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馥李 張宏 王井懷 「蒙古與中國,曾歷經70年的隔絕,70年啊!」
7月24日,回想起初到蒙古的境況,林棟十分感慨。1995年的時候,林棟從俄羅斯轉道來到烏蘭巴托。由於蒙古國長期處於當時蘇聯的控制之下,中蘇 交惡時期,蒙古國人民對中國及中國人民有諸多曲解認識和思維。那時,烏蘭巴托只有50萬人口,但街道整潔,綠草如茵;那時,蒙古剛剛開放,蒙古人警惕地打 量著中國人,既想問個究竟,又充滿不解。
1994年,中蒙簽署《中蒙友好合作關係條約》,兩國長期隔絕的藩籬沒有了。擺脫了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長期控制,蒙古開始張望世界。中國人對蒙古充滿了好奇,蒙古人對世界也充滿了好奇。
當時,蒙古只有三四個頻道,節目非常少,那時,蒙古的電視都是「大傢伙」,碩大的電子顯像管電視機,佔據著房間的中心位置,但蒙古人的文化素養高,關心國家大事,常常圍坐在一起,收看電視節目,談論天下大事。
蒙古人渴望瞭解世界,這裡有重大的商機。
蒙古需要瞭解世界
「到蒙古辦電視台?」
在國內,林棟和一幫朋友聊起辦電視台的想法。這不啻是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
剛剛開放的蒙古,對此表現出強烈的意願。在蒙方合作夥伴的幫助下,蒙古很快同意了這一項目。但是,中國由於沒有私人辦電視台的政策,也沒有私人到國 外辦電視台的先例,無任何文件可依據,手續也無法辦理。後來,是在當時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的積極支持和催促下,國家外經貿部才簽發了相關文件。
桑斯爾電視台就這樣誕生了,中方的股東中佔70%的股份,蒙方佔30%的股份,總共投資了61萬美金。經雙方協議,董事長如果是中方的,那總經理就必須是蒙方的,總會計必須是中方的,這樣雙方交叉,相互監督,兩年一換。
蒙古國的合作方,主要股東之一桑·巴雅爾,是桑斯爾電視公司的創建人。桑·巴雅爾後來曾擔任蒙古國總理。
桑斯爾電視台創立之初,並不只是創辦節目。蒙古國的基礎設施的落後,超過了林棟的估計。最初的電視信號,通過電纜傳輸,而蒙古國的電力供應太差,分 區停電現象較為普遍,在入戶接分線和支線時,很容易造成停電,影響整個小區的正常收視。同時,主幹線上往往要放置十多個放大器,要是有一個放大器壞了,下 麵線路上的電視就出不了圖像。開始投資的3年內,電視台的日常維護,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財務壓力很大,桑斯爾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也經常被用戶指責。
但林棟相信,電視台的發展肯定會到來。有時,到了晚上,他就會去挨家挨戶數樓房的燈光,這些都是電視台潛在的用戶,數上半天,就信心倍增。
2000年6月,桑斯爾電視台啟動了光纜系統改造工程,建成了覆蓋全市284公里的光纜線路,同時將原有用戶網絡進行了重新整改,器件全部更新,到目前為止,電視節目MDHS網傳輸51 套,模擬網傳輸61套,數字網傳輸98套節目。
此後,桑斯爾電視台逐漸成為蒙古最大的電視公司,覆蓋了烏蘭巴托10萬多用戶,成為蒙古家喻戶曉的電視公司。後來,所有的電視台,都須通過桑斯爾電視台的光纜接入用戶。從2003年開始,桑斯爾開始迎來了黃金增長,年增長速度是百分之三四十。
現在,很多駐蒙的使館、辦事機構、商務團體,都是桑斯爾電視台的用戶。桑斯爾電視台也就此開通了美國的頻道,還有日本的、韓國的、印度的……除了蒙古本國的頻道,最多的就是中國的頻道。
寬鬆的環境
電視台的主要盈利模式,便是收取收視用戶的收視費。這一模式,根植於蒙古市場,至今仍被認為是最合適的經營模式,也為桑斯爾電視台帶來了豐厚的利 潤,從2005年開始,迅猛發展的桑斯爾公司,連續4年被蒙古國評為蒙古國百強企業之一。除了轉播這些頻道,桑斯爾電視台還自辦了四套節目。STV綜合頻 道、電影頻道(已和蒙古頻道同時上星)、兒童頻道,文藝頻道。
2004年,蒙古國議會和桑斯爾電視台建立微波點對點發射台,每次議會會議都由電視台現場採錄並播出,蒙古國其他電視台,都得轉播桑斯爾的議會頻道才能播出。
