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十九)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55941記得在學中學數學時代數、幾何、三角等我都很喜歡,但學到排列組合以及到大學學到概率統計時就有點不適應甚至不喜歡了。這並非是覺得概率問題有多難,而是
我當時對其思維方式有牴觸:A是A,B是B,多好,為何還非要來個「或者A或者B」呢?以至於對牛頓力學、經典電磁學等無論再抽象的概念理論都覺得易理
解,但象量子論那樣的概率性描述,難以接受。大學學物理時對愛因斯坦的那句「上帝不擲骰子」的名言推崇備至。似乎任何「理論」或者說世界上任何的「普適真
理」就應該是有明確因果性關係的學問,而不能是「或者這或者那」,等於沒回答。
但隨年齡增加和實際工作,卻逐漸感到這個世界卻總是充滿了
概率性的現象。特別是,在研究投資問題時「概率」現象就更加明顯了。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像我這樣有十幾年以上投資經歷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非常成
功」的時候——某時期的投資收益率可以高得驚人,投資順風順水。說啥都准,言底測頂,什麼都行;買入的都是大牛股,賣出的都是問題股;即使後來發現分析錯
了,至少當時市場表現也都是對的。當然,也有「非常沮喪」的時候——似乎市場總要和你對著干……。
實際上,上述現象放在任何一個階段可以
說都是司空見慣的。這也許就是投資上的「概率現象」。也許對明確「因果」現象有根深蒂固的適應習慣,投資人更願意把某時出現的市場現象當成「規律」,或者
不自覺地喜歡把某時期投資業績自動「延續」——好像某階段投資業績好壞就「證明」了這個投資人投資水平的「高低」。媒體則最喜歡這類現象。於是,這麼多年
來每年媒體上都有新面孔的「股神」出現。特別是,這些年來「資產管理」漸漸成為一個行業後,比如所謂的「私募」浮出水面後,神話般的私募人物一個接一個地
在媒體上出現。但是,這些一時叱咤風雲的「股神」們,幾乎沒有能延續數年的。雖然「股神」們比歌星們還易受捧,但實際的表現上,股神的「壽命」則比流星還
短。以我的經驗看,任何人只要你願意,在市場上有足夠長的時間,你總有機會能當一回這類「股神」!
但這並非意味著投資是在「擲骰子」。時
間長了可以看到,每個人投資業績的「概率分佈」曲線並不相同。長期平均的高收益率(越長越準確)更不會「均等」地給予每個人。證券市場的一個最巧妙的「安
排」就是:只有那些以長期收益率為目標的方法實現其目標的概率最大,而追求短期收益的則終究逃脫不了概率的約束(這一點這裡暫且不展開談)。
投
資市場上呈現的概率性和長期結果的差異性實際上與自然界中的現象是一致的。量子力學雖然是以「概率」來描述的,但決定其宏觀表現的還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物理
特性。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實際上就是正是這一哲理的深刻表現。如果說股票市場存在確定的「規律」的話,就像熱力學中將系統的本質用「不可能」的表述(熱
力學「三大定律」:不能違背能量守恆,不可能將熱全部轉化成有用的功;不可能達到絕對零度)一樣,依我看應是一下幾個「不可能」:
1. 不可能存在一種「立即獲利」的方法。如果有必然只是隨機現象;
2. 不可能存在這樣的投資方法或投資人:在市場的任何階段都能長期高於公司經營的收益率。
3. 市場中不可能存在一種佔壓倒性的投資方法。
以
我對投資市場的認識,我堅信上述「不可能」。一個投資人只有充分認識到到上述的不可能,才能真正認識市場,識別真正的優秀投資,投資業績的積累才有超過市
場平均的可能;而試圖追求「不可能」的東西,只能是以失敗而告終。從事某一事業,如果連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都未搞清楚而去下功夫,只能像妄圖發
明「永動機」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