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你幸福嗎?讓我掐指算一算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31678.html
你幸福嗎?」「我姓曾。」

這段時間,央視關於「你幸福嗎」的那檔節目,成了大家在微博上熱議的句式,各種演繹層出不窮。

據說,這檔《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旨在「試圖對個人在大環境下的微小感官情緒進行剖析」,引發人們對幸福的討論和深思。

近來的最熱門八卦主角——王石,之前關於「幸福」的定義,也被大家翻出來,更讓「幸福」這一字眼增添了一層別樣的色調。

其實,不光是央視在節目中向採訪對象追問「你幸福嗎」,各地也都在追求「幸福」。

不完全統計顯示,全國至少有18個省(市、區)提出「幸福」概念,勾畫「幸福藍圖」,要把「幸福」列為施政目標。上百座城市提出要建設「幸福城市」、要「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等。

除了「幸福城市排行榜」,還有「幸福指數統計指標體系」,包括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家庭狀況、職業狀況、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和環境條件等方面。

有人說,各地政府把「幸福指數」引入政績考核體系,未嘗不是好事,總比「唯GDP是舉」有進步。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改善和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真正地以人為本,何樂而不為?

國人不是一向喜歡對「幸福」這一命題進行思索和追問嗎?光是叫《幸福在哪裡》的歌就至少有兩首,歌手李天華唱:「幸福在哪裡?朋友哇告訴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裡。」小朋友們則唱著同名兒歌:「幸福在哪裡?朋友我告訴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夢裡。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識的寶庫裡。」

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問一下「你幸福嗎」,顯得如此做作?

幸福是什麼?

百度名片裡對幸福的定義是「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中文古意則謂「祈望得福」,清代啟蒙思想家和文學家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中寫道:「不幸福,斯無禍;不患得,斯無失。」

按王石的說法,幸福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幸福要有一種快感;其次,要有一種實現感;最後,還要對未來有一種期望。總之,幸福是一個「快感+實現感+期望」的綜合體。

幸福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一種心理狀態。從心理機制的角度來說,幸福是這樣一個主觀認知的心理過程:適應、期望、對比、處理能力。

在經濟學家看來,幸福則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提出一個「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慾望(Desire或Appetite)如果換成經濟學概念就是需求,效用(Utility)一詞本身就是經濟學詞彙。薩繆爾森在《微觀經濟學》把效用定義為「消費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務之間進行排序」。在經濟學家看來,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會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其帶來滿足的商品和服務上。

在這個「幸福公式」裡,幸福和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要獲得更多的幸福,要麼使效用最大化,要麼讓慾望最小化。

如果說到效用,又要扯出另一個經濟學理論——「效用價值論」:一切物品的價值來自它們的效用,其效用大小在於滿足人的慾望和需求的程度,即「有用才有價值」。經濟學家陳志武在《金融的邏輯》裡指出,人生一輩子,效用函數的最大化是人的行為的終極目的。

但讓人無比糾結的是,效用的大小有邊界。經濟學有個「邊際效用價值論」對此有解釋:效用隨著人們消費某種商品的不斷增加而遞減。打個比方,如果你正餓著,這時吃了一個包子,那麼它的效用是100,如果再吃一個,效用就只有80。吃到第三個,你飽了,效用為零。民間常會據此原理編些「早知吃第三個就飽了,前兩個就不吃了」之類的段子,用來笑話那些不知足的人。

在慾望不變的條件下,人需要越來越多地佔有,才能達到同等的效用。因此,要知足才能常樂,才能感受到幸福。

如果在效用既定的情況下,是不是慾望越低,幸福指數越高?其實,在一定階段,擁有一定的慾望有正向的作用,因為從人性上來說,人只有擁有慾望,才能有改變和自我完善的動力,比如對事業、學業的追求。

當然,慾望同樣有邊界。如果慾望大於效用,即大於你的一切追求所達到的價值,這時你獲得的不再是幸福感,而是煩惱和空虛。

寫到這兒,我自己都糾結了。這年頭,要想提升效用,忒不容易。何況它還有邊際效應。如果想要獲得儘可能多的幸福,好吧,只能降低對慾望的訴求。

這下我明白為啥人們老覺得問你是否「幸福」,聽著這麼刺耳了。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你的慾望未必真的有多膨脹,而是你所獲得的效用太小了,所以,總體上,你的幸福感就小唄。

有人說了,幸福不在於錢多少,一提幸福就扯錢,忒俗!這話聽著很「裝」,倒是也有道理。因為——好吧,我又要扯出一個經濟學理論了——根據「幸福悖論」,人均收入的增長與幸福的關聯度不大,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再增加物質財富,不能帶來幸福感的增長。比如說,一個億萬富翁賺得一個億的滿足感,肯定不如一個普通人獲得一筆一百萬的幸福感強。

古語說「無慾則自由」,可咱普通人的道行不夠,恐怕達不到這境界。倒是著名女作家李碧華的「幸福觀」更接地氣:七成飽、三分醉、十足收成;過上等生活,付中等勞力,享下等情慾。

如是,則可以答曰:「我很幸福。」

(作者為資深財經媒體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