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上市公司財務欺詐與識別》有感 孫旭東

http://www.jztzp.com/a/54802.html

這是一本20054月就已經在國內出版了的老書,,書的原名為《The Financial NumbersGame》,買來後我一直沒有好好讀過,希望讀者們不要像我這樣懶惰。

本書的作者查爾斯 W·馬爾福德和尤金E·科米斯基是美國的兩位會計學教授,書中講述的均為美國的案例。因此,如果只是想增加對國內上市公司財務欺詐的識別能力,這本書並非最佳選擇。不過,這本書仍然非常有意義。

美國的資本市場是成熟的資本市場,很多人會認為在美國股市財務欺詐案鮮有發生,其實不然。書中有相當多的案例,讀過這本書後我們會對美國市場有更清醒的認識。

我在國內市場上不敢投資上市不滿三年的新股和次新股,覺得很難搞清楚它們的利潤中有多少水分。事實上,美國公司在發行新股時也不讓人放心。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最近由Shiva Kumar進行的研究發現,在增發新股時,有助於提高利潤的收入和應計金額都高的反常。這看起來和使股票發行收入最大化的盈餘管理相一致。Shiva Kumar還得出結論,盈餘管理不會誤導投資者,並且認為盈餘管理「與其說是為了誤導投資者,不如說是股票發行者對於公佈發行計劃時市場的理性反應。」也就是說,市場預期公司會在發行股票之前進行盈餘管理,或者,正如Shiva Kumar觀察到的,「……投資者看來在股票發行時理性地推測存在盈餘管理,因此他們在公佈發行計劃之後從價格中扣除了對應於未預期到利潤的部分。」

由此來看,國內公司美國公司差異並不大,都想在發行新股時獲得最大的收益。差異大的是的投資者的反應。當然,也有可能是國內的投資者太聰明了,從高價發行的新股中仍能獲取利潤。

讀國內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時,我經常能發現一些低級錯誤,其中現金流量表的編制質量尤其不敢恭維。有趣的是,美國的上市公司也強不到哪裡去。

目前,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採用間接法編制現金流量表。幾乎沒有企業採用另一種方法——直接法……許多公司聲稱,其會計制度的設計不能為直接法現金流量表收集到所需的相關信息。

我覺得,我們對A股市場也不能太失望,畢竟我們的上市公司那可是全部披露了直接法編制的現金流量表。

中美兩國的上市公司雖說在玩弄財務數字遊戲的動機上差異不大,具體方式卻有很大不同。例如,國內公司往往以營業外收入來粉飾財務報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往往低於扣除前,而美國公司則相反,由於誇大「重組費用」這一招被濫用,而重組費用又被作為非經常性損益處理,於是很多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高於扣除前。因此,無論是國外投資者投資國內股票,還是國內投資者投資國外股票,對市場差異要有充分的瞭解。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個案例。

Cambridge 公司說服了一家貿易公司向它訂購600000美元的產品。Cambridge 公司確認了600 000美元的收入,儘管貿易公司並不需要真的為這張訂款付款。然後Cambridge公司向另一家與貿易公司有關聯的公司購買了價值48640美元的貨物,但是訂購價格被設定為737349美元。於是Cambridge公司向上述公司支付了737494美元並接收了價值48640美元的貨物。那家公司給了貿易公司600000美元用於支付最初交付的產品,剩下的88709美元則被它留下,用於支付訂購的產品、運輸成本、關稅、稅金以及作為這次交易的「佣金」。

從上述陳述來看,Cambridge 公司的行為很可能只是虛增了收入,公司的利潤甚至會降低。那麼,Cambridge公司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我猜測是因為它有很多投資者過於關注營業收入這一指標了。有些人是喜歡用市銷率這個指標來為公司估值的,在它們看來,收入高速成長的公司總有一天會獲取高利潤。

但是,高收入真的都能如期變成高利潤麼?高利潤真的能變成高股息麼?保守的價值投資者喜歡高股息的股票不是沒有道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