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創始人的青澀歲月:曾想100萬美元賣掉公司
「我們倆都有些令對方厭惡」。謝爾蓋·布林在接受《經濟學人》雜誌採訪時,曾這樣回憶他與拉里·佩奇的首次相遇。未來的兩位谷歌創始人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差。
風雲初起雙雄會
「能夠進入斯坦福大學,我簡直太激動了。要實現那樣的抱負(指創業)沒有比斯坦福更好的地方了,我一直都嚮往硅谷。」拉里曾這樣對《The Search》一書作者約翰·巴特爾說。
1995年3月,拉里進入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在這裡他遇到了已在這裡讀書的謝爾蓋·布林。謝爾蓋自願帶新生利用週末時間熟悉校園,初來乍到的拉里對斯坦福的大學環境很不適應。他曾回憶說:「一開始一切都令人恐慌。我總是在不停地抱怨。」拉里的喋喋不休讓謝爾蓋非常反感。
但隨後兩人不打不相識地成為朋友,兩個人都不像校園裡的大部分學生那樣喜歡讀小說、看電影或聽音樂會,當時校園裡的學生為了日後進入美國的所謂上流 社會而熱衷於練習打高爾夫,而他們則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不是一種好運動,純屬瞎耽誤工夫。兩個人最喜歡干的事就是參加各種科技展覽會,並對參展的各種又 新又酷的技術刨根問底。
他們喜歡上網,謝爾蓋稱:「當我們瀏覽互聯網時,我們沒有去看星座運勢,也沒有加入交友網站。我們感興趣的是搜索那些能真正影響人們生活的信息。」
上學期間,謝爾蓋還有一個上不了檯面的癖好——撬鎖,他的斯坦福校友布蘭恩·蘭特曾回憶說:「他是個了不起的撬鎖專家。」他的一位好友回憶他們曾密謀潛入系主任辦公室修改學分,但似乎未成行。
後來謝爾蓋的這項技能曾用上「正途」,他和拉里的計算機和服務器放在其研究生住處的起居室裡,這些設備給有限的電力負載造成了麻煩,電線斷路了。謝 爾蓋成功地闖入所在樓層的地下室,重新安裝了電路斷路器。謝爾蓋曾得意地回憶:「幸運的是,我掌握了開鎖技能,所以我們能夠進入到那裡。」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與拉里的邂逅,讓謝爾蓋充沛的精力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由此開始了網絡搜索引擎的探索之路。
拉里與謝爾蓋準備為自己的搜索引擎起一個名字,起初準備採用的名字是「What Box」,中文可以譯為「月光寶盒」。但他們隨後發現它的發音很像「濕盒子」(Wet Box),在英文中,這聽起來像個色情網站,於是他們棄用了這一名字。
一天,拉里翻閱美國數學家愛德華·卡斯納的《數學與想像》,書中提到1938年愛德華準備為一個巨大的數字——10的百次方命名時,他9歲的侄子彌 爾頓發表意見:「這樣大的數,非得用一個怪名Googol不可。」愛德華就此採用了這個名字。數十年來,這個詞作為一個生僻數學名詞默默無聞。
拉里很喜歡這個詞,因為它可表達網絡的浩瀚,並凸顯其搜索功能的強大,於是準備用它做搜索引擎及公司的名字。謝爾蓋也喜歡,可是他有些擔心直接用這個名字會帶來商標名稱歸屬問題,於是他們將其修正為「Google」。
關於Google一詞來源的另外一個版本是:拉里與謝爾蓋原準備直接採用「Googol」,但他們忘了它到底該怎麼拼寫,結果他們拼錯了,於是註冊了「Google」域名,等他們發現時,註冊已經完成。他們將錯就錯,沿用下來。
差點以100萬美元賣掉
為了開展搜索業務,拉里與謝爾蓋刷爆了三張信用卡,購買了一批硬件。隨著用戶訪問量的快 速增加,數據庫規模迅速擴大。他們的硬件設備不夠用了,但沒有資金來增添設備,於是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錙銖必較,自己購買零部件組裝設備。時為斯坦福大學 計算機系統負責人的查利·奧吉斯說:「為了節省一分錢,拉里願意搜遍整個世界。」
