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券商創新的老路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330

發展迅猛的券商資管正重走三年前信託之路,於是這項業務從一開始就被預測早夭。 

監管部門新政頻出,使得一夜之間,資產管理行業多了數位「鬆綁拳腳」的新玩家,除了老選手商業銀行、信託公司、基金公司外,目前,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也悉數參與其中。

在這一波競爭熱潮中,脫穎而出者是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

2012年10月底,管理層對券商資管進行了調研摸底,統計後發現,券商資管規模已超過9735億元,而在2011年年底,券商資管的規模還只有2818.68億元。

但在券商資產管理規模增長遊戲中,逾八成由定向業務貢獻,後者幾乎均為銀行「通道」業務。

何為通道業務?是指銀行將理財產品募集來的資金,交給券商,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購買銀行指定的信貸資產,比如票據、貸款以及針對外貿企業的保理、福費廷業務。

無論是資金,還是貸款對象,兩頭都由銀行提供,券商只不過為銀行提供了一個逃避嚴苛存貸比、信貸額度指標監管的「通道」。

「影子業務」推手

眼下的狀況和兩年多前「銀信合作」狂飆突進時的情形如出一轍。

從信託到券商,再到下一個獵物,這些銀行的「影子業務」背後的推手正是銀行。借助這些渠道,銀行以低廉的成本,可以無限制釋放原本有限的貸款額度,坐享至少4個點的息差——理財資金,以及繞道券商的「貸款」,都不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因此不受「存貸比」的監管,同時也並不佔用信貸額度指標。

眼下的狀況和兩年多前「銀信合作」狂飆突進時的情形如出一轍。

那是2010年初,延續一年多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終結。銀根收緊,信貸額度嚴控。而2009年12月,銀監會下發的第111號和113號文件,禁止銀行理財資金投資於自身的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

那些突然無法貸出的資金,需要尋找新的出口。

國內金融機構的從業者對「繞開監管的活兒」從來都不缺乏創新能力。信託成為第一個監管套利者。

一種方法是,銀行將募集來的理財資金,交給信託公司,設立單一信託,以信託貸款的形式貸給銀行指定的企業。也有一部分通過買賣信貸和票據資產實現。比如,工商銀行總行向與其有合作關係的信託公司提供資金,指定信託公司購買工行湖北省分行的信貸或票據資產。通過信貸資產轉讓,貸款或票據轉至信託公司名下,銀行得以釋放貸款額度。

據一位信託公司投資經理回憶,當時的業務依靠高層的「相互營銷」,合作較多的銀行在全國各地的分行都會「找上門來」,「跟分行的票據中心、資產管理部門、資金管理中心,打交道比較多。」

一家「開展業務不久」的信託公司,不到一年,管理資產規模已高達1000億元,其中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佔據規模一半以上。

而這類項目基本不掙錢。那時的通道費雖然比現在的券商收費高,也不過千分之一,這部分業務貢獻的淨利潤「可以忽略不計」。

「銀行又催得急,搞得白天做銀信合作,晚上加班搞集合項目(面向特定投資者的主動管理的信託項目)。」上述投資經理回憶稱,「概括起來那段時間,灰暗時間、悲慘世界。」

直到2010年8月,銀信合作被緊急叫停。監管層層加碼,2011年1月,銀監會下發7號文,要求商業銀行將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表外資產加速轉入表內,並對信託公司計提較高的風險資本和賠償準備金。銀信合作中的融資類業務這才偃旗息鼓。

監管套利

被銀行綁架的「資產管理」業務,利潤微薄。

不久,銀行找到了「備胎」——券商。此時證監會主導的聲勢浩大的券商創新為其提供了土壤。

2012年5月初,證監會召開券商創新大會。證監會「最大限度放鬆證券業管制」承諾甫一落地,券商餓狼般撲向資管業務,銀證合作爆棚。

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末,受託管理資金超過百億元的券商僅有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申銀萬國、國泰君安、海通證券5家。但近半年時間,截至2012年6月30日,76家獲准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證券公司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從半年前的2819億元猛增至4802億元,增幅70%,受託管理資金超百億的券商就達到11家之多,均現爆炸式增長。

