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大約有20萬人出生。這個數字是淨人口增長數,即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這20萬人每人每天將會消耗1250卡路里的熱量,也就是每年912.5億卡路里的熱量。
那麼他們的食物從哪裡來?
假設一碗米飯的熱量是300卡路里,稻米年均產量是每英畝150蒲式耳,年均提供熱量670萬卡路里。所以,至少需要13600英畝的土地才能滿足20萬人的需求。13600英畝相當於曼哈頓的大小。也就是說,耕地面積必須每天增長13600英畝才能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以上還是保守估計的情形。很明顯,人們不僅僅食用米飯。相比米飯,玉米的每英畝產量能提供的卡路里更低。
隨著人們財富水平的提高,他們的飲食結構也會隨之變化,更傾向於吃較為昂貴的食物,例如牛肉。而畜牧業的每英畝產量所能提供熱量的能力極低,每年每英畝牧場的牛肉產量所能提供的熱量僅為110萬卡路里。
食物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世界正面臨食物供給下滑的趨勢。水資源匱乏、土壤流失、天氣災害、耕地開發進度緩慢、政策限制等都影響著食物供給。
然而,最關鍵的是貨幣政策的影響。各國央行加速印鈔,通貨膨脹成為推高食物價格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在過去幾年中,不管是玉米小麥還是白糖或牛肉的價格,全部錄得歷史新高。
日益增長的需求、愈發緊張的供應以及破壞性的政策,全都指明了食物的長期趨勢:最好的情況是食物價格快速提升,最壞的情況是嚴重的食物短缺。
因此,未來十年最值得投資的莫過於農業。ETF,期貨,食品生產企業,農業裝備製造公司,食品科技公司等等都是可以投資的標的。但最佳的投資可能是擁有一塊優質的可耕地。
耕地不僅能提供農產品價格上升所帶來的資產增值,也能確保個人的食物供應和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