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備品大亨―― 供應全台六百多家旅店消耗品 牙刷、毛巾、面紙、拖鞋、沐浴乳、茶包、泡麵、枕頭、吹風機、垃圾桶……,在旅行、出差時在旅館裡使用的各種物件,你有想過共有多少種物品?答案是,超過一百種! 不生產只統整包裝,當旅館倉庫 叫作遠隆的這家公司,專門供應飯店和旅館用的備品。到了他們倉庫,散布各式用品,你會以為到了雜貨店,位於彰化埔心鄉下的遠隆,客戶卻是廣布全台六百多家 旅館(約占全台兩成),從住宿一晚定價一萬五千元起跳的清境老英格蘭,到一晚收費一千多元的汽車旅館,遠隆都可根據客戶成本不同、客層不同,幫旅館量身訂 做;甚至有其他廠商想把備品賣到旅館,旅館採購請對方去跟遠隆談,透過遠隆再賣到旅館,幾乎等於一個中盤商的角色,與旅館業者之間的信任關係也不言可喻。 可別小看這個「小錢」生意,例如一套牙刷加牙膏,賣給旅館還不到兩元,但就靠這些用了就丟的小物品,一年為遠隆創造了上億元的營業額。 「說穿了,我們做的就是『買空賣空』的生意。」遠隆公司負責人張志隆說,遠隆向各供應商進貨,就連包裝袋也是找外面工廠做,然後存放在自家倉庫,定期出貨 給旅館。而對旅館來說,天天要處理上百種備品,透過遠隆,不用面對一、二十家以上的供應商,統一窗口方便溝通;旅館也不用囤積大量的備品,遠隆一次出一個 月的用量,等於是各家旅館的備品倉庫。 不過,這樣的商業模式也非遠隆獨創,它到底有何能耐,讓旅館非它不可? 關鍵就在於客製化與包裝。 早年,張志隆從事的是垃圾袋的生產製造, 當時的客戶以飯店、旅館、餐廳、休息站等為主。有一次,一家旅館的老闆向他提到:「你賣我一樣東西也是要跑一趟,怎麼不多賣幾樣?我也不用去找這麼多廠商來配合。」 品項做到上百項,毛利率僅七% 於是,張志隆就開始一樣一樣的去增加品項,衛生紙、牙刷組……,從一件開始,擴充到了上百樣,「因為大間的(旅館)老闆不會見我們,所以都是以小旅館為主。」張志隆說,只要旅館提出需求,他就到處去找產品,慢慢做出口碑。 幾年前,台中七期一帶汽車旅館興起,遠隆也抓到這一波趨勢,跟著成長。台中沐蘭時尚精品旅館經理柳宏學說,這一帶很多同業都是找遠隆,因為其產品選擇性很多,有不同等級,而且會為每一家客製化,加上獨特的包裝組合,所以能夠接下多家旅館訂單。 這個模式有什麼難?首先,是產品面,遠隆提供的備品,都不是買現成的,而是要求廠商按照他們的需求去做,這對旅館來說,確保了自家備品的差異性;但要能這麼做,除了量要夠大之外,產品的包裝也是關鍵。 遠隆結合全台六百多家旅館客戶需求,已達一定的量,至於包裝,以旅館內為旅客準備的西雅圖極品咖啡為例,站在公司立場,不會為了一、兩家飯店或旅館的需 求,另外幫他們去做包裝,但是張志隆因為做塑膠袋出身,知道如何去做合版印刷,例如一次開版要五萬份才可做,他一次找五家,每家做一萬份,成本更低。 然而,這樣近乎無本生意的商機並不是沒有人看見,只是一般的經營規模比較小,頂多做到二十、三十項,張志隆則因擴充到一百多項,旅館也多達六百多家,效益就出來了。 「我們這個行業是賺小錢啦!門檻不高,可是毛利也不高,」張志隆舉例,一支牙刷加牙膏再加上包裝袋,賣給旅館最便宜的不到兩元,他們的毛利率大約只有 七%,等於是一‧四毛錢,「所以,沒有量,什麼都不用做了!」因此,張志隆的策略是把量做大,他認為達到規模經濟後才有優勢,建立起更高的門檻。 為此,有時有些單品賠錢也要賣,例如賣十項備品當中,裡面有可能有一、兩項是賠本在賣,這也是留住客戶的策略之一。而且遠隆的擴充速度,其實不快,「因為 我的東西是客製化,只能一家一家慢慢做,」但張志隆說,談這麼久才做成一家生意,在這當中其實已經建立信任關係,客人比較不容易因價格競爭而流失。如今, 他靠著這幾毛錢的生意,累積出了年營收上億元的金雞母。 洗衣大王――毛巾、床單一年洗出六億營收 跟著旅館賺大錢的,不只備品供應商,洗衣業也是其一。而在這個一般人眼裡是非常傳統的黃昏產業中,有一家公司靠著先進技術,客戶從小旅館做到五星級飯店,創下年營收將近六億元的傳奇。 這是巨人洗衣公司。採訪這天,我們和董事長郭順景約在位於新北市的林口工廠,正好遇到丹麥來的設備商,正在安裝一組總價兩千多萬元的機器,下個星期,還有 日本廠商會來安裝同樣功能的另一組機器,郭順景告訴我們,未來會看哪一家的機器效能較好,全台的廠房也會跟著購入使用。 全台設廠,一天洗掉六十噸的量 很難想像,洗一條毛巾單價三元的生意,用到這麼貴的機器,而且還持續加碼投資中。此外,不僅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屏東墾丁都有設廠,一天光是洗飯店和 旅館的床單、毛巾等,就高達六十噸,等於是幾千個房間的量。