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兩個人的關係,到全世界的透明——Facebook的進化與掙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086

這家起步於哈佛校園的社交網站,在短短數年間便快速崛起,並成為引領互聯網世界社交化趨勢的典範,以及昔日互聯網霸主谷歌的最強有力的挑戰者。

Facebook是如何從小到大完成這一蛻變的?

扎克伯格在28歲時的兩個選擇,讓他自己和Facebook同時抵達另一個階段。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5月18日,Facebook上市。次日,扎克伯格和祖籍中國徐州的華裔女友普莉希拉·陳完婚。敲響開市鐘時依舊休閒裝扮的 扎克伯格在婚禮上穿上正裝,就像一直宣稱「賺錢不是目的」的他,最終選擇上市融資。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表象,也許正是扎克伯格像Facebook一樣進化的 結果。

創立8年,Facebook完成了從交友工具到開放接口,再到社交圖譜的數次進化,已幫助世界上9億多人建立了超過10000億個聯繫。作為主宰 者,扎克伯格,也完成了從某人室友到程序員到產品經理到企業管理者的轉變,並且堅定地致力於開放、自由和實現公民權利。扎克伯格宣稱Facebook的使 命是使世界更加開放和融合,這也貫穿了它的8年進化史。

從兩個人到全世界

「儘管我們的使命很大,但起點很小,從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開始。」在提交給SEC的招股書中,扎克伯格這樣描述。

2004年2月4日,星期三下午,20歲的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宿舍點擊了manager.com上的賬戶鏈接,Facebook自此啟動。成本只 有120美元,35美元用來申請thefacebook.com域名一年的使用權,剩下的是每月85美元的服務器存儲空間租賃費。

這個功能簡單的網站,純粹為了滿足哈佛校園旺盛的交友需求,因此在最初極具封閉性——沒有哈佛郵箱的用戶不能註冊,這和扎克伯格後來倡導的開放理念 大相逕庭。為了確保這種封閉性和保護隱私,扎克伯格提出「實名註冊」的要求,這個或許未經深思熟慮的設計,成為日後「Facebook」體驗的核心。

在2004年的美國互聯網界,社交網站已遍地開花,Friendster和Myspace都已小有名氣,後者已擁有超過100萬的用戶。

Facebook在競爭中很快勝出,並在美國的大學和高中院校中急速擴張,僅5個月的時間,美國本土80%的大學生就已是Facebook的用戶。 這種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扎克伯格做事的分寸感。面對熱烈的用戶需求,他有意識地控制網站發展速度,避免了急劇擴容帶來的災難性宕機。

到了2006年,扎克伯格已經準備好摒棄差異化,向非學生用戶開放。

這在Facebook內部引起極大爭議,「紮根校園」一直被看作Facebook的獨特性,但扎克伯格展示了他的決心和毅力,2006年9月26日,Facebook正式開放註冊,它的使用者從此可以自由地建立友誼。

急速攀升的用戶量和用戶範圍,勾勒出扎克伯格不斷開放的世界觀。隨著用戶量的激增,Facebook的產品同時不斷升級,它的用戶逐漸可以體驗留言 牆、群組、照片分享、新聞訂閱、添加粉絲等各種功能,Facebook成為一個迷人的混合體,開發者們發現他們創造了一個和當初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遠遠超 出他們的想像。

互聯網上的公共廣場

Facebook的第一次轉變是走出校園。而開放平台的推出,則完成了Facebook的第二次脫胎換骨。

早在2004年5月,扎克伯格就有了將Facebook轉變為開放平台的想法,一直到相冊功能取得巨大成功,他才開始真正把「平台」理念融入Facebook的核心價值觀。他要建立一個全球村裡的城市廣場,讓Facebook成為一個允許所有應用程序運行的軟件平台。

2007年5月24日,Facebook在舊金山召開的f8開發者大會,正式推出開放平台,扎克伯格宣佈將搭建一個「不傾向於我們內部程序的生態系統」,讓所有軟件開發者在上面舞蹈。

推出一年後,超過52000個應用程序在平台上運行,由來自180個國家的超過100萬註冊開發人員開發。

此後,扎克伯格還不斷將平台的開放度向外拓展。2008年末,Facebook推出聯誼會服務,使在任意網站上使用Facebook賬號登錄成為可 能。《Facebook效應》一書記錄了對此的一種評價:「Facebook聯誼會基本上就是你的護照——線上護照。理論上只有政府才能簽發護照,但 Facebook將提供一種全球公民身份」。

2009年4月,一項最激進的變革——開放式信息流API推出,這種服務提供了在Facebook服務站點之外運用Facebook功能的體驗,例如,用戶訪問流媒體音樂網站Pandora時,可以立即開始收聽根據其Facebook上「喜歡」而自動選取的歌曲。

這個新功能將開放理念推向極致,也在公司內部引起爭議,有人認為扎克伯格分享了公司最具價值的用戶資源。面對爭論,扎克伯格堅持「大部分的分享無論如何都將在Facebook站外出現,既然如此,Facebook要走在前面」。

錢的問題

扎克伯格宣稱,「開發服務不是為了賺錢,但賺錢是為了更好的服務」。

最初,幾乎每一筆外部融資,扎克伯格都是在「不得不」的境況下才採取行動。2004年,Facebook第一次獲得外部約60萬美元的融資。這對一個迅速成長的創業企業,是必不可少的「及時雨」。

這之後,Facebook又進行過至少六輪外部融資。特別是2007年微軟2.4億美元(總估值150億美元)的投資,更是支撐Facebook度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世界性蕭條。

並不是每個互聯網公司都能如此幸運。中國最早的SNS網站——校內網正是因為融資困難而被創立者王興賣給千橡。

每次融資,扎克伯格都異常掙扎,擔心公司被投資人控制,走上偏離他理想的方向,或最終被一賣了之。數次歷練後,扎克伯格似乎有了轉變。一方面,在經 驗豐富的合作夥伴和顧問們的幫助下,通過獨特的股權設計,扎克伯格確保了自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他不再為追求商業利潤而自我譴責。「我的目標絕 對不僅僅是創造一家公司,許多人便誤讀了這一點,彷彿我不在乎收益、利潤或是類似的東西,事實上,要獲得任何意義上的成功,這些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種轉變,也體現在扎克伯格開始重視尋找Facebook的盈利模式。

Facebook在募股書中稱,2011年,其營收為37.11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31.54億,佔比八成多,成為Facebook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Facebook最早的一批廣告,出現在2004年7月,也即網站創辦僅5個月後。當時,由於認為和網站上學生們的幽默俏皮不符,扎克伯格甚至謝絕了高盛在內的一些公司的廣告投放。

這種傳統的條幅廣告,挑戰了扎克伯格極度重視用戶體驗的底線,他要找到一種「Facebook特有的廣告形式」。2008年3月到Facebook任職的Google前高管,現年42歲的謝麗·桑德伯格為此起了關鍵作用。

桑德伯格找到了這樣一種廣告理念:人們用喜歡的東西定義自己的身份,這些信息也具商業價值。這和扎克伯格的「信任推薦」不謀而合,利用社交