收看議會直播,是蒙古人參與瞭解政治的主要渠道。在蒙古採訪期間,在機場和商店,記者都能看到,電視屏幕正在對著議會會場,不間斷播出。
蒙古對媒體的監管非常寬鬆,蒙古只有280萬人口,卻有400多家報紙。對桑斯爾電視台這樣的中資背景的電視台,在內容上沒有絲毫干涉。只要不播放色情節目,其他一切都可以容忍,也可以自由批評政府。當然,林棟作為電視台的中方代表,也經常被其他媒體抨擊,他早已習慣了。
似乎很難想像,蒙古國最為重要的輿論陣地,就這樣交給了一家中蒙合資公司。蒙古的總統、總理、部長,都是桑斯爾電視台的忠實用戶。總統家的電視信號出問題了,也得桑斯爾電視台的維修人員去處理。
蒙古人不僅關心本國的政治。中國召開十六大、十七大時,桑斯爾電視台同樣直播大會進程,受到極大關注。因為語言相通,內蒙古電視台的蒙語衛視頻道,是蒙古國觀眾收視的首選頻道。
開播不久,電視台轉播譯制電視劇《西遊記》時,曾經創造了烏蘭巴托市民萬人空巷的收視記錄。據說,一位政府官員為了不錯過看《西遊記》的時段,寧肯推遲參加約定的外事活動。而播出時段,社區的治安案件也明顯減少。
之後的譯製片《水滸傳》,也同樣創造了收視佳績,一些蒙古青少年至今還會哼唱「好漢歌」。此外,像《還珠格格》、《成吉思汗》等電視劇,也曾在蒙古掀起收視狂潮。而這些節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在於,越來越多的蒙古人,瞭解了中國產品和中國企業,中國成為他們出國的第一站。
政治含義
辦台之初,林棟和他的股東們,只單純考慮經濟利益。從第二年開始,桑斯爾電視台,就受到了中國高層、尤其是內蒙古自治區高層的注意。從這時起,桑斯爾電視台在蒙古落地,更多被看作是中蒙文化交流的窗口,有著非凡的政治意義。
得到了官方的認可,雖然只是口頭上的鼓勵,林棟和他的股東們,心裡開始有底了。其後,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訪問蒙古時,曾接見了林棟,對桑斯爾電視台給予了肯定。
1998年,中國才首次提出了「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跨國經營。看到相關的表述,林棟十分欣慰。「原來我們做了一件特別超前的事 情。」林棟說。其後,對桑斯爾電視台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凡是訪問蒙古的中國領導人,都會對桑斯爾電視台給予肯定,而桑斯爾電視台還曾被作為特例,成為對周 邊國家展開積極外宣的成功模式。「政府辦不到,我們辦到了,國企辦不到,民企辦到了。」林棟說,直到今天,桑斯爾電視台的社會價值,仍然被不斷開發。
數字化的挑戰
自1995年以來,桑斯爾電視台一直是蒙古國業界老大,然而,近年來,老大的地位,正在遭受挑戰。
幾乎與中國同時,蒙古國也在推動數字網絡的普及,到2014年,實現「退出模擬網絡,全面實現數字網絡」的目標。
桑斯爾電視台,是否還能穩居媒體企業中第一的地位,正在遭遇挑戰。從2007年開始,桑斯爾電視台開始做數字網絡改造,主幹網的改造已經全部完成,支線網建設和機房數字平台的搭建由於資金的短缺,進展速度緩慢。
從2008年開始,由日、韓等國資助的有線台「奧仁基」、「素泊爾」,「尤尼維聖」,「斯蓋」等公司,加快了發展速度,這些公司採用以因特網為主營業務,捆綁有線電視,對用戶採用免費使用有線電視的辦法,快速不斷地爭取著客戶。
面對競爭對手的財大氣粗,林棟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人家更新的技術上來了,但比如現在的三網合一和機頂盒,我們喊了多少年了,我們想靠自己的力量上的話根本上不來。」
蒙古國的普通用戶,由於種種原因自己主動購買機頂盒的意願很差,這使數字網用戶入網速度大打折扣。如果能有20萬機頂盒設備的免費投入,那桑斯爾電 視台的用戶就保住了,市場也保住了,業界老大的地位也保住了。林棟說,這個行當更新速度很快,只有不停地投入,不停地更新,才有不停地發展和壯大,否則, 很快就會被擠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