情急之下,他們鑽進學校的倉庫裡翻找沒有人認領的電腦,然後毫不客氣地拿走使用。謝爾蓋曾不好意思地為自己這種行為辯解:「我們猜想,如果一台電腦的主人沒有馬上把它們拿走,就證明他們不著急用,我們就先借來用用。」
期間,捉襟見肘的拉里與謝爾蓋一度想把他們的搜索引擎技術賣掉。
1998年3月,在一家名叫東方美食家的中國餐館裡,他們和DEC公司的保羅·弗萊厄蒂會面。保羅是他們斯坦福大學的學長,是DEC公司AltaVista搜索引擎的設計者之一。拉里與謝爾蓋希望學長能購牽線,讓DEC公司花100萬美元買下他們的搜索引擎技術。
保羅答應回到公司會為他們美言幾句。過了幾週,拉里與謝爾蓋得到了DEC公司的回音,他們說不準備收購Google。保羅說DEC公司不希望在技術上仰仗外人。「那些管理工程技術部門的人不太願意從外部引進技術,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門戶之見。」
DEC是一家老牌的小型機生產廠商,上世紀60年代,DEC曾引領計算機小型化發展浪潮之先河。可惜,到了90年代中後期,DEC已經老邁。
如果買下谷歌的的搜索引擎,DEC也許能夠重新走上搜索一線,谷歌的歷史會改寫。在錯失併購Google良機後不久,DEC也轟然倒塌,被康柏公司併購。
拉里和謝爾蓋還找到了另外一家做搜索業務的Infoseek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創辦百度的李彥宏在這家公司打過工。結果,Infoseek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基希爾當時讓他們走開!
作家菲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創造者和天才在事業初期差不多都被當作過傻瓜。」
屢吃閉門羹的拉里給自己打氣:「不要介意。我們還是要持續地改進它,也許有一天它會成為一家公司,也許它會成為一項偉大的研究。」
1998年8月,到處找錢的拉里與謝爾蓋見到了Sun公司聯合創始人和著名的投資人安 迪·貝托爾斯海姆,讓安迪略微吃驚的是這兩個小夥子沒有任何商業說明書。但閱人無數的安迪感覺到這兩個年輕人的異於常人之處,他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講解。安 迪後來回憶說:這是幾年來我聽到過的最好的想法,我希望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安迪說:「哦,我們可以討論一些問題。我為什麼不乾脆給你們開張支票呢?」他問他們需要多少錢,他們回答5萬美元左右。
安迪認為這個數額不夠用,他給他們開出了一張10萬美元的支票。安迪也承認:「在我的構想裡,他們也許可以吸引數百萬的搜索用戶,然後再利用這些訪問流量來賺錢。我當時沒想到它會發展到今天這麼大。沒有人能想得到。」
拿到支票的拉里非常興奮,為了表示慶祝,他和謝爾蓋一起去吃了一頓「大餐」——漢堡王的漢堡包。拉里承認那種快餐是非健康食品,但它的色香味令人留戀,而且便宜。
那張支票在拉里的書桌裡躺了兩週,直到他們辦完公司的各項手續,開辦了公司的銀行戶頭,才被入賬。
拉里和謝爾蓋隨後準備租一處辦公地點。這時在英特爾公 司工作的蘇珊·沃西基剛買了一套房子,希望出租一部分給學生,好減輕還貸的壓力。她認為拉里和謝爾蓋是不錯的房客,因此以1700美元一個月的價格出租給 他們一間車庫、三間房間和兩間浴室,屋裡有一台洗衣機,還有熱水器。她回憶說:「我們當時以為他們只會白天待在那裡,而我們恰好白天外出工作,因此我們不 會感覺到他們的存在,但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一天24小時在那裡連續工作。」蘇珊·沃西基的妹妹安娜·沃西基後來成了謝爾蓋的妻子。
「星隨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拉里與謝爾蓋把一切拾掇好,準備開一個Party來慶祝公司的誕生。他們沒有料到開業這一天,一位不速之客闖了進來,並在創投史上留下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開業日小插曲
