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家與基金會 吳曉波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21
在上期專欄中,我談了公共知識分子與企業家的甄別,這期就繼續往下說,談一個與之相關的話題:在今日中國,在一個亟需用財富和變革來改變整個國家命運的轉型時期,企業家如何發揮他們的公共責任。


  在一般的意義上,企業家作為一個職業角色,他的本職所在是四個工作:提供符合人類需求的商品、善待員工、合法納稅、與社區環境保持和諧。能做到這四 點,便是一個合格且值得尊重的企業家了。而如果他有餘力和更廣泛的社會責任,那麼,能夠以怎樣的方式予以體現呢?是「轉型升級」,去當一個政治家、藝術家 或者知識分子嗎?當然不是。在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一個最為普遍的方式是,參與創辦非政府組織。


  以美國為例。2011年年初的資料顯示,美國約有4500多個各種背景的基金,每年提供超過75億美元的經費用於各種文化交流和推廣活動。幾乎所有知 名的大公司都設立了自己的基金會。一般而言,基金會在美國的工作項目大致分為三大類:防止市場價值侵入不當領域;為也許是立意良善的政策產生的不良後果進 行善後;以及處置源於市場基本教義的財富分配不均。


  一位叫劉易斯·科塞的觀察家發現,美國基金託管人的組成情況是:他們中間來自東海岸的高等學府的人佔了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他們從事著有聲望的職業,其中又以企業管理和法律居多。


  科塞進一步分析說,基金託管人是一個代表著某種「成就」價值和傳統的精英集團。他們對什麼樣的撥款應支付,什麼樣的要停止,具有最終的決策權。通過金 錢的威力,他們處於一種可以促進某種思想或研究方向,同時忽視或消除其他思想或研究方向的地位。因此—僅僅從基金會控制著知識分子從事工作所需要的資金這 一個理由,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對知識分子行使著極重要權力的機構。


  科塞說,這些提供了金錢的人們,他們已成為當代思想觀念的重要守門人。在華人企業界,比較早設立基金會的是香港的商人們。李嘉誠在1980年就設立了 李嘉誠基金會,主要投入於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等做有系統的資助,歷年來,捐款累積逾80億港幣。1980年代初,李嘉誠出資在家鄉興建了汕頭大 學,1990年代,又出資創辦了長江商學院。


  近年來,在內地企業界最讓人欣慰的事情正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投入於公益性事業,這可以被視為財富階層提升自我、實現公共價值的「正能量」,各種專項的基金會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它們儼然成為中國民間的一股獨立的力量。


  與美國、香港等地相比,正在中國大陸出現的這些基金會也許扮演著更為獨特的作用。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事實上從1930年代以來,中國的各種社會性職能 都被政府所控制,民間被打成一片散沙,只有被統治和被操縱的命運。如今,各種非政府組織的出現正在打破這種讓人窒息的格局,財富階層開始用自己的方式重構 公共社會的某種機能。這真是過去幾年來整個社會最令人驚喜的進步的一面。


  美國第33任總統哈里·杜魯門曾經在他的白宮辦公桌上寫下過一行字。今天,幾乎很少有人記得他在任內曾經出台過哪些政策和法令,可是他的這行字卻不經意地流傳了下來:「責任在這裡。」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總統,更可用於我們每一個人。


  對不同社會角色的人來說,責任都在眼前,無非內涵各有不同。政治家的責任是治理好這個國家,企業家的責任是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就業機會,傳媒人的責任是 讓不同的聲音都能無障礙傳播,而知識分子的責任則是永遠地站在世俗的對面—有的時候不惜為扞衛反對的權利,為反對而反對。


作者:吳曉波(財經作家,上海交通大學EMBA課程教授,「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常年從事公司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