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人流量大,定居者亦多,超市便不可或缺。這其中大者如卜蜂蓮花,還有星點般存在著的華潤萬家、7-11等便利店。從五道口城鐵站向西不遠,有一家名為Green Tree的小超市。它坐落在華清嘉園底商,面積比一般的7-11便利店略小,但裡面貨架多、過道窄,擺著的商品不少,放眼看去琳瑯滿目。一位顧客說這裡地方不大人卻不少,「要想仔細逛還得挑個良辰吉日」。
之所以要「仔細逛」是因為這家便利店銷售的都是比較稀罕的韓國商品,其中以包裝小巧、精緻的食品為主,香蕉牛奶、各種韓國雪糕尤其受歡迎。超市的老闆是韓國人,來自韓國的留學生們也是這裡的常客。在五道口,高校與商業圈在地理上相互夾雜,而彼此的張力又催生了許多這樣的「另類」商舖:過去是賣打口碟、朋克飾品的小店,現在是專售進口貨品而又不失親民的便利店。在這裡,Green Tree一共有兩家,東源大廈裡還有一家同樣充滿韓風的「今時聯」超市。一位中國顧客端詳著滿架的韓國貨說,這裡除了「樂天」有所耳聞外,其他牌子都沒聽說過的。
這家小店在1996年時便已開張,不過是開在西苑賓館旁的「韓國街」,後來街道改造,2004年搬到五道口。據在這裡已工作10多年的店員介紹,剛搬到這裡時生意非常好,「住在亞運村、甚至香河的韓國人都會過來」。一是因為這裡貨全,二是早期韓國人對中國的產品不信任,「我們當時賣韓國的礦泉水,一瓶五塊、八塊,進這麼一大推貨,一天就賣完了」,這位店員展開雙臂比劃著。雖然店小,但韓國人一買就是好幾百塊錢的東西。
隨著韓國人對中國瞭解的加深,他們漸漸改變了對中國製造的看法,也不再非韓國貨不買。而金融危機和人民幣升值,也使這家小店的顧客群發生變化,「外國人買東西逐漸精打細算,貴的東西反而都被中國人買走了」,「有的洗髮水韓國人捨不得買,中國人一買就是五六瓶」。他還介紹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中國人從韓國旅遊回來後,專門從這裡買些沒中文標籤的東西帶給朋友,謊稱是從韓國買的。
雖然中國人接替韓國人成為購物主力,但小店如今的效益已不如當年,「之前一天賣三四萬,現在只有五六千、七八千,屬於維持水平」。對於原因,店員認為一是由於同類進口貨銷售渠道增加,人們也會去大超市集中採購;二是網絡購物的衝擊,實體店漸漸成了精明消費者的比價場所。另外,房租、人員工資的上漲也增加了店舖成本。
這位店員認為,韓國人做生意的特點在於堅持和執著,「中國人看見苗頭不對就不干了,他們一定要挺到底」。對於開小店,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要看地方,「進口品店開在電影學院沒問題,那兒的學生有錢,而林業大學的一家店東西就賣不出去」;其次是價格要有優勢、產品要有特色,「前段時間我們進了批限量版的飲料,上面印著一些韓國明星,那幫小孩就經常買」。最後,他認為現在的形勢下網店不可或缺,要跟實體店結合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