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青﹕金融科技創新的跳級效應
1 :
GS(14)@2017-12-26 14:11:40【明報專訊】數碼及大數據年代,實體業務透過注入科技後的再增長模式,是各市場及領域持份者最虎視眈眈的未來發展方向。近年,談得最多除了是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的電商、以及多間科技主力看重的人工智能項目外,就似乎要數金融科技。支付、區塊鏈等都是金融科技最廣為人熟悉的範疇,在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上的減省之餘,金融科技某程度上對現有金融機構,既是商機,而且亦存在挑戰。
銀行回報增 管理風險成本亦提升
其實,以英倫銀行為例,近日對銀行完成的壓力測試當中,就加入了金融科技的因素作為考慮。英倫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普及,單從銀行業着眼,其實是審慎的,認為競爭及透明度的加大,隨時對銀行股本回報有額外1個百分點左右的影響。英倫銀行在金融科技普及的前提上,從銀行的存款利率成本、收費業務收益、及交叉銷售模式等影響計算過:以存款為例,就因為競爭上升,銀行向客戶減低存款利率的能力會因而削弱,在相對高的存款資金成本環境下,銀行息差將有壓力,而到2023年粗略估算的股本回報,單是這個因素已減少0.2個百分點。同樣地,交叉銷售的模式、及電子支付業務的冒起,銀行的收費業務收益也將會減少,上述的假設如果成立的話,按英倫銀行分析,現有銀行隨時連流動性管理風險均要一併提升。
相比英倫銀行,新加坡金管局對金融科技普及的研究及其影響,相對較為中性。一方面,銀行部分傳統收益的而且確會面對一定壓力,惟同一時間,科技及人工智能的應用,最多可以有助將成本減省20%。
但最為有趣是,按照新加坡當局的分析,FinTech對亞太區成熟市場的挑戰最大,其中本港、南韓及新加坡,單從存貸及支付範圍考慮的經營溢利,會因為金融科技而受影響介乎5至7個百分點。相反,對內地、泰國、及印度等市場,影響則少得多,大概只有1個百分點左右。新加坡金管局的分析其實很簡單,區內成熟及新興市場受金融科技影響之所以有極大差別,在於與傳統銀行滲透率有重大距離;以新加坡及本港為例,沒有銀行戶口的市民,或Unbanked Adult Population,只有百分之四,但在幾個區內新興市場卻是雙位數字。統計資料顯示,單是在東南亞,就有近4.38億人口沒有銀行戶口,即只有27%人口擁有銀行戶口,Fintech的快速發展、電子貨幣的應運而生、手機支付的普及應用,可以unlock的金融服務與產品商機將是無限。
各地受影響存差別 因應傳統銀行滲透率
的確,內地金融科技普及,電子支付發展以使用量計的話,更是世界名列前茅,除創新推動外,背後最大推手其實是傳統銀行業發展較滯後,造成跳級效應。老實,現在個個談電子支付,但香港太方便,真正受落程度成疑,更何况本港及其他主要市場,更關注和重視的是保安及私隱,有得必有失,想擺脫連內地亦不如的落後地區標籤,必須壯烈犧牲個人私隱也是常識吧!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50&issue=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