求利潤回報,規模化生產,必然導致有機種植標準上打折扣。 “有機不適合大規模做,會提高成本,不好控制。國外有大規模生產,與其體制、技術條件以及農業政策有關。 ”在美國,有機農業受到政府農業政策的傾斜,有機農業最重要的是保護環境減少汙染,政府和消費者是出于這個目的支持鼓勵這一產業。

但在中國,願意付出高價購買有機產品的消費者,主要是相信有機產品更營養,口感更好,更安全。但在這一信仰中,有機產品更安全是準確的,但其他幾條卻並未得到科學的充分論證。

“影響營養和口味的主因是品種,而不是過程。絕對不是有機更好吃,更有營養。 ”杜相革告訴財新記者,要論產出效率,有機產品更是低得多。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稱,帶有有機標誌的水果和蔬菜總體上並不比普通水果蔬菜更有營養,而後者通常要便宜得多。

不過,美國肯塔基州立大學農學院的 Michael Bomford 博士在回複財新記者的郵件中表示,多數研究表明,有機食品有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和幹物質,但硝酸鹽含量更低;在產出率方面,有機農業產出相對較小,也要耗費更多人工。

“只有小規模農場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有機技術經營和管理。生物多樣性是有機的理念,我們不認可工業化有機。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組織者常天樂說。

“有機的供給一定是有限的,大規模擴張容易走形。 ”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王航稱。

王鐸表示, “有機投資門檻不高,因此投資人很多。提高競爭力關鍵有三點:降低成本、提高口感、保證銷售,不過目前還沒有企業把這三點全做到。PE 的投後管理也很難起到作用。 ”有機農產品的成本高、產量低,價格也高,普通家庭偶爾為之可以,但無法將有機食品作為日常消費。 “有機食品養不活中國人。 ”王航說,有機產業的投資目前不在新希望的視野範圍內,以農業投資為主業的新希望更關注食品安全相關領域。

“那種認為靠有機農業來挽救食品安全危機的思路,是完全錯誤的。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亞洲代表周澤江對財新記者說,有機農業終究是農業的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即便全球有機產品占市場份額最高的丹麥,有機產品只占百分之六七,美國約為3%,不可能成為消費者滿足日常需求的主流。

“一個金字塔少了塔尖還是個塔。

可沒了塔座、塔基就完全倒掉了。這個塔基就是普通食品。我們國家首先應該 保證所有食品都是安全的,有了這個基礎後,再去根據各種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生產各種標準更高的食品。 ”周澤江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