「這個故事已經『臭名昭著』了,所以我時常開玩笑說我其實不懂投資,Google在我面前都沒有發現。」乾龍創投基金創始人查立曾這樣回憶。
1998年9月7日,查立和搜索網站Excite.com的創始人Mark.V.H在一 家餐廳吃飯。當時,30出頭的Mark已是億萬富翁,在硅谷名聲顯赫,他在斯坦福讀書時就和同學創辦了Excite搜索引擎公司,緊隨著雅虎上了市,坐上 了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搜索引擎的寶座,雅虎是老大。
他們坐在沿街落地窗邊的餐桌旁,午後令人有些慵懶的陽光透射進來,餐廳裡的顧客很少,氣氛有些沉悶,他們把目光投向窗外。
突然,馬路對面街邊小店的二樓房頂上,爬上去了兩個小夥子,他們將一塊白色舊床單做成的條幅費力地掛在了二樓的臨街牆上,他們笨手笨腳的行為讓人為其捏了一把汗。
條幅的展開讓人鬆了一口氣。查理仔細地看了一下,上面有六個五顏六色的字母——Google,上方寫的是「隆重開業」,下面有一排黑色的小字:下一代的搜索引擎。
「搜你們個頭啊!」作為當時搜索引擎領域大佬的Mark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這些傢伙不 知天高地厚,因為這個星球上的搜索引擎市場大局已定,由當時四大已上市的搜索引擎公司——雅虎、Excite、Infoseek和Lycos所左右,決鬥 只能在它們之間展開,其餘公司無緣置喙,更別說新來的傢伙。
作家克勞斯·施梅在《大衛挑戰歌利亞》書中描寫這一時期的搜索引擎市場時,稱雅虎、Excite等公司「虎踞龍盤,堅不可摧,似乎要把任何闖入其領地的新手生吞活剝」。
Mark對掛條幅的年輕人不屑一顧。而查理呢,據他回憶,因為隨後還要在附近約見另外一個朋友,就獨自在街上遛達。由於無聊,他決定上樓看看這幫年輕人到底在搞什麼把戲。
在二樓的一個露天陽台上,幾個年輕人如同孩子般,大呼小叫地拖著自來水管打水仗,水花四射。
看到有人上門,他們急忙停止玩耍,上來打招呼。原來谷歌在這天晚上舉辦慶祝公司開張Party,因此特意在陽台上灑灑水,好讓聚會場地變得清涼些。他們以為查理是受邀的客人。
既來之,則安之。查理逛了一下谷歌的辦公室——如果那叫辦公室的話。其實也沒啥好逛的, 站在門口就可一目瞭然。據作家Ken Auletta描寫,當時谷歌辦公室裡「有三張桌子、三把椅子,還有一張可摺疊的乒乓球檯,因為打開後,屋裡實在無處可放……他們的辦公桌是用破舊的木門 搭在鋸木架上拼成的」。
當時一個矮瘦小夥子上前和查理打招呼,並打印了幾張拓撲圖,興致盎然地給他介紹起谷歌搜索原理。查理有些不以為然地聽著。
樓梯間忽然傳來一片嘈雜聲,看來參加Party的大批客人到了。查理看了一下,都是些年 輕面孔,基本上都是唸書的學生。被人群簇擁的一位年輕人看到查理,就過來和他握手攀談。這個年輕人連名片都沒有,只是隨手撕了一張紙條,寫了個郵件地址和 電話給查理,希望保持聯繫。查理後來在他的書《給你一個億,你能幹什麼?!》中記錄了以上的場景。
呆了一會兒,感到無聊的查理擠出人群。下樓後,他隨手把那幾張拓撲圖以及那張手寫「名片」扔進了垃圾筒。
後來,查理髮現那位給自己手寫名片的就是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作為風險投資人的 查理曾在自己的博客上稱:「我捶胸頓足,後悔莫及,那天我為何不在那樓上的破屋子裡再多磨蹭一會兒,好歹也塞給謝爾蓋十萬八萬(美元)的,今天即使沒有 3000倍,也有個300倍回報吧?」
斯坦福校花的評價
1999年1月,拉里和謝爾蓋接受了德國雜誌《Stern》的專訪,在這次採訪中,謝爾蓋透露,他們倆當時的工作職責之一是:「倒垃圾,為員工取盒飯,檢查工作電話是否正常,訂購工作電腦,反正是什麼都管。我們上周全職員工數量為4名,本週達到5名,下周將達到6名。估計今後我們全職員工數量將持續增加。」
2月,他們搬進新的辦公室,雖然條件仍然很簡陋,但比原來的條件要好點,一張乒乓桌就成為他們正式的會議場所,8名員工在辦公室裡都轉不過身來,一個人要出門,所有人都得起身挪開椅子才能騰出地方。但公司業務在慢慢啟動,他們開始繼續招聘員工。
