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不會死,最可能的結果是宋衛平讓出自己的股權。」兩年前,本輪房地產調控之初,杭州的一位出租車司機曾對財新記者如是說。一語成讖。
6月8日,綠城中國(03900.HK)宣佈向九龍倉(00004.HK)發行股份及可換股證券,籌資50.98億港元,若三年內,綠城不能贖回可換股證券,九龍倉最終可持有綠城中國近35%的股份,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為了活下去。我們一方面做好走向死亡的準備,一方面要做各種努力。」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對財新記者說。在降價賣房、轉讓項目之外,此番又引 入戰略投資人,綠城頻頻輸血自救,現金流暫時無虞。過去曾豪氣干云的宋衛平,如今為了讓綠城擺脫危機不惜代價。這一次,他只是暫時還保有大股東位置,九龍 倉進入之後,不僅派出董事,還將進入綠城的三人投資委員會,並在負債率超過100%時對投資有一票否決權。在宣佈九龍倉入股的新聞發佈會上,宋衛平放低姿 態,盡顯謙卑,首次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激進與失誤,並宣告綠城正式告別高負債時期,進入穩健發展時期。
斷臂求生
「這次調控對綠城來說,幾乎是滅頂之災,沒有預測到災難的長度。」宋衛平告訴財新記者,綠城的產品約70%是針對改善性需求,限購政策把我們的客戶砍掉一半,限貸政策又砍掉一半,改善性需求整體被壓掉了四分之三。
綠城和2008年一樣,再次站在了生死邊緣(詳見本刊2012年第22期「綠城怎樣活下去」)。6月8日,綠城終於走出了賣股這一步。對外界來說,這仍屬意料中的意外。此次售股方案有些「對賭」意味。
綠城以5.2港元/股的價格向九龍倉增發近30%股份,同時將發行25.5億港元的可換股證券。若九龍倉全部換股,將一舉成為綠城中國第一大股 東,佔擴股後的約35%。宋衛平對外界表示,根據協議,九龍倉三年內不能把該批可換股證券換股,而綠城則準備三年內贖回,爭取不讓九龍倉成為第一大股東。
增發前,九龍倉約持股2%。第一次增發20%股份後,九龍倉持有擴股後綠城中國約18.4%的股份,成第三大股東;第二次增發10%股份完成 後,九龍倉增持至擴股後綠城的約24.6%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而九龍倉認購的25.5億港元可轉股證券如按協議約定的7.4港元兌換,約佔第二次擴股 後的16.2%。
根據認購協議和投資協議,綠城總計可獲得50.98億港元資金,其中認購協議約17.05億港元,投資協議33.93億港元。這筆資金可大為緩 解綠城的燃眉之急。綠城中國首席財務官馮征告訴財新記者,九龍倉帶來的資金將主要用來償債,降低負債率。這一次還債完成之後,綠城中國的負債率將降到 80%左右,「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後,綠城這一關肯定就能過去了。」
受九龍倉入股消息刺激,綠城中國6月11日開盤大漲,最高達7.34港元,漲幅約37%。投資者相當看好這一交易的正面影響。多家金融機構上調 綠城評級和目標價。其中,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將綠城評級調升至「中性」,穆迪將其列入上調復評名單。而花旗銀行是為數不多的唱空者。該行預計,未來綠 城仍有可能進一步出售資產。不過,花旗表示,假如銷售表現能符合預期,綠城淨負債比率可降至80%或以下。
