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最牛經營權爭議 為何落不了幕? 糾纏十年 太平洋SOGO案五大關鍵

2012-05-21  TWM

纏訟十年的SOGO案近來有爆炸性發展,不僅讓徐旭東落淚、震怒,不惜暫停集團在台投資,遠東集團兩千 位員工甚至走上街頭!究竟SOGO案歹戲拖棚的癥結在哪裡?本刊提出關鍵五問,並徵詢各方解答,讓讀者和投 資人不再霧裡看花!

撰文•林讓均 纏訟十年的SOGO(太平洋崇光百貨,以下簡稱「太百」)案,最近有關鍵性發展,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與太平洋流通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太流」)前董事長李恆隆啟動新一波攻勢!

時間回到五月七日,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緊急召開記者會,拋出「遠東集團暫停在台投資」的震撼彈。本周還 不惜與二千位員工走上街頭抗議。

但此場記者會最教人震驚的,是年屆七旬的徐旭東,出人意表地當眾落淚。 批經濟部犧牲遠東集團
徐旭東震怒、落淚

是誰讓掌控超過六千億元市值集團的徐旭東,如此痛心?原來,五月四日,經濟部准許太流的臨時監管人(以下 簡稱「臨管人」)在三個月內改選太百的董監事,等於挑戰徐旭東對太百的經營權。

當時法院裁定的太流臨管人有三位:台北大學法律系教授陳榮傳、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王弓與勤敏會計師事 務所會計師簡敏秋。前兩人由李恆隆所提名,而後者則是太百創辦人、太平洋建設(以下簡稱「太設」)章家提名。

五月十一日,臨管人風波又有戲劇性發展。台北地院撤掉陳榮傳,新增遠東提名的財政部前部長邱正雄、誠品董 事長吳清友與資深律師陳志雄,臨管人從原本的三位增加為五位。不過,邱正雄因事先不知情,火速請辭。

這樣的組合撮合三方提名的人選,也代表未來在臨管人代行職權的太流董事會中,三方勢必有一番角力,是否能 在八月四日前,改選完太百董監事,還充滿變數。

這件纏訟十年的業界奇案,為何至今落不了幕?到底還有哪些關鍵爭議? 首先從近來的臨管人風波談起,當初台北地院何以裁定臨管人接管太流董事會呢?臨管人的任務究竟是什麼? 為何選派臨管人? 台北地院今年二月裁准臨管人,關鍵就在於,去年八、九月間鬧出的太流及其子公司太百的董監「雙胞案」。 去年六月,太百董監任期屆滿,遠東八月選出以黃晴雯為董事長的董監事;同時,認為此次改選會議無效的李恆隆,也不甘示弱地選出以翁俊治(前統領百貨董事長)為董事長的董監事版本。在此之前,徐、李兩派已各擁人馬改選太流董監事,並將各自版本送交經濟部審理。

為此,經濟部當時還邀集法律、企管背景的學者專家與跨部會官員,召開專家會議,會中多位學者即拋出「臨管 人」建議。李恆隆隨即在去年底,向台北地方法院申請選派太流臨管人。

今年二月,台北地院依據《公司法》第二○八條裁定臨管人,認為「按董事會不為或不能行使職權,……得選任 一人以上之臨時管理人,代行董事長及董事會之職權……」。

法官當初在判決書中載明,太流臨管人的主要職責是「代行太流董事會職權」,還可指派人選到從屬公司太百擔 任法人董事,「不僅可解決相對人公司(指太流)無合法之經營階層以營運之窘境,……(還)可同時解決太百經 營階層之適法性……。」外界解讀,台北地院是想以臨管人一舉解決雙胞案爭議。

太流資本額到底是多少? 而SOGO案纏訟十年的過程中,所有人最想問的,甚至法官與主管機關據以為裁定標準的,就是太流資本額是多少?究竟是李恆隆主張的一千萬元,還是徐旭東強調的四十.一億元?