2012年9月26日和10月19日,中國證監會分別發佈《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試行辦法》和《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10月22日,中國保監會也針對保險資產管理連續簽發4份文件,分別擴大基金、券商和險資的資金募集和投資範圍。

券商、基金、保險的投資「鬆綁」,意味著這些機構也獲得制度優勢,可以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投資。而眼下,這些突然放開的「創新」閘口,對於券商和銀行而言,更多表現在監管套利的衝動上。

在平安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研究主管石磊看來,主因是銀行存款增長太慢。銀行競爭存款,繞過原來的基準利率,吸引資金,這就產生了理財。這部分資金需要尋找投資標的,需要其他機構合作。監管套利,銀信,銀證信,銀保,大家都從銀行那撬存款出來。

「通常要跟銀行搞好關係,銀行這個月跟哪個券商走得更近就把業務給他。」招商證券辦公室副總裁張曉凌說。

因為「毫無技術含量」,這些完全被銀行綁架的「資產管理」業務,眼下只能收取不到千分之一,甚至低至萬分之一的「通道費」。

「銀行擁有最強大的渠道,以及最高的信用等級。所以錢是從他那裡進來,銀行是一個入口。」平安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研究主管石磊說。

這些「創新」往往圍繞著銀行,業內人士設計了一套通過保險公司提高存貸比指標的方案——將表外理財資金通過券商投保險理財,保險理財資金存銀行。而「更猛、量更大」的方法是——銀行吸一筆同業存放資金,投券商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券商再用這筆資金投保險理財,保險再存銀行協議存款。

因為保險公司存款可計入存款,而同業存款則不計入。這樣做對銀行有兩點好處:一增加了資產,二增加了存款。

創新「大躍進」

爭分奪秒,做一單是一單。

宏源證券、第一創業等中小型券商在通道業務大潮中來勢洶洶。

其中,宏源證券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從年初的45.48億元驟升至651.67億元,增幅超過10倍之多。

行業人士對銀行「通道」業務的未來都心知肚明:「爭分奪秒地做,能做一單是一單。」

有信託業人士玩笑般預言:「券商資管年內幹到1.5萬億,見頂,基金公司子公司入場,通道費降到萬一,從零幹到1萬億。至遲到明年『兩會』後,《關於進一步規範銀信、銀證、銀基、銀保理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3(xx)號)出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據一家券商的高層透露,上週,其所在券商的決策層已開始否決業務部門上報的「通道」業務。

而眼下,券商不到兩成的自主資產管理規模中,仍以股票等權益類投資為主流。

而外界對券商的印象是,「創新大會後,感覺券商在綁著銀行走。」除了通道業務,券商的主打——股票等權益類產品「一塌糊塗」,全線飄綠,一些資管產品淨值自2008年以來已攔腰橫斬。

相比券商,基金公司產品在靈活性上勝出一籌。儘管仍在觀望,但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等現金管理類產品也頗具吸引力,「基金公司推出T+0產品,開戶也比較靈活。」

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多位行業人士也都對資產管理行業處於「觀望狀態」——長期來看,信託公司已先行積累了資產管理的團隊和經驗,券商的優勢在於產業鏈完備、投研實力相對較強,而基金公司或因靈活性和管束包袱較輕,而成為後起之秀。

「券商做通道業務本就沒打算掙錢,掙個名、掙個與銀行的關係而已。真正的核心優勢在於分級產品、多風格固定收益產品、市值管理產品、資產證券化、對沖策略產品以及各類定製化產品。」一位券商機構人士直陳。

如今,一些創新型產品陸續進入投資者視野——

夾層產品:同時包含債和股的結構性產品;

MOM:就是券商圈來的錢,很多基金管理公司拿去投,一個產品有好多個基金管理公司管理;

OTC期權:大小非機構客戶,股票減持,會造成股票下跌。會買一個看跌期權,把賣股票的下限鎖定。

一直以來,每推一樣創新產品都要經過證券業協會的專業評價,否則可能被認為創新違法。後果是,證監會做處分,分類評價扣分,投資者保護基金費率上升。

據一位券商高層透露,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2012年12月將奔赴深圳,要「親自督戰券商產品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