九龍倉則面臨機構的質疑聲。瑞信以「偷竊」來形容該交易,認為若非綠城面對財務困難,九龍倉難以入股。但是,交易會令人對九龍倉擴展內地樓市策略感到困惑,交易亦不會令九龍倉增加土地儲備。 摩根大通認為,交易對九龍倉來說影響負面,因為作價折讓不足、內地房產項目的協同效應有限、綠城帶來隱性負債、交易令九龍倉的內地發展策略變得複雜、要退出有關投資並不容易,因此對九龍倉的評級由「增持」降至「中性」,目標價由51.5港元下調至40.6港元。
在內地市場鮮有戰略投資舉動的九龍倉,是香港本土房地產開發商,長於商業地產開發,以發展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地產及基建業務為策略重點,總資產約 3180億港元,控股股東是會德豐(00020.HK)。九龍倉副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稱,「我們手中有300億港元,有財力支持,有底氣可以幫助一些好 的企業熬過去。」
和激進告別
外界普遍認為,綠城是源於資金飢渴不得已引入九龍倉。但宋衛平卻再三表示,綠城此舉意在戰略轉型,宣告「高負債發展時期正式結束,穩健發展時期 到來。」宋衛平稱,與九龍倉的合作,不僅僅是出於股權融資的考慮,還希望借助九龍倉對綠城的風險管控和財務安排發揮作用,以及對公司內部管控進行制衡。
「這次並非是被逼到最後了,我們之前也一直在公司股權層面找戰略合作夥伴。和九龍倉談了一個多月,具體條款到最後一刻才定下來。」綠城集團副董事長羅釗明告訴財新記者。
經歷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不少房企開始對產品及內部管理結構進行調整,但綠城涉險過關後,即迅速迷失在2009年亢奮的市場中,豪擲323 億元買地、合作開發項目,大舉擴張,成為當年買地最多的房企。也就是在這一年,宋衛平放出豪言「三年內銷售破千億,五年內超越萬科」。宋衛平及其綠城,如 此一再強化著高槓桿、高負債的「豪賭」風格。
危機給了綠城血的教訓。綠城中國常務副董事長兼執行主席壽柏年在今年4月的業績報告會上表示,綠城要從依靠高負債率的發展戰略轉為穩健的依靠資 產、品牌和管理輸出的輕資產模式,這可能是綠城今後發展裡面的一個比較重大的轉型,「我們不再通過高負債率來追求規模擴張,我們要在高質量的前提下依靠品 牌輸出來實現穩健發展」。
雙方協議保證了九龍倉對綠城的干預能力。九龍倉將獲兩席綠城中國非執行董事席位,以及綠城中國財務委員會和投資委員會各一個席位。在第一批增發 認購完成後,吳天海將出任綠城中國非執行董事。投資委員會共三人,在綠城中國淨負債率達到100%及以上的時候,任何投資決策至少要有兩個人同意,且必須 得到九龍倉方面的同意方可投資。這意味著九龍倉在投資決策上擁有一票否決權。
雙方在決策機制裡亦有所約定,比如「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買地,什麼情況下不能買地」,從根本上控制風險。這將極大改變以往綠城決策中宋衛平「一人獨斷」的狀況。
這一次,九龍倉非常清晰地表達了訴求,希望降低綠城的擴張速度,降低槓桿,同時獲得更高股東回報。短期看,綠城的周轉率不會很快提高,九龍倉也 不擅長快速周轉的模式。如想獲得更高回報,只能提高利潤率。但在現有市場行情下,漲價非常困難;而降低成本則可能傷害綠城多年累積的品牌。
在發展戰略轉型之外,綠城下一步將面對的最大挑戰將是運營管理水平的提升,包括銷售策略轉型和產品轉型。銷售是綠城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綠城中 國今年的銷售目標是400億元。近期,綠城在杭州連推三盤,均大幅低開或降價。杭州西溪誠園的誠公館均價定為1.9萬元/平方米,就在去年,該樓盤的「員 工價」是2.6萬元/平方米;杭州市中心高端樓盤蘭園6月開盤均價3.28萬元/平方米,遠低於市場預期。