根據主管機關經濟部商業司的登記,目前太流的資本額是一千萬元。但在此之前,曾經有長達七年的時間登記的資本額是四十.一億元,轉折關鍵在於二○○九年十月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金上重訴字第六號」的一紙判決。

此案針對「○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增資會議」一事,認定當時負責會議紀錄的郭明宗偽造文書,高檢署因而質疑當 時為增資而召開的股東會不合法,認為應撤銷四十億元增資登記。

「這紙判決之後,高檢署行文通知經濟部撤銷增資登記,經濟部才據此在一○年二月三日做出行政處分,將太流 當時登記的四十.一億元資本額,回復為一千萬元!」經濟部商業司副司長李鎂說明。
但事情至此,太流資本額的認定還未拍板定案! 因為遠東並不服氣,以旗下持股太流約五六%股權的遠東百貨(以下簡稱「遠百」)名義,向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經濟部撤銷這項行政處分。另一方面,遠東也舉出另一紙有利遠東、一○年九月出爐的高等法院判決「九十七年度矚上易字第一號」。

該案是檢方提起上訴,認為徐旭東等人未徵詢太設,即私下擬定協議,讓遠東集團透過增資取得太流股權,涉及 背信。但後來徐旭東獲判無罪,遠東集團也因而據此表明當初的增資合法。

同樣是台灣高等法院的判決,卻呈現一案兩判的歧異,對增資是否有效各自表述,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並沒有互相牴觸,因為這兩個判決一個是針對『偽造文書』,一個關於『背信』,但這都是在推論過程中 的附帶說明,都只算是『旁論』,並沒有直接對經營權或資本額做出認定!」台大法律系教授、商事法學研究中心 主任黃銘傑說。

此外,李鎂也解釋,就算董監名單獲得商業司登記,也只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該登記而未登記,不得 對抗第三人的侵權行為;但登記也不代表是對經營權的最終認定!」哪些判決影響經營權認定?

既然太流的資本額認定出現歧異,那麼,哪些關鍵判決會左右經營權歸屬?
「解決經營權爭議,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直接提起對股東權的認定訴訟!」黃銘傑說。 目前,影響SOGO案經營權判定的關鍵判決有三個。其中一個,就是遠百在一○年三月提起的「確認股東權存
在」民事訴訟。

遠東集團委任律師楊政憲說,上述官司已在台北地院審理中,判決結果將對太流經營權做出最直接認定。 而第二個關鍵判決,就是在經濟部撤銷四十億元增資登記之後,遠百對高等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行政處分」的行政訴訟。但該項官司目前停止訴訟,理由在於高等行政法院正等待之前「九二一增資會議是否偽造文書(九十三年度金上重訴字第六號)」一事的上訴結果。

而該刑事訴訟,就是第三個關鍵判決。 楊政憲說,當時該案有三名被告被判有罪,除了郭明宗判刑定讞、不得上訴之外,李恆隆與正風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賴永吉(時任太百董事長),都針對偽造文書與背信案向最高法院上訴。後來,該案被最高法院發回高等法院進行更一審。

而這件刑事訴訟,也將影響高等行政法院對「是否撤銷增資登記」的判斷。 SOGO案懸而未決,投資人最關心的,則是遠東集團財報從○二年起就認列太百獲利,若經營權變天是否須重編財報?

股權變債權    遠東得重編財報?

「這其實不是會計問題,而是法律問題!」政大會計系教授許崇源說,如果經營權變天,遠東集團投入的四十億 元股權就變成債權。至於,股權如何替換為債權?債權的利息該如何換算?他說,還有賴司法機關如何判定雙方的 權利與義務關係。

但在經營權最後判定之前,畢竟SOGO案紛擾許久,資本額登記也回復為一千萬元。許崇源提醒,投資人應該 密切注意遠東集團的財報,是否據實揭露潛在投資風險。

本刊統計,分別持有太流五六%、四三%股權的遠百與遠東新世紀,光是去年兩者合計就認列了太流約五.三三 億元的獲利。而從○二年至今的十年間,遠東集團共認列了太流超過五十億元的獲利。

如此龐大的數字,又涉及太流大股東遠百與遠東新世紀共十七萬名股東的權益,一旦重編財報將茲事體大,也無 前例可循。本刊對此詢問金管會意見,證期局主祕吳桂茂表示不方便評論。

「目前的權宜之計,是在現行財報架構下加註『財報存在不確定性』;未來若經營權易主,財報是否重編,須視 財報是否有重大錯誤,以及變動金額是否達到重編條件。」一位不願具名的會計師表示,現行的財報重編條件包括:更正稅後損益金額在一千萬元以上,並且達到原決算營業收入淨額一%或實收資本額五%以上。追本溯源    遠東並未完成交易? 十年間的紛擾,至今還無法落幕。令人不禁想問,SOGO這樁商業交易案,當初是否交易完成?交易過程又有哪些瑕疵?

