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40餘部國產影片扎堆搶佔賀歲檔之際,一場有關電影票房分賬的較量正在進行。
11月14日,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大發行公司聯合發出《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一代宗師》等九部電影的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到45%。隨後,院線方、發行方展開一場堪比宮廷大戲的明爭暗鬥。
經過十多天的博弈,《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以及《一代宗師》的分賬比例初定,僅華誼發行的《一九四二》在超過3億元票房之後可獲45%以上的分賬。至於另外兩部影片,《一代宗師》維持原來43%的分賬比例,由星美發行的《王的盛宴》則栽了個大跟頭,分賬比例不升反降,上映三週後將降至39%。
「中影、博納、光線還沒有表態,離我們發行的影片上映也還有十多天。目前我們還在堅持提高分賬比例。」在五大發行公司供職的一位區域發行總監告訴財新記者。
儘管如此,業界普遍認為,圍繞賀歲檔的一輪較量已近尾聲。院線方雖略有妥協,總體而言,由電影發行方發起的提高票房分成比例的努力再次在堅固的院線面前土崩瓦解。
但很多業者相信好電影發行方的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將是趨勢。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王鳳麟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電影產業尚處於市場培育期,很多機制都剛剛開始探索,未來中國電影市場成熟之後,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肯定會提高,甚至會達到國際上70%、80%的水平。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院線方、發行方多位人士亦一致認為,未來幾年內還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的票房分賬之爭。
各個擊破
11月14日,五大發行公司向各大院線下發的《通知》措辭強硬,稱已就票房分賬達成共識,從今年賀歲檔上映的九部影片開始,今後五家公司發行國產影片時,在與院線所簽署的《國產影片票房分賬發行放映合同》中,發行方與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將不低於45︰55。這九部影片包括《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師》《十二生肖》《血滴子》、《泰囧》《笑過2012》及《秘密花園》。
在院線方看來,這紙通知太傲慢了。「代表著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各方都是平等的,什麼問題都可以溝通協商,不能以通知的形式去命令彼此。」中影南方新幹線總經理趙軍告訴財新記者。
接到通知的院線迅速聯合起來。11月17日下午,十多家院線在深圳聚首,商討應對。在這次會議上,院線方明確了反對提高分賬比例的大方向,制定了高舉高打的具體方案,列出的八條說明中,五大發行公司的態度問題、合作精神問題首當其衝,甚至指責發行方「不懂政治,『十八大』之後立即挑起折騰,製造全國大規模罷映是給政府添亂」。
會後,萬達、中影南方新幹線、金逸珠江、新影聯、廣東大地等13家院線於11月19日聯合發佈「關於對《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通知》的意見」,正式做出回應,並以罷映相威脅。
「期間,我們通過短信、電話與五大發行公司溝通,基本上把這幾家公司老總的電話打了個遍。」趙軍說。
11月21日-23日在北京舉行的「賀歲片觀摩研討會」成為雙方博弈焦點。承辦方之一的《綜藝報》電影主編朱玉卿介紹,21日,共有30家院線、61人赴京商討此事。21日上午,開幕式結束,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出現在活動現場,主動和院線談判。「當時,雙方都沒有妥協,只是表示要繼續協商。」
就在當日,九大影片之一的《一代宗師》開始「反水」,不僅出席了研討會,而且主動表態維持原來票房分賬比例。隨後,另一部《泰囧》也現身研討會現場,但僅宣傳影片,未表態。《一代宗師》的主發行方為國企背景的銀都,原本就對提高分成比例就熱情不高,在這次兩大陣營較量中更像打醬油的。
對於這兩部帶有「投誠」意味的影片,院線方表示了極大熱情,稱全力支持其放映,並稱《一代宗師》是第一部和院線主動平等合作的賀歲大片。王中磊坐不住了,再一次主動約談院線方。
11月24日上午,雙方協商尚在進行中,院線方釜底抽薪施壓華誼、星美,稱在達成一致協議前,27家院線及旗下各影院從當天起不接待《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任何活動。話雖如此,《一九四二》該有的前期宣傳卻依然在鬧市區影院如火如荼開展。五大發行公司亦針鋒相對,當晚發表聯合聲明,稱已有70%的發行院線與之簽訂了協議。