而巨人做的,還不只旅館生意,全台四千多家7-Eleven所有員工制服、門口的地墊,也全部 送到它的工廠清洗。 早期,一般洗衣廠客戶多為旅館,郭順景認為,要有量才能買更新、更好的機器設備,而要把量做出來就一定要做飯店生意。一般大型飯店都有洗衣房,郭順景把成本差異算給對方看,「你養一個洗衣房至少要四十、五十人,又占空間,水、電都是費用,還要處理汙水問題……。」 而飯店在意的品質部分,他通常會帶對方去參觀工廠,「那些設備都是當時台灣第一,洗出來也比較平整,不像台灣機器會有皺紋。」郭順景說,一分錢一分貨,進口的機器除了洗出的品質好以外,相較之下也節省了人力。 更重要的,還有水質,硬度越低的水能洗得越乾淨,這道理現已成為業界普遍知識,在當時知道的人卻不多,郭順景透過和國際間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專業度,讓來自飯店和旅館的生意越來越多。 不過,飯店和旅館的淡旺季落差,常讓巨人「忙的時候忙不過來,淡季時又有過多閒置人力和機器。」 提供租賃,替客戶省去庫存成本 九○年代初期,日本最大清潔用品公司Duskin和統一超商合作,成立樂清服務公司,主要從事除塵拖把抹布、地墊、空氣集塵機等清潔用品的定期租賃業務,由於當時巨人已頗具規模,成為其協力廠商,負責地墊和拖把、抹布的清洗。 和樂清合作,不但提升巨人的技術,分散受飯店淡旺季影響業績過大的問題之外,頭腦動得快的郭順景,更學來了「租賃」的觀念。 他想到可以把飯店、旅館的床單、被單、毛巾等,通通買來,再以租賃的方式,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淡旺季落差大的問題,「東西是我的,我可以自己調節,只要夠旅館用就好。」 對旅館來說,省去儲放空間,淡季時省成本,旺季費用高一點也可吸收,這樣的模式很快就推廣開來,但也引起同業仿效。不過,後來許多廠商卻做不到兩、三年就倒閉,因這模式要順利運作,需要量大壓低成本,否則會有庫存及固定成本壓力。 有一定的量,郭順景在成本上已有優勢,而他能更省成本的方法是,買品質好一點的床單、毛巾。他的邏輯是,假如一條毛巾可洗一百次,耐用度好的可洗到一百二 十次以上;另外,他用好的機器,洗滌過程中減少布巾摩擦,又可再度延長其壽命。現在巨人三百多家旅館和飯店的客戶當中,已經有七○%採用他們家的床單和毛 巾,流通在各飯店的毛巾總計金額超過兩億元,相當於營業額的三分之一。 為維持優勢,郭順景不斷投資機器設備,一年預算約兩千萬、三千萬元,甚至自己到國外採購,「因一旦透過國內代理商,很快同業就會跟進,不要讓他們太快學走。」目前,巨人一條加工線已從七人降至三人,人工成本降低,同時效率也提升。 遠隆和巨人都是做和旅館相關的產業,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做的都是單品利潤可能只有兩、三毛錢的生意,但只要把數量極大化,一樣是一筆大生意。不必自己蓋旅館,也可以從旅館業周邊發掘商機,而旅館業前景看好,他們也是隨著水漲船自高。 【延伸閱讀】房務快手阿桑,也搭上爆發式成長 打掃旅館房間需要多少時間?張集芳就有本事,縮短四成時間,在二十分鐘內把約莫五坪大小的旅館套房打掃乾淨。她在旅館業爆發式成長中,靠著專業,印證了即使鋪一張床,都能闖出一片天地。 房務人員的打掃時間,集中在客人退房、新客人入住前三到六小時。張集芳善用「分配時間」與「減少走動」兩大秘訣,讓她成為房務界的「快手阿桑」。 張集芳設計出「四、六、二」的分配時間法,把清掃房間最費時的鋪床、清洗浴室與吸地,依照設計的時間,在十二分鐘內搞定。剩下的八分鐘,則用來拆床單、洗杯子、擦桌子、倒垃圾與補充備品等細節上。 減少走動次數,是張集芳提升時間效率的另一秘訣。張集芳規畫出,從房間到房門外的備品車只能進出三次。用來倒垃圾、拿床單、備品、清潔工具,最後離開房間。「每進出一次就浪費一分鐘,」張集芳就靠省小時間提升效率。 從○六年一腳跨進房務工作後,張集芳就愛上這個「可一邊吹冷氣、一邊練體力」的工作。她的「用心」打掃,讓她曾獲飯店表揚,還被客戶指定為專屬的房務人員,是比拿到放在枕頭上的小費,還讓她開心的事。 四十八歲的張集芳,利用每一次的打掃,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與旅人間的連結線。(文●吳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