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松:退而不休 快樂之源
1 :
GS(14)@2018-02-04 20:56:02【明報專訊】翻查港府統計處《2017年至2066年香港勞動人口推算》報告,2018年原來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全港的總撫養比率(即每1000名勞動人口需負擔多少非勞動人口的生活)跌至2017年的917之後,今年轉跌為升,升至924,30年後更達1193。隨着五六十年代「嬰兒潮」出生的港人踏入60歲,愈來愈多市民會展開他們的退休生活。要人生下半場活得精彩,除身心健康之外,如何善用工作時積聚的財富亦很重要。《Money Monday》由本周開始,推出「退休綢繆」專題版,與大家一起規劃這段黃金歲月,亦為尚未到退休年齡的你及早準備。原本在《Money Monday》刊登的「新經濟新天地」,已移到《明報》A疊「創科線」,逢周一刊登;「社企新天地」則會在每月首個星期三在B疊刊登,敬請垂注。
年輕時,總幻想可以早點退休,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眨眼到了65歲,拖着因工作而遭不斷損耗的身軀,還有只會不斷萎縮的銀行儲蓄,美夢變成噩夢。由財政司長高位退下、後轉任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的梁錦松坦言,短暫而悠閒的退休生活並未有為他帶來多大的快樂,不斷的挑戰反而可讓他保持身體和心境上長青不老,讓生活更見豐盛。
撰文:李凱茵
在不斷突破的科技和醫學輔助下,不少人都活到八九十歲。換言之,若65歲退休,往後要面對的是長達數十年的退休生活,可謂人生脫離職場後面對的另一場挑戰。今年屆66歲的梁錦松日前出席理工大學活齡學院一個名為「喜迎中年」的講座時,以「動盪、不確定、複雜和模糊」來概括他對社會未來發展的預期。他指出,新技術湧現、全球化浪潮、政府大量印發鈔票、普選制度、人口老化等,全部都是引發社會不安的因素。活在這個不安的社會中,再加上長壽,可預見人們將來的退休生活只有更加困難和不穩定。
梁錦松說:「2003年在政府退下來後,過了3年半的退休生活。首半年過得非常自在,但其後就開始覺得沉悶,而且身體健康亦未有因此而變好。」他解釋,退休後雖然堅持每天運動,但由於沒有了早睡早起等的良好生活規律,大腦失去了不斷思考的挑戰,健康狀況未見好轉。直至重投商界,體力和智力再次受到挑戰,生活再次變得充實,活得更加開心。
鍛煉腦力有助抗衰老
他引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指出,適度的腦力鍛練對健康狀態和延緩衰老有實質作用。所以,延後退休年齡或適度的重新投入職場,不但有助解決財政困難,更是有助於對抗衰老的良藥。
從職場退下來,退休人士往往會為自己失去了昔日的家庭和社會地位而煩惱。梁錦松表示,在有限的生命中增加幸福感,是退休人士在財政問題以外更應着力的課題。他又引述了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結果指出, 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原來跟金錢和社會地位沒有多大關係。幸福感的來源,是我們與身邊人,特別是配偶的關係。
開源較節流更有效
就業困難,加上體力衰退,退休人士即使有心重投職場亦未必能心想事成。梁錦松建議可多利用網上的服務配對平台,為自己創造工作機會,例如由他牽頭成立的創投基金新風天域有份投資的hellotoby。這類平台可讓不同人士以自己的專長向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例如補習、教授樂器、翻譯、校對、資料輸入等等,讓年長人士可以自僱形式繼續為社會服務兼賺取收入。
作為香港的前任財爺,梁錦松被問到如何為退休理財時,他說不外乎是開源和節流兩大方向,但開源就永遠較節流來得有效。
[李凱茵 退休綢繆]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13&issue=2018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