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漢,在日本國內被譽為「賺錢之神」,縱橫企業界、投資界和出版界,2012年5月16日在東京停下人生長跑,享壽88歲。他留下超過400冊著作,包含散文、小說、投資哲學以及給創業者的忠告。
「我平時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必須掌握時代潮流,跑在最前面!」在晚年的作品《如果東京不行,還有上海》中,邱永漢寫出對自我的要求。出於這個信念,他對投資中的「實地考察」特別看重,直到耄耋之年,還每年搭機上百次,穿梭在東京、台北和中國大陸間。
上世紀60年代初期,邱永漢看好日本經濟起飛。他在雜誌上推薦的三四線股票接連漲停,為他累積了人生第一筆財富,由此還獲得「股神」的稱號。
1989年香港房地產市場跌入谷底之際,他帶領日本投資者大舉投資,至1997年房市泡沫時全部釋出,估計獲利3倍以上。緊接著,他將眼光轉向中國大陸,2005 年買入上海新天地的房子,當時每平方米價格2萬元人民幣,目前已升至逾10萬元人民幣。
他也曾經多次失手,2006年在旺角東京銀座商場的投資失敗即是一例。他在書中的自白是:「勇於面對挫折——如果連這種勇氣與決心都沒有,想在接下來的時代乘風破浪,成功幾率我看微乎其微。」
這種性格上的執著,或與邱永漢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1924年他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家族是台灣南部的望族,父親是台灣人,生母是日本 人。他有機會進入日本學校就讀,但台灣人遭遇到的身份歧視,使他開始意識到殖民地人民的處境,「從小我就認為世間本就是不公平的」,於是他下定決心,「比 其他人還要努力幾倍」。
自幼學習成績優異的邱永漢,後來順利前往日本東京大學經濟系就讀。他曾因在試卷上批評日本帝國主義,差點被要求退學;也曾被懷疑是「間諜」而關 入警局,其間他開始思索自己的身份認同。「在高等學校聽過歷史課的台灣人幾乎都受過這種洗禮,那是要踏上『反抗者之路的起點』。」
這段自我探索的過程,為邱永漢日後的寫作累積了豐沛的能量,並在多部報告文學、小說中精彩呈現。其中,《濁水溪》的主角近乎是邱永漢的投射,全 篇用第二人稱寫成,講述日據時代台灣青年的處境。在戰亂時期,當主角面臨前往日本繼續求學,或留在台灣繼承家業的抉擇時,他望向濁水溪——台灣最長的河 流,想著祖父輩是如何越過台灣海峽,拿出生命做賭注。「我的體內一定流著開拓者的血。」小說的主角最終選擇搭上開往東洋的大船;現實中的邱永漢,也在面臨 人生幾個重要關卡時,多次離開熟悉的故鄉。
1946年邱永漢學成歸台,原以為會看到日軍撤離後國民政府欣欣向榮的景況。沒想到,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令血氣方剛的他與朋友一起投入台灣獨立運動,寫信要求聯合國讓台灣公投,後遭政府通緝,不得不來到香港。
在香港,他邂逅了後來成為他太太的邱雅蘭。兩人同品美食,完成了《食在廣州》這本暢銷書,其中除了介紹美食,更融合中華烹飪的歷史及文化故事。 他還以友人偷渡的窮狀,寫成《偷渡者手記》在雜誌上連載。文學領域之外,他借經營香港與日本的小生意,為自己的商業之路奠下根基。
後因女兒生病需要治療,舉家從香港轉往日本,邱永漢的人生再次出現了重大轉折。1955 年,他的《偷渡者手記》修改後,以《香港》為題獲得第34屆「直木賞」,讓他成為文藝界的名人。緊接著,他展現經濟方面長才,在雜誌及演講中推薦新的投資方向,並撰文預測股市動態,由於屢試屢中,「賺錢之神」稱號不脛而走。
1973年台灣當局與美國斷交,邱永漢又受蔣經國之邀返台。他引進日本的資本和技術,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直至今日,台灣多處加工出口區都有他留下的投資;許多台商更感念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帶領大家返回大陸尋覓商機。
邱永漢的腳步和著作,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日本的實力消長。一位曾跟隨邱永漢四處考察的台灣企業家這麼形容:「他永遠充滿好奇心與活力,時時刻刻在觀察。」
他的長女邱世賓說,父親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今後亞洲將面臨嚴峻的局面,看來是不好應付,但那也蠻有意思的。」
作者唐家婕為本刊特派台北記者,舛友雄大為本刊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