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筆值一哂:《金漆招牌》

1 : GS(14)@2017-12-05 01:01:33

生活在香港越感窒息,源自北方的政治低氣壓及赤霧霾固然,我城亦自趨悶極乏味。到處都是外表美侖美奐、內裏無神無氣的商場,而商戶盡皆千篇一律的大型連鎖店,店內亦只見充滿機心的佈置,至於賣的當然又是量產無個性貨品。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過就是現代消費社會必然,但放眼世界,不少「先進」地區(強趕「低端人口」的自亦除外)莫不在發展同時,仍致力保護保育自己的文化、歷史和精神,分別在於有心無心而已。若論有心者,吾友吳文正是其一。這位資深攝影師早年從事新聞攝影和編輯工作,閒時喜愛搜集民間舊物作研究,並創辦非牟利文化機構──文化葫蘆,不過其心所繫始終是攝影。再者當初既為攝記,因利成便,經常遊走香港大街小巷,經年累月廣結不少老字號小店東主,逐漸建立彼此友誼及對街坊小店的一份深厚感情。然隨社會發展,老店處身城市建設洪流,不少店舖難逃結業命運。吳文正遂在2000年初,生起拍攝老店的念頭,並由熟悉的店舖開始,再而擴展到不同社區。老店賣的多是便宜貨,賺的亦自蠅頭小利,惟貨真價實,店東也是殷勤款客,因為都是街坊生意,往來的豈止貨銀,而是人情。店舖貨品陳列看似雜亂,卻是亂中有序,實而不華,完全活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庶民生活的真實面貌,物質縱然匱乏,更顯民間睿智。而老店的多元文化特色,在承載與訴說歷史之餘,亦自有其美學,自有其個性,且為城市添上豐富的人文色彩。老店在鏡頭底下連繫的是本土草根情懷;剎那凝結的亦不只畫面,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人味的故事。一張相片,按下快門或只頃刻的事,但老店拍攝前的準備,需時往往要十多小時,甚至以日計,不在於要指點相中人硬擠表情chok樣擺舖士,更不是執靚間舖予以拍攝,這些都不過是矯情造作的「商業作品」,而非「紀實攝影」。因此,吳文正會拿着記事簿和錄音機進行傾談,過程中,更要解釋拍攝的目的和各樣細節,有時為求了解各行各業的底蘊,事前更要做好資料搜集和充份溝通。事實上,紀實攝影就是建基於攝影師與拍攝對象,不是物件,而是與活生生一個人的互動和信任,方能將最真的一面呈現。而拍攝角度既非仰望,也不俯視,攝影師眼睛與對象處於同一水平,代表的正是一種尊重。整個拍攝過程可待,老店卻不能等。曾經因其他的工作安排,他推延了原本跟老店店主約好的拍攝日子,之後重新預約竟發現對方已悄然結業,後悔難及。所以為一些仍未被城市湮沒的小店拍攝……其實就是留情遺記。這些年走遍全港,努力拍下的三百多幅照片,其中不少店舖今已結業,有幸我們尚能憑藉光影愐懷那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事物。雖然這個《金漆招牌街坊老店攝影展》,最終只能挑選六十幾幅作品展出,但看着每張作品,每家倖存的小店及其親臨的店東,那刻我感動不已。展覽詳情地點:f22 foto space展覽日期:2017年11月22日至2018年1月6日,星期二至六上午11時至下午7時(公眾假期休息)王利民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30/202297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