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號,受國泰君安之邀,我赴香港參加了由劉漢基先生主講的8058羅欣藥業的投資見面會,與會的朋友包括外資機構、國內私募基金以及我這樣的業餘小散,由於多數都是網上和我有過交流但初次會面的「熟人」,所以我就不點名暴露他們的身份了,呵呵。
會議方式以劉漢基先生演講為主,投資者穿插提問為輔,由於劉先生經常夾帶英文,我英文一竅不通,所以有些地方我的記錄可能有誤,請大家幫忙指正。另外,昨天我還致電劉,補充提了一些問題,聊了近一小時,劉很熱情,在此一併感謝。下邊,我以問答的形式,將兩次交流的主要內容列示如下:
一、分類產品的收入和利潤的結構比例如何?
答:截止2012年中報,抗生素佔比由上期的50%下降到45%;消化和呼吸系統專科藥由25%上升到45%;抗病毒藥由20%下降到5%;其它5%。
2012年上半年,總收入為10億元,其中銷售金額排第一位是的抗生素(我對藥完全不瞭解,沒記住藥名),金額是9000多萬元,佔收入比例約為10%,毛利率約為75%;排第二、第三名的都是消化系統用藥,合計為1億多一點,毛利率85%。前10名合計佔到銷售收入的30%多。
(會後,我們要求劉給單品種銷售數據,劉不肯,說最多給前5名。他說曾有同事給過研究員詳細數據,結果研究員將整份文檔發給了客戶,最後傳到00460四環藥業的管理人員手中。)
二、新藥的研發和可行性分析是怎麼做的?
答:公司早年只有2個研發人員,現在研發部有80多人,公司與瀋陽醫科大學合作良好。近幾年發明專利急劇增長,目前已經有49個發明專利,尚有30個在申請中。有45個藥品處於臨床階段,有近40個在臨床前的準備階段。未來幾年,每年將有8-10個新藥生產。
公司以前都是主動找歐美製藥廠買專利即將到期的藥品做首仿,現在是對方主動找公司的比較多,如果是老病新藥,購買成本不高。公司的規劃是研發費用要佔到收入的7%,但實際遠沒到這個比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收入超預期增長。
銷售和市場調研一直是公司的強項,通過收集信息瞭解到未來一段時間的藥品需求,在正式投產新藥前,公司一般已經先拿到了半年到一年的訂單量。一般來說,抗生素的投資回收期設定為2年,專科藥5-6年。一旦毛利率下降到30%,公司將不再生產,新藥的毛利率平均在80%以上。
公司走的是高周轉的模式,批次更新轉換速度快,產品貼近市場需要,生產成本現場控制好,執行力強。公司以銷售需求來定生產,所以品類較多收入分散,沒有重磅藥,同時也沒有廣告方面的費用支出。推廣的費用主要在銷售給經銷商的收入裡有給回扣,這些收入開票價格有提高,毛利率高,同時銷售費用也大幅增長,回扣時間差大約為半年左右,比率是6%左右。
三、目前的客戶結構如何?
答:醫院直接銷售佔33%(主要在山東),分銷商25%,第三終端17%,OTC10%,其它15%。產品的最終銷售,大概65%以上在三級醫院。除山東外,北京、安徽等省銷售較多(我記不太清楚了),四川增長較快。
四、恆欣和裕欣兩個新廠的投產進度如何?為什麼裕欣進度明顯滯後,GMP認證進展情況如何?
答:恆欣的原料藥已經點火生產,產品主要是自用。裕欣的大輸液仍以試產為主,在生產水針,裕欣投產延期的原因是目前沒有接到大訂單,國版的GMP是符合的,只是歐盟的還在認證當中。裕欣廠今年會分期投產,預計明年可以全面達產,公司的規劃是要到達90%的產能利用率。未來以消化和呼吸系統專科藥為主,以三四代抗生素為輔。
五、醫藥新政策對公司的影響如何?
答:發改委每年都有兩次調價,但實際對公司影響很小。降價針對的是終端,中間商會有間接壓力傳導給公司,公司可能會降價三五個百分點以刺激銷量,因為公司的毛利率高,所以沒多大影響,還曾有過漲價的事例。至於醫院藥品加成取消和藥品招標方面,實際操作時有較大的運作空間。
六、第三終端的建設進度如何?前期費用是否將為今年的收入、利潤帶來貢獻?
答:目前整個銷售團隊約有900人,遍佈全國,這兩年的銷售團隊建設現已為公司帶來正收益。
七、轉主板進度怎樣了?
答:證監會去年底有頒佈一個《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申報文件及審核程序的監管指引》的45號文件,其中第七點:境外上市公司在同一境外交易所轉板上市的,應在完成轉板上市後15個工作日內,就轉板上市的有關情況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書面報告。45號文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也即是說,8058由創業板轉主板,已經不再需要向中國證券會先申請了,上市公司自己弄好後,報告就可以了。目前相關表格文件已經交給聯交所,如無意外,上半年就可以完成轉板工作。
但內資股全流通的事,現在還沒有具體的文件指引。
八、去年基層員工加薪後反響很好,但新入職大學生流失仍較為嚴重,是否底層晉陞通道不暢?待遇不夠?中高層薪酬似科也不高,為什麼沒有考慮股權激勵之類的措施?