對此,身為太流增資前最大股東,握有六成股權的李恆隆直指「遠東並未完成交易」。李恆隆透露,當時與遠東 協議,要在開發完SOGO台北復興館、大陸太平洋百貨之後,再進行鑑價、議價,而後才履行交易;沒想到遠東 先行對外宣稱已經完成交易。

遠東集團表示不願隨之起舞,引用判決強調增資並無不法,「且藉由增資太流取得太百經營權,也屬正常商業行 為之一種!」「從結果看來,此案的爭議就在於雙方並未明確訂下交易價格、履約方式與期限,才導致一場交易、 多種認定的結果!」黃銘傑指出,「SOGO案的癥結,其實就是當初交易雙方輕忽了『程序正義』,以至於衍生 出後續的法律爭議!」他也建議,商業交易前,一定要進行「Due Diligence」(DD,實質審查)。也就是對交易 標的進行「正當注意調查程序」,以避免交易風險。

「SOGO案並不複雜,只是每個官司環環相扣,要想解決所有事情,必須等所有流程跑完才行!」他直言,SOGO案的關係人都在打「迷糊仗」,導致這場前所未見、曠日廢時的司法戰爭。

不僅走上街頭抗議的遠東員工很感嘆,台灣社會一提起此案,也直呼「十年了,吵到臭了!」只是SOGO案三 方加起來超過五十件官司,要讓這齣歹戲落幕,恐怕沒那麼容易!

股權將變債權?    徐、李各自表述 李恆隆版(增資前)
資本額1千萬元

李恆隆(太設章家信託移轉)60% 太平洋流通投資公司(資本額1千萬元) 78.6% 太設章家 13%
SOGO員工 8%

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  40% 徐旭東版(增資後)資本額40.1億元遠東集團(增資40億元) 超過99% 李恆隆 不到1%
太平洋流通投資公司(資本額40.1億元) 78.6% 太設章家 不到13%
SOGO員工 超過8% 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  0.1% 整理:陳兆芬

SOGO經營權爭奪案大事紀2002.01 太設集團章家發生財務危機,為免波及SOGO,委李恆隆設太平洋流通(簡稱太 流),再將太平洋百貨(簡稱太百)持股集中到太流,太百、章家各持有太流四成、六成股權,章家再將股權信託 登記給李恆隆。

2002.07 章家要賣太百,原和寒舍蔡家談妥,徐旭東洽購不成,轉與李恆隆商議藉增資太流,入主太百。

2002.09.21 李恆隆召開太流增資股東臨時會,通過太百資本額從1千萬元增資至10.1億元案。此會議後來被指偽 造文書,讓增資的合法性受到質疑。

2002.09.26 遠東集團將10億元增資款匯入太流帳戶,取得99%太流股權、掌控太百,之後又二度、三度增資,前 後總共增資40億元。

2003.02 太設章家不滿李恆隆與徐旭東,告兩人背信;李、徐也生履約爭議,自此三方纏訟10年,國內外官司多 達60件,李、徐、章先後遭到起訴。

2008.08.29 針對背信案,地院一審判徐旭東無罪,但遠東集團須增付收購太流價金。

2009.10.26 高院判定2002年9月21日太流的增資會議紀錄造假。

2010.02.03 經濟部依據高檢署撤銷太流股東臨時會增資案函文,撤銷遠東集團對太流的三次增資登記,太流資本 額從40.1億元回復到1千萬元。李恆隆成最大股東,遠東集團隨即申告反擊。

2010.09.08 高院判決徐旭東背信案無罪,埋下2011年各自改選太流、太百董監事的僵局。

2011.06 太百SOGO董監事任期屆滿。

2011.08.26 由遠東集團主導股東會選出「徐旭東版」SOGO新任董監事,李恆隆未出席股東會,「徐旭東版」新任 董監事名單送經濟部審理中。

2011.09.06 李恆隆認為遠東集團主導的股東會無效,自行召開股東會,通過「李恆隆版」新任董監事名單。

2012.02.16 李恆隆向法院聲請選任太流臨時管理人,以解董監改選僵局,獲地院裁准。

2012.05.04 三名臨管人向經濟部申請召集太百臨時股東會,改選董監,經濟部點頭,並限三個月內召開,威脅遠 東集團續掌太百。

2012.05.11 台北地院撤銷其中一位臨管人資格,增派遠東提出的三位臨管人。至此,太流公司的臨管人增為五位


整理: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