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良:財政預算案的新亮點
1 :
GS(14)@2018-03-06 03:42:25【明報專訊】光陰似箭,細心算一算2018年又已經過六分之一了!有些事情今天不做,錯過了時機,往後要再追就要花多點力氣了。因此,「投資未來」是一個關乎未來成敗的重要一步,這亦是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強調的一個原則。
筆者兒時讀書,廣華醫院已經在為大家服務。隨着時間流逝,醫院仍默默地為市民服務,服務人數不斷增加,原有的設施更是捉襟見肘。但只是近一年走過,才開始見到舊有大樓在折掉重建當中。這個改變足足歷時四分之一世紀了!所以,投資未來對香港是一個關鍵!
另外,筆者經常都會問:「政府有必要每年都做財政預算嗎?」基於收入跟經濟周期的關係,若財政預算時段較長,可以更能涵蓋經濟周期變化,以此規劃政府長遠財政,可能是更有效,亦可以減少每年大費周章,調整因年度預算誤差所作出的「新政」。因為,這類政府政策,總會有「順得哥情失嫂意」的情况。
試制訂原則 現有制度找客觀「受惠對象」
從今次預算案的政策倒推來看,不難看到制訂的一個原則是要找到受惠的對象。例如為什麼不考慮以公屋租金寬減為方法去共享成果時,政府已明言,不是每位在公屋居住的居民都需要協助,例如當中有些是在交雙倍租金的富戶,所以,在共享的部分,他們沒有選擇公屋居民,改向現時在領取援助的基層着墨。這可說是在現有制度中他們可以相對客觀找得出的一批服務對象。大家可以不認同以上的劃界,但起碼,以上的安排亦不流於沒有可依的準則。畢竟,社會上哪一批人士是最需要幫忙呢?筆者真希望學者,社福界和政府可以有明確的指標,並切切實實把他們的個案找出來,如果「大數據」真的可行,為什麼不應用於此呢?
針對土地不足 巨資覓合適創科發展地
最後,支援創科的500億元,不少人的反應是不看好,怕會把錢不知不覺花掉,達不到效果。如果詳讀相關費用涉及的內容,其實較多的用於如河套區等高科專用地的平整和基礎設施上,可說是為高科項目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場地而已,算不上政府自己主動參與創科的項目。如以前曾討論,香港不少的範疇不能如期展開發展的原因是沒有已預備好的土地配合發展,因此,新任政府利用現有盈餘來先走一步,亦可說是針對了問題的核心。但願今天的6000元可以為未來產出更多的6000元!
沛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73&issue=201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