實際上,自11月22日就陸續傳出中影星美、中影數字等十多家院線已經簽約,這被視為發行方的攻心計。朱玉卿告訴財新記者,中影、華誼等發行方自己的影院或中小院線可能簽了協議,這個70%的院線是按數量計算。如按票房收入計算,在幾家未簽約院線中,萬達票房收入佔17%,上海聯合佔10%,中影南方新幹線8%,大地、金逸各佔7%,僅這幾家已手握42%的市場份額。
發行方繼續發起衝擊。據知情人士透露,「在華誼與院線方協商之際,中影給各院線發出短信,大意是13家院線中的某家譬如萬達已經簽約,你趕緊過來和我簽吧。但各院線一溝通就清楚了。」
最終的結果是,11月25日下午,《一九四二》在發佈會上與院線方達成三級梯級發行分賬協議:3億元票房之內發行方按原比例43%分賬,超過3億元票房部分將按45%分賬,超過8億元以上票房部分按47%分賬。分成比例調整的時間點以國家專資辦公佈的數字達到日期的次日開始。華誼旗下《十二生肖》《西遊降魔篇》亦採用該分賬機制。
第二天,《王的盛宴》分賬方式出爐:首週票房發行方按原比例43%分賬,次周票房發行方按41%分賬,此後至下片發行方都按39%分。至此,九部影片中的四部主力影片已結束談判,退出戰局。
宿命式結局
「這是現階段市場環境下,雙方都願意看到的結果。如果《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不上映,對院線方、發行方來說是兩敗俱傷。」新影聯院線董事長姜廣超稱,「其他電影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會一部一部電影去談。」
對於這一結果,五大發行方異常沉默,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星美、華誼均婉拒了採訪。
小馬奔騰並未參與此次行動,但副總經理郭燕向財新記者表示,對結果並不滿意,儘管雙方在協商基礎上各自有所讓步。她相信近幾年內,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肯定會朝50%的方向走。
從這次較量來看,發行方現階段想將票房分成整體提升到45%並不現實。以《一九四二》為代表的正階梯發行分賬機制有鼓勵製作優秀國產影片之意,但主動權在院線手裡。一部新片的最高票房往往出現在第一週,之後觀影人數逐漸減少。能達到3億元票房的電影原本就有限,達到3億元之後院線方是否還會排期則是未知數。而以《王的盛宴》為代表的倒階梯發行分賬機制倒是與國際分賬機制一致,能夠鼓勵院線多為影片排期,但分賬基點實在太低,第三週竟低至39%,業內戲稱「張藝謀幾部大片爭來的分賬比例一朝被《王的盛宴》打回了原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嘉介紹,去年《金陵十三釵》以5億元為分賬點,5億元以內分45%,超過5億元41%。這樣分賬鼓勵影院加長映期,符合電影放映規律。「《一九四二》是賭他們一家獨大,獨好。」她說。
「出現這樣的結果也在情理之中。」中信證券傳媒行業分析師文浩認為,從電影產業上下游關係和現行政策來看,目前改變分賬比例的時機尚未成熟。
樂正傳媒諮詢總監彭侃則總結稱,這是牢固的利益共同體與脆弱的利益共同體之爭。在他看來,五大發行方提出的45︰55分賬比例危及所有院線的利益;而五大發行方所持的九部影片放映時間接近,前後不過兩週,多部電影撞車,《十二生肖》《血滴子》都在12月20日放映,是競爭關係,發行方各有更直接的利益,很難形成穩固聯盟。
儘管《一代宗師》是第一個叛變者,但彭侃認為,最終分裂了發行方聯盟的是《一九四二》的妥協表態。和它同日上映的《王的盛宴》迫於競爭壓力,在其簽訂協議之後幾個小時,主動向院線方提出如此低的分賬比例,「有點氣呼呼的,也有被華誼逼出來的無奈」。
在盛世影業總經理高軍看來,《一九四二》贏了利益,輸了道義。而《王的盛宴》降低分賬比例,贏了氣勢,利益受損。至於《血滴子》《泰囧》這樣的小成本電影跟著起鬨,最終騎虎難下,43%都可能拿不到。多位院線方人士稱這不會對其他電影產生太大影響,但樂正傳媒諮詢總監彭侃也認同,重量級的影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作出的讓步給其他影片尤其是中小成本電影的發行帶來極大壓力。
「票房分賬比例之爭的根源是電影市場的結構性問題。」王鳳麟告訴財新記者,「現在,中國一年生產600多部電影,上映的只有200多部,市場供大於求。在這種情況下,現在局面是必然結果。」
票房裡的黑洞
據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王鳳麟介紹,從前年開始,業內要求提高發行方分賬比例的呼聲就強烈起來。今年8月,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召開理事大會,在「提升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至50%左右」上達成了共識,準備「擇機提出」。賀歲檔被認為是一個合適時機。
但成本壓力不斷加大的院線方面不這麼看。據中影南方新幹線總經理趙軍介紹,影城地租不斷上漲,至少漲了3倍以上,中影南方新幹線目前的月租大概是每平方米150元-160元;器材設備價格也在上漲,以前膠片機約為18萬元一台,現在數字放映機每台38萬元,數字放映機的氙燈一般只能放映2000小時,每更換一盞氙燈就需花費好幾千元。
新影聯院線董事長姜廣超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賬,3000萬元票房收入的影城並不多,中型影城的票房收入一年也就1000萬-1500萬元,除去300多萬元的地租、500多萬元的器材折舊以及200多萬元的人力成本、200多萬元的水電費用,最終獲利很少。
「2010年以後新開的影城絕大多數利潤不到總票房收入的15%,很多都虧損。」姜廣超稱。