綠城降價銷售的一幕,即便是在市場哀鴻遍野的2008年也沒有出現。彼時,宋衛平沒有選擇妥協,堅持不降價不傾銷,硬是挺過了樓市蕭條期,隨後在2009年的樓市繁榮中賺得盆滿缽溢。 在本輪調控初期,財新記者採訪綠城集團執行總經理傅林江時,他還津津樂道綠城2008年堅持不降價的應對之策,稱綠城會保持既有銷售政策不變。
宋衛平向財新記者透露,綠城目前手中可售的房子約有690億元規模,如果能賣掉70%、80%,再加上騰挪項目,公司依然會「安好」。
他坦言,在綠城這次全力售房中,有的項目甚至是成本價定價,利潤空間很薄,競爭力依然不足,尤其是2009年、2010年高價拿的那些地,成本 高企拉升了房價。未來,綠城代建的業務一定會超過房產開發,尤其是保障房代建。目前綠城做保障房項目僅收取3%的管理費,「這部分利潤空間薄,但是也不會 虧損,而且社會效應會很好。」
宋衛平認錯
在九龍倉入股新聞發佈會之前,財新記者在杭州玫瑰園酒店咖啡廳「堵到了」宋衛平,這位「性情中人」敞開胸懷暢談,一個小時的談話中,他常常習慣 性地閉上眼睛喃喃自語,語氣淡定從容。歷經艱難時刻的煎熬,他仍意氣風發,「我們沒那麼容易死,我們不是嬌生慣養的,不是溫室裡呵護長大的,本來就是在市 場中成長起來的。」接近宋衛平的綠城工作人員說,比起2008年的狀況,宋這次淡定很多,上次賣項目、裁員的時候,宋曾覺得心痛和不捨。
「之前我是想把企業做大,在我們所到的每一個城市留下好的作品,存急切之心。公司遇到現在的情況,我是需要檢討的,早知道現在,有些地不買,有些資金準備得好一點,這一點值得向龍湖學習。」宋衛平對財新記者說。這是他第一次公開「認錯」。
55歲的宋衛平,素來偏執率性,自稱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他一手創辦了綠城公司,並掌管十餘年,如今引入九龍倉,甚至面臨放棄第一大股東的可能,宋衛平這一轉身的尺度之大,盡顯謙卑與無奈。
綠城中國對九龍倉兩次增發完成後,宋衛平、壽伯年、羅釗明等人股權將稀釋至25.40%、18.10%和5.30%。而若九龍倉將可轉股證券全 部換股,將一舉成為綠城中國的第一大股東,相應的宋、壽和羅等的股權將進一步被稀釋至21.90%、15.50%和4.60%。
對宋衛平而言,這樣的引資架構既有餘地又有壓力,避免被一次性稀釋過多股權,但必須要盡力經營、扭轉局面才能保住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此前外界揣測,綠城房產數十個項目的管控權劃轉至綠城建設,「宋衛平不玩了?」宋衛平對財新記者否認自己會退出上市公司,「管控權劃轉沒有實質 的意義。我現在管綠城建設,從去年底到今年1月份,把我之前管的房產項目劃過來,方便我的就近管理。」在與九龍倉的合作協議中,也設定了管理層控制權的防 火牆:從第一批新股認購完成起為期五年,宋衛平及壽柏年必須作為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向綠城提供服務。宋、壽、羅三人合計持股不得低於30%,否則將終止合作 協議。
五年之後,宋衛平60歲。他表示自己不在乎個人股份,五年時間裡,他會盡力將綠城做得更穩健,將會把對項目的熱情轉化到對產品精緻程度上。他也 否認自己會主動淡出。「除非身體機能不行,體力跟不上或者智力下降。否則沒有理由淡出,尤其在公司不順利的時候。」宋衛平向財新記者說。
面對財新記者「渡過眼前的難關後,綠城會不會依然激進」的提問,宋衛平仍富有激情地表示,「為了改變這個社會,是要做很多事的。有可能的話給自 己留點安全的餘地,開闊一些。關鍵看怎麼把握度,既要做出成績,又要安全。」此時他再次強調,「這樣非正常情況的限購限貸的調控,是我想像不到的。」
本刊記者李慎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