答:底層員工加薪不止一次,待遇算不錯了。不進行股權激勵,是因為H股如果搞股權激勵,就觸發股本增加,必須取得證監會批准,民企的審批很難,所以只能放棄。
九、三季度賬上有11.26億的現金,佔到總資產的6成左右,沒有付息負債,現金流超級強。中報有4.5億的理財產品,三季末還剩2億,以前的利息收入過低,有小股東擔心資金被挪用,為什麼公司不做一些協定存款或定期存單?又不願意加大分紅的比例呢?
答:公司未來3年計劃有9億的資本支出,主要是兩新廠的後期建設支出,以及研究開發費用。小股東覺得公司現在錢多,好像沒地方花,但公司管理層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有些項目如果要做的話,這11億的現金根本就不夠用。
公司以前不買理財產品,一是劉老闆非常保守,二是買理財要做評估才能符合香港的會計準則,做一次得120萬,不划算。(我不清楚香港的會計準則是否這樣規定,我追問為什麼不做點定期之類,沒有得到正面回答。所以我個人仍然懷疑這些錢,存在被挪用或利用的可能。三季度利息收入大增了,估計是2.5億的理財產品到期的收益,看看四季度的情況如何。)
也有小股東問公司為什麼沒有收購事項,其實公司每年都有收到100個以上的收購研究方案,也有實地調研查看,但要找到很合適的方案其實是很難的,實業整合的風險很大,專利評估的標準難定,草率收購會損害所有股東的利益。
十、費縣第二人民醫院4000萬投資的意圖是什麼?
答:公司的收入中有三分之一來自醫院,其中半數是臨沂當地的醫院,比如臨沂市人民醫院一年用藥就有6億多(記不太清數字了),公司對醫院做一些戰略投資是可以共贏的。
十一、今年的分紅計劃是怎樣的?能持續去年的比例嗎?招股書曾有承諾按30%的比例分紅。
答:還需股東協商,目前尚無定論,招股書上的承諾記不得了,沒印象!
十二、未來兩年的收入的利潤增長速度預計有多少?
答:收入增長可以達到30%-40%,利潤10-15%,由於銷售費用增長很快,所以利潤增速會放緩。
我追問:公司的規劃到12五末,利潤要達到10億,收入達到50億,以利潤10-15%的速度是達不到的。另外,恆欣和裕欣兩個新廠投產,難道沒有一點效益貢獻?產能基本要閒置?
董秘答他預測時一向保守,低估50%也是可能的。
十三、去年5月大股東羅欣集團收購劉振海、劉振東各5.74%的股權,9月份再收購李學良和王健500萬股內資股,大股東是想把內資股全部收購嗎?公司會考慮向大股東收購資產嗎?包括大股東控制的明欣和羅盛之類的公司?
答:大股東想收購全部內資股不容易,因為根據證券條例,大股東每12個月內增持的股份不得超過2%,否則需要發出要約收購公告。
這個地方我有疑問,中國大陸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持股30-50%的股東收購股份,一年不超過2%的可以豁免;持股超過50%的,只要不影響上市地位,也可以豁免。香港的《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回購守則》規定持股30%以上50%以下的,一年內增持2%以上的觸發強制要約,必須向其他股東提出全面要約。8058的大股東先後兩次收購其他股東的股權,持股從41.12%先增到52.6%,再增到53.42%,都沒有進行公告,我不確定這兩次收購,特別前一次收購劉振海和劉振東的股權,是否可列為一致行動人之類的特例而能豁免。劉振海和劉振東是劉保起的侄兒,並不屬於妻兒父母兄妹性質的近親,劉振海是公司董事,但劉振東並不是董事,這個問題需要專業人士的解答。
公司與大股東及大股東控制的明欣、羅盛之間的大額關聯交易,不存在利益輸送問題,價格公道,甚至還可能高於市場價格,每年都有向聯交所上報詳細的證明材料。大股東注入資產的可能性是有的。
十四、大股東除控股8058外,還有哪些產業?8058是大股東最大的產業嗎?大股東和劉老闆個人有房地產業務嗎?
答:大股東有化學藥、中藥、醫療設備、保健及健美產品等銷售業務,但詳細的業務不方便透露,也不是太清楚。幾年前曾問過劉老闆,羅欣集團的利潤大概是8058的5倍左右,當然那時8058的利潤規模要小一些。不能確定8058是否為大股東的最大產業,大股東沒有房地產業務,但劉老闆私人有一點房產投資,應該不是太大規模,曾建議他不要投資房地產。
十五、流通股裡東洋證券的席位,是日本的機構投資者嗎?
答:曾經要求東洋證券列示過清單,基本都是零散的個人投資者。這些日本人的持倉多年不動,很多成本不到1元。(這麼說,邱永漢本人似乎並沒有大量持有8058)
十六、公司在05年上市時,淨融資金額僅3000多萬,之後一直沒有能成功增發,而現在規模已經翻了幾十倍,手上現金又多達11億多,現金流超級強勁,那大股東是否覺得不划算?有沒有考慮私有化?
答:公司很重視上市這個平台的,以前融資小,但企業規模也小。這兩年,在與大股東的交流中,已經多次傳導上市的一些理念,大股東已經沒有不划算這一想法了。大股東沒有考慮要私有化,如果現在私有化,那不是也不划算?(真私有化,我估計大股東也下不了這個狠心,再說價格不適合,也通不過表決)
聲明:羅欣藥業為本人第一重倉港股,所以敘述可能帶有嚴重的看多傾向,請大家注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