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草原上的「棄風」

http://video.caixin.com/2012-12-03/100467697.html
風電產能過剩和電網建設滯後凸顯產業發展不均衡

  大風「吹來」真金白銀,貧困縣熱捧風電產業

  第一就是風電裝機規模大、速度快,裝機規模到目前是165萬千瓦,就僅僅用了7年吧,不到7年時間。

  設備與風場擴張過快,企業被迫「棄風限電」

  像5萬(千瓦)的風場,給發電的就能降到一萬多(千瓦)。一萬二到一萬三,就意味著,四分之一左右的發電量,在風大的發電季節的時候,都會降到這樣。

  歡迎收看《財經大廣角 草原上的「棄風」》

  主持人:歡迎收看《財經大廣角》。提到「三北」,也就是華北、東北和西北,人們的一大印象是風大。但如今,風力發電在列入國家的新能源發展規劃之後,風電行業也隨之經歷了爆髮式的增長。從2006到2010年的短短幾年間,中國風電裝機總量佔全球的比重從10%上升到49%,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裝機大國。 「三北」地區原本的「災害風」也成為了「刮錢風」。但近兩年,「刮錢風」又淪為了「垃圾風」。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中國的風電行業到底怎麼了?請看記者的報導。

  王學斌是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的副主任,本地人,在風電行業工作了7年。他感慨,當初正是草原上這一大片的風機,將縣裡的大風「變害為寶」。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過去的時候,這個風在壩上地區,是一害,是一個災害性天氣。尤其是春季到冬季這塊的風特別大。咱老百姓都說,「一年一場風,匆匆刮到冬」。一年四季基本上都颳風了。2005年進來這個風電開發企業,從縣裡面來說,其實是個好事。啥也不佔,就佔點地,都是點征,用的地也很少,立即來風,而且給地方交稅,肯定是好事啊,大力扶持的項目。他們那兒有個測算說,北京亮的三個燈泡裡面,就有一個是張北縣的風電貢獻的。

  王學斌帶記者前往當地的風電觀景塔。站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頂,可以俯瞰全縣大大小小1200多颱風機。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它的南邊是中節能的綠腦包風電場。遠處看,那邊有中水顧問、德和和博德風電場。再朝遠處還有中電投的風電場。這個位置基本上可以把張北縣所有的風電場都可以看到。

  順著王學斌手指的方向望去,轉動的風機連成一片。記者注意到,在他手指的右側,有不少風機在大風中紋絲不動。

  記者:王主任,為什麼這邊的風機是停運的狀態呢?

  王學斌:可以說,按今天的風速,咱們的張北縣的風機可以全部正常運行。我們後面的風機已經停運了。一部分有可能是風機正在檢修,出現故障。另外一個可能就是人為的限電。

  從10月開始,張北縣進入非常適合發電的冬季大風期。王學斌所說的人為限電,也就是風電行業常出現的「棄風限電」。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 王學斌:風特別大的時候,電網就受不了。因為風特別大的時候,(風電場)都要滿發。我變電站的容量就是200萬(千瓦),實際上你現在裝機就達到300萬(千瓦)了,已經超過我這個變電站(容量)了。

  主持人:王學斌告訴記者,2011年以來,張北縣的風電場的棄風限電越來越嚴重。主要原因是電網的輸電容量有限,趕不上風電場增長快速的發電能力,使得風電場被迫按照電網的要求,人為暫停風機運行。據王學斌估算,今年張北縣的棄風率可能會超過20%。記者採訪的幾個風電場負責人也都表示,今年的限電情況比去年要嚴重。

  大唐河北新能源開發公司華北區域經理崔旋:我們去年年底大概能到2000出頭的利用小時率,但今年顯然已經達不到了。今年有所下降。今年開始限電和棄風的比例要比往年多,比去年多一些。

  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輝:我們算了算,(棄風佔比)大概超過年發電量的15%,因為今年限得最嚴重是從7月份開始的。

  張北德和風電場站長孫子龍:很多風場,像5萬(千瓦)的風場,給發電的就能降到一萬多(千瓦)。一萬二到一萬三,就意味著,四分之一左右的發電量,在風大的發電季節的時候,都會降到這樣。

  這一片停運的風機屬於滿井風電場。它是張北縣第一個風電項目,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投資建設,共有195颱風機,裝機容量20萬千瓦。