金逸院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金逸院線旗下55座影城,全年營業收入包括發行收入在內7.74億元,利潤僅為5211萬元,利潤率約為7%。這意味著每座影城的利潤為94.7萬元。
「院線不是覺得不能提高票房分賬比例,只是現在兩個點是大多數影城的盈虧平衡點,一旦提高,立即會有一批影院倒掉。」姜廣超表示。
11月22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下稱專資辦)連續出台四個與補貼有關的文件,對發行方和院線方各有補貼。業界稱此為滅火之舉。高軍稱僅對3D和IMax補助一項計算,《一九四二》就能夠收回1000萬元成本。而返還專項資金則是專資委對院線和發行方的讓利之舉。在雙方為2%的利益爭奪時,專項資金5%的返還點減少了片方的虧損。
這樣的方式也和去年行政介入《金陵十三釵》票房分賬大相逕庭,從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利益各方的市場博弈。
但電影發行方也有壓力,演員不斷上漲的片酬推動了製作成本的增長。電影《瘋狂的蠢賊》的製片人李明陽告訴財新記者,現在一些毫無名氣的新人接拍一集電視劇的叫價都達到了2萬-5萬元。在很多電影製作中,電影演員的片酬甚至佔到製作成本的70%,加上營銷成本、稅收等,投資1000萬元的片子,賣3000萬元票房才差不多保本,「80%甚至90%的人在賠錢」。
有時,一部大製作就可能將製片發行公司帶入困境。現在國內進口大片比例增加,也進一步擠壓了發行方市場。今年以來,國內進口片增至每年34部,平均每月就有兩到三部影片上映。國產影片票房佔比一度跌至歷史最低的30%,進入10月後雖然逐步攀升至40%,但高軍仍然認為短期內比例很難上調。在此情況下,腹背受敵的製片方在未來還將在分賬上錙銖必較。發行方和院線方的爭奪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由於目前業內監管機制並不完善,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便現在提高了分賬比例,遭遇生存危機的院線方還是會想方設法「偷票房」,即偷漏瞞報真實的票房數據、截流發行方的收入。
據上述區域發行總監介紹,目前發行方一般按照院線上報的票房數據與院線方結算。儘管多數影城已經實現電腦售票,但發行方無法直接看到院線的後台售票數據。專資辦的平台與影院的售票系統對接,但發行方只有在付費情況下才能看到專資辦的數據,且該數據不能作為財務依據,「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實的票房」。
專資辦副主任李東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偷票房是電影產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一般來說,這種行為,大影院少於小影院,大城市少於邊遠地區。
據李東介紹,院線方往往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偷票房:一是不採用電腦售票,私下出手工票或者另備一套系統的機打票;一是採用團體包場,先進場後出票、多進人少出票或者乾脆整場不出票;三是使用結構性票價,譬如一張票將電影票價、爆米花、可樂等搭售,按最低限價給發行方結算。
一直以來,各大發行公司通過人海戰術監察「偷票房」行為。《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各大院線放映時,曾專門培訓了近800名大學生獨立監票,包括數入場人數、記錄播放的廳次、時點等。
2011年9月8日,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家發行公司聯合成立了眾大合聯市場諮詢(北京)有限公司,主要工作即為監察影片發行市場情況、收集電影票房數據信息等。眾大合聯官網顯示,《畫皮2》《聽風者》《搜索》分別派駐各地院線的監察員達到1067人、1045人、459人。
據上述區域發行總監透露,近日,四川自貢一家新開業一家六廳的小影院,開業四個月累計偷漏票房237萬元。
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已多次調整票房分賬比例,發行方分賬比例由上世紀90年代的35︰65提升至如今的43︰57。
但無論從分配比例還是機制,與國外的票房分賬機制仍存在較大差距。以好萊塢為例,其分賬機制大多是階梯式遞減,一般而言,放映商從票房收入中扣除相關成本後,按照逐周遞減的比例(通常是首週90%,其後每兩週降低10%)。在實際操作中,主流發行商通常會要求分成保底,即每週所獲票房收入不能低於總票房的一定比例(通常首週是70%,其後每兩週降低10%)。
但在高軍看來,完全採取好萊塢的方式現階段不大可能。他指出,以目前國內電影的排期,一部影片上映的時間非常有限,大片3到4周,普通影片1.5周。一些小成本電影根本沒有遵循43︰57的分賬比例,為了讓院線加長上映時間,很多製片方甚至願意接受40︰60的分賬方式。「要價太高就成了影院一日遊,對製片方沒有好處。」高軍稱。
「我們可以借鑑,但不能盲目照搬。中國當前的電影市場還比較分散,需要通過一輪輪的洗牌,調整票房分賬機制仍需經歷漫長的過程。」王鳳麟認為,「當務之急是各方合力做大整個電影市場蛋糕,等到市場成熟之後,再去考慮何時下刀、怎麼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