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夜海偶拾之壹佰零九--知行合一 漠風627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c75880102e9aj.html

投資體系,必須是「知行合一」的高度統一,甚至有人更多強調「行」的策略,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投資跟戰爭和經商有相似性,都是以成敗論英雄。

 

但是,這不代表著「知」不重要,實際上「知」更多的是基礎作用,知之更多是避免陷阱的基礎,是經驗的積累,為「行」之策略之依據。

 

總之,在投資活動中「知行合一」很重要,兩者都不可偏廢,在不同條件下這兩方面有所側重也是必要的,其承載主體是在討論和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

 

巴菲特、索羅斯、芒格、史云生、卡爾曼都是這樣,只是由於自己的實踐經驗範圍有所差異,以及個人稟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可以把不同人的理念和操作看作不同的人生軌跡和投資實踐路徑。

 

學習單一的大師或者融合不同的大師(甚至是風格迥異或相反的幾個大師),以適應不同的市場或者不同的歷史階段,本來就是投資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看出,投資更多的是經驗主義,「行」的依據是經驗主義。

 

由於不用投資者面對的市場背景不同,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體制不同,加之不同投資者進入市場的階段和品種不同,對於市場的認知必然有很大的差別。

 

國內投資者面對特色市場,進行了很多探索,也形成了很多流派,其實都是可貴的實踐和經驗。

 

是偏重知還是偏重行,是理性多一些還是實踐更強調,其實都是片面的。唯一能解救投資者的是,學習不同的大師和其他人的投資實踐,結合自己的特點和市場的發展階段,進行資產配置。

 

「知」更多的是不同經驗的總結和理論認知,「行」更多的是要結合自己的特點(認知能力、個性、操作能力)進行綜合考量。

 

說來說去,爭來爭去,就一句話「高度的『知行合一』進行資產配置」。

 

 

附:王陽明知行說

 

王守仁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是良知,為善去惡者是格物。」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聲明:「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瞭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