  按照當地的風力資源情況,滿井風電場每年應該能發4.8億度電。但中節能的招股說明書卻顯示,2011年滿井風電場全部上網發電量僅有3.7億度。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告訴記者,據他瞭解,滿井風電場的棄風限電比較嚴重的,但他表示並不瞭解具體數據。記者多次聯繫風場開發商,但該公司始終以「處於上市預披露期間」為由拒絕採訪。王學斌說,張北縣大多數的風電場都存在棄風問題,這給風電場和縣裡造成了大量的電量損失和經濟損失。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我們這那天測算了一下,今年到目前為止,棄風損失了將近2億度電,你想就一個億(經濟損失)就沒了。到年底,我估計(損失)2億度電都打不住。(剪切)實際上幾個億的東西擱在那,棄風,我們都看著挺可惜的。風機風很大,不發電,這很可惜的,一千多萬的東西在那立著。

  對於張北縣來說,大上風機項目的主要是出於經濟考慮。過去當地百姓常說「喝著西北風,窮的叮噹響」,但後來政府發現,西北風能刮出錢來。王學斌表示,風電除了佔地,並不需要消耗其他的資源,對於貧困縣政府來說,是很合適的投資。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風電這塊,它實際對政府來說,作為地方來說,它主要還是考慮的是財政收入這塊。一個風電場,按我們以前測算過,每年的財政收入,就是上交稅金,1萬千瓦將近是200萬,就是增值稅加上所得稅,兩項一共加起來是200萬。這樣的話,165萬千瓦的話,這樣算下來就是將近3個億。

  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以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部門出台了各項鼓勵發展風電的優惠政策,制定的裝機容量規劃也一再刷新,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由此被激發出來。從張北縣的情況分來看,從設備製造到風電開發,產業鏈上下游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也結下了如今棄風限電的苦果。

  2005年引進第一個項目滿井風電場後,張北縣就拉開了大規模發展風電的序幕。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 王學斌:從那以後,張北縣陸續引進了中節能、華能、大唐、中電投、國電龍源,就是這些大的企業。目前(全縣)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165萬千瓦,這個在河北省是首屈一指的。我們的風電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風電裝機規模大、速度快,裝機規模165萬千瓦,這165萬千瓦就僅僅用了7年吧,不到7年時間。

  設備產能擴張迅速,風場為何有電難輸

  電網速度滯後於風電的發展。實際上很簡單,跟汽車和路的感覺是一樣的。你買車,哐哐哐買上車了,但是修路有一定的時間。

  靠天吃飯波動大,電網調度風險高

  老天爺說話算數,老天爺說,來風了,你就發電量高,沒風了你就不發電。

  歡迎繼續收看《財經大廣角 草原上的「棄風」》

  近幾年來,全國範圍的棄風日益嚴重,一些地區冬季限電比例已接近50%,大量的風機都在曬太陽,而不是發電。造成棄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整個電網發展的滯後。風電項目的規模擴張大大超出了電網的消化能力。有電難輸,成為風電發展的一大難題。

  德和風電場站長孫子龍:(風電經過)我們的高壓配電室,通過管母線,送給這個主變壓器上,通過這個主變壓器升壓到11萬伏,然後經過外面的操作開關,匯流到母線,送到華北電網上去。

  孫子龍是張北縣德和風電場的站長。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這家民營風電場的開發商,它在張家口下轄的尚義縣還經營著另一家風電場。孫子龍告訴記者,張家口壩上地區的風電場發電情況都不理想。

  德和風電場站長孫子龍:原因不在別處,就是因為咱的外送通道太少。而且還有咱外送通道,比如說沽源50萬站,本身就是咱張家口外送通道一個重要的外送通道。它還要負擔內蒙和蒙西網送過來的一部分電量,這樣也要佔咱所送的負荷。

  孫子龍提到的沽源50萬站,是目前張北縣兩條主要的輸電通道之一。另一條是萬全站。這兩個變電站相當於華北電網上的兩個結點,從各地接入的風電經由它們進入電網,向北京、天津等城市供電。

  在這兩個通道中,萬全站的送電負荷相對不緊張。但是,沽源站的送電負荷就遠遠超過其自身容量。根據2012年初張家口供電公司的數據,沽源站變電容量為150萬千瓦,接入的風機容量卻高達317萬千瓦。因此,電網能力成為了制約風電發展的瓶頸。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做一個風電項目是特別快的,從選址到立項到審批,到最終吊裝完成,最快的速度用半年時間就可以做完。但是電網這塊,相對來說是一個網,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塊是很慢的,造成說是電網建設滯後於風電的發展。實際上很簡單,跟汽車和路的感覺是一樣的。你買車,哐哐哐買上車了,修路得有一定的時間給你修路,所以造成你車多了,路少了。

  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輝:大家都新建風電場,都想擴大產能。但是我們變電容量,相當於我就這一碗粥,原來可能兩個人吃還能吃得飽,現在弄出10個人吃那就吃不飽。那只能是說,我把這碗粥分成10份,一人分一分,越多的人,到最後全都吃不飽,都得餓死。

