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麼要「沒有安全感」?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58
《經濟學人》在1990年代初曾經發表過一組有關IBM的系列文章,「縈繞在該公司周圍有兩個問題,在一個以迅疾的變革為推動力,並不斷湧現出小型 和微型公司的行業中,一家像IBM這樣規模的公司儘管組織完善,但是能夠迅速應變競爭環境嗎?IBM能從急劇下滑的主機市場(IBM賺取了大量利潤)上轉 型,從諸如電腦服務和軟件等這些擴張中的市場賺取利潤嗎?」《經濟學人》給出的答案是「不可能」,這段話因為出現在IBM前CEO郭士納的《誰說大象不能 跳舞》中而廣為人知。


  微軟在公眾眼中與20年前的IBM有相似之處,從財務指標上看它還是處在它37年的發展中最好的時間裡。但從小沃森的IBM鼎盛時期到郭士納面對的 1990年代,IBM窘境相隔不過是幾年時間。有時大公司的起伏會讓人感慨,雖然有「大而不倒」這個說法,但一個偉大的公司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越偉大越要 提防任何可能的風險和潛在的對手。


  儘管如史蒂夫·鮑爾默依舊充滿信心,但至少有三個問題還是不能迴避的:


  一是大公司迷信自己的創新能力,相信自己無所不能。大公司集聚人才、資本、技術積累,在這一點上當然不會落於下風,但是微軟也要提防貝爾實驗室、施樂 帕洛阿圖研究中心(PARC)對於技術創新的前車之鑑。雖然圖形界面、鼠標誕生於PARC,但最終是喬布斯和蓋茨發現並佔有了未來,微軟現在是否正在扮演 那個「富有的鄰居」的角色?


  二是整個IT產業一直遵循著縱向產業模式向橫向轉換的趨勢,微軟、英特爾打敗了IBM、蘋果的捆綁式集成式模式,而微軟賴以成功的軟件業,是否還有足夠的轉換空間,我們看到App、互聯網以及「瀏覽器即系統」都是對Windows體系的動搖,那麼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


  三是微軟高利潤和模塊化的產品可能帶來的經典大公司困境,在一個足夠長的產品線中潛伏著無數的對手和敵人,創新規則、行業遊戲規則、競爭重點隨時都可能讓利潤點轉移,微軟是否做了足夠的準備。


  在我們這期的封面故事中,我們更多的還只是提出問題。就像沒有人能看出當年的郭士納是否能帶領IBM走出困境一樣,我們還不能完全判斷出微軟持續的創 新是否能掌控行業發展的脈絡,是否能維持其強大的盈利能力。對於大公司所蘊含的能量,對於未來可能的變化,我們還是要保持一點敬畏。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 的,就是居安思危。比爾·蓋茨曾經說,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我相信這種意識是讓一個大公司可以真正「大而不倒」的根本。其實如果看我們的每一篇 報導,我們都會看到這其中的危機感,佐藤可士和永遠在琢磨著櫥窗和貨品擺放,他知道優衣庫的未來可能就繫於一個「脆弱」的點上—年輕人的注意力;寫字樓市 場裡的環球金融中心可能要隨時調整它的租還是賣的策略,否則一個大樓可能最終耗盡了它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危機感常在,最終會讓公司這個機體保持對外刺激 的敏感性,保持一種警惕和臨界狀態,然後才有可能保持我們常常寄望於大公司所應該具有的「活力」——如郭士納所說,讓大象保持跳舞的能力。


  我們常常說到安全感對於每個人來說有多重要,但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最好的狀態可能恰恰相反:沒有安全感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