一天晚上,斯坦福大學的校花瑪麗莎·梅耶爾坐在電腦旁,一邊吃著意大利麵,一邊收看電子郵件。她忽然看到了一封主題為「請來Google工作」的招聘郵件。
「討厭耶!不請自來的垃圾郵件。」她原打算直接按Delete鍵刪掉,但在俯身放碗時不小心碰到了空格鍵,郵件被打開了。
閱讀郵件時,瑪麗莎忽然想起她的老師以前提及的兩個怪人。當時,她正在準備一篇關於網頁 搜索的論文,老師曾指了一下樓上,說四樓有兩個傢伙在做類似的事,並建議瑪麗莎找他們交流一下。可是,瑪麗莎對斯坦福的博士們沒啥好印象:「我知道那些斯 坦福博士是什麼模樣。他們喜歡踩著輪滑鞋在校園裡竄來竄去,喜歡拿比薩做早餐。他們經常不洗澡,而且在過道里撞到你時從來不說Sorry。」
不過這封郵件引發了瑪麗莎的好奇心,她決定去會一會四樓的那兩位博士生——拉里和謝爾蓋。美國未來學家斯圖爾特·布蘭德曾說過:「在合適的地點出現的合適信息,能改變你的生活。」
有著瓷器般光澤皮膚和金黃色頭髮的瑪麗莎,優雅地坐在谷歌公司兩位創始人面前,謝爾蓋按照招聘工程師的標準詢問了她一個多小時。瑪麗莎日後晉陞為谷歌的高管,曾被《新聞週刊》稱作「當代最有權力的女性之一」。
還是回到1999年年中,這一天,剛和谷歌簽約不久的瑪麗莎正準備參加斯坦福大學舉辦的 畢業典禮,她的老闆拉里與謝爾蓋忽然出現在視線裡,他們穿著短褲,蹬著溜冰鞋,滑過來跟瑪麗莎和她的父母交談。聊到畢業典禮,拉里忽然冒出一句:「哎呀, 我好像也是今天畢業,我得去看看。」然後,他蹬著溜冰鞋滑走了,回來時拿著他曾經嫌麻煩而沒有去取的碩士文憑,當時他已在讀博士課程。瑪麗莎的父母驚詫不 已,他們開始質疑女兒選擇的這個公司是否真的有前途。
6月24日,瑪麗莎正式上班,那天也是谷歌的一個重要日子,網景瀏覽器剛剛把谷歌列為默 認搜索引擎。他們原來計劃接收網景五分之一的搜索請求,不料網景全都發來了,結果搜索請求蜂擁而至,谷歌一下子癱掉了。大家四處找拉里來解決問題,卻不見 其蹤影。上午11點,瑪麗莎到公司廚房找吃的。她驚訝地發現拉里藏在角落裡,他孩子氣地說:「我躲起來。網站癱了,太糟糕了!」
那天,瑪麗莎工作到凌晨3點,她疲憊不堪地爬上床,總結第一天上班的感受,她覺得谷歌成功的概率大概只有2%。(作者姜洪軍,本文摘自《谷歌風雲》一書,科學出版社出版)
記者手記
「創業是一種激情犯罪」
作家理查德·勃蘭特說過:「創業是一種激情犯罪。它需要動機、手段和機會。」
「創辦Google的時候,我和謝爾蓋還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我們 當時還不確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就是要將整個網絡都下載到我的計算機上。我告訴我的導師我只需要一個禮拜來完成這項工作。可是,在 經過一年之後,我僅僅完成了一部分。」拉里曾這樣回憶。
拉里接著自嘲地說:「所以樂觀精神很重要,在設定自己的目標時,你需要有一點傻勁兒。在大學裡我學到了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它讓我很受啟發:我們應該做大部分人不會做的事情。」他還說過:「當別人都沒瘋到這種程度時,你面臨的競爭就很小。」
拉里和謝爾蓋的Google飛輪在轉動之前,經歷了所有創業者都面臨的困難,資金、品牌、人才、市場方面的問題接踵而至,他們也屢經挫折。
「激情並不能保護你免受挫折,但它能保證任何失敗都無法阻擋你前進的腳步。」作家比爾·斯特裡克蘭則這樣說。
除了激情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已成為谷歌CEO的拉里,早年就針對自己在創業上可能 面臨的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做著理性的彌補,曾努力地做一些拓展社交能力的事情,譬如他在上大學時就主動擔任了一個工程領域的學生會會長職務。他在學習工程學 的同時,還有意識地選修商業課程。他曾回憶:「我意識到我會發明一些東西,而且我也想改變世界。但為了達到目的,我必須要讓這項技術被人們採用。也許從 12歲時,我就知道我最終要創辦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