  主持人:張北縣的風電場每年大約可以發40億度電,但縣裡年用電量僅為2億度。大量的風電無法就地消化,發電企業只能通過現有兩個出口向外輸電。但「車多路窄」,電網公司只能通過掐電來保護電網,就好比通過限行來應對道路擁堵。所以即便是並了網的風電場,也得聽從電網公司的調度指令來進行發電。

  德和風電場站長孫子龍:這是我們的調度電話。我們歸地調,歸張家口電網公司來調度的。然後電網公司調度會通知我們,你們現在將負荷壓縮到多少,現在比如說,我們20萬(千瓦),讓我們發10萬(千瓦)。那另外你超出的部分,就靠停風機來實現發電量不超過10萬,(通過)把風機停運來減少發電量。

  在德和風電場的監控室裡,德和公司副總鄧輝向記者展示了風力發電機組的集控系統。

  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輝:我們風力發電機組的運行狀態全是顯示在這個集控系統上。你看這種旋轉的顯示的,就是正常發電的。

  記者:如果一個風場人為限電的情況下,在那個屏幕上它會如何顯示?

  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輝:我們會人為用手動操作,把這些風力發電機組停下來,那麼,可能咱在這個界面上看,會有很多風機會屬於這種停止狀態。

  與張北縣大多數風電場一樣,德和公司在尚義縣經營的風場接入的正是沽源變電站,因此限電也較為嚴重。

  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輝:尚義的那個察哈爾風場就差一些。它是通過沽源50萬站送出的。

  記者:尚義那邊的棄風能達到多少?

  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輝:我們算了算,(棄風佔比)大概超過年發電量的15%。因為今年限得最嚴重是從7月份開始的,它按10萬(千瓦)這麼算,每10萬千瓦只允許發兩萬二,那你算唄。那我們那會就只發了6萬(千瓦)左右,等於25萬(千瓦)只發了6萬(千瓦)。如果明年電網公司還是這麼來做的話,從壩上這個並到沽源50萬這條線的所有風場,有可能都會虧損。

  不過鄧輝也承認,電網限電也有它技術上的考慮。與火電和水電相比,靠天吃飯的風電不穩定,很容易對當地薄弱的電網造成衝擊。

  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鄧輝:老天爺說話算數,老天爺說來風了,你就發電量高,沒風了你就不發電,但是電網公司的電力需求那是根據用戶的這個負荷變化來的。你這個(風電)將近200萬(千瓦),相當於火電的兩個大型機組,咵一下沒啦,誰拖得住你啊。必須有後備的電源能夠頂起來。但是我們這趟線上沒有,全是風電。所以它要想沽源50萬站這趟線上的電網的安全穩定性,如果能達到,必須建能夠調峰的火電。

  在今年8月舉行的一場關於促進新能源發展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表示,「『三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基本沒有調峰能力。棄風是電網企業無奈的選擇。」

  電網吸納能力不足的背後,其實存在一個戰略選擇的問題。中國發展風電的主導思路一直是大規模的集中開發模式。在丹麥等風電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更多採取的是分散上網、自發自用的模式。而中國風資源豐富的地方,像「三北」地區大多遠離大城市等用電負荷中心。如果按照現行的發展思路,就需要通過高壓線路把大容量的風電輸送出去。

  在國家電網看來,解決棄風的出路在於修建特高壓輸電線路,也就是「電力高速路網」。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張北也好,蒙西也好,蒙東也好,輸電通道,這個必須給它解決,放手去建設這些通道。一些特高壓的輸電線路必須批准它去做。我們不能讓這個馬兒跑的話,又讓馬兒不吃草。

  在國家電網規劃的「三縱三橫一環網」中,其中的一「縱」就是從張北出發的一條交流特高壓輸電線路,途經武漢,抵達南昌。但這一項目在業界有著很大爭議,交流特高壓線路的經濟合理性一直受到質疑,對於項目核准,國家主管部門也較為謹慎。

  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國外那塊為什麼發展特別快,就是說,人家一個村一個縣,我有風電供電就行了,不朝外輸。咱們這種,你比如說張北發的風電輸送到南昌,輸送距離太遠,成本也是很大的。

  一些電力系統的專家認為,輸電線路越長、電壓等級越高,造價越高,而且超過一定距離後用交流特高壓輸電,損耗會增大。

  主持人:在「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國投入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如何減少棄風限電,一方面要通過市場行為,讓設備製造商和發電企業回到更合理的發展方式。另一方面,要通過電力改革促進電網更積極的吸納風電。只有靠發電和輸電兩條腿走路,中國的風電行業才能走得更穩、更好。感謝收看《財經大廣角》,再會。

  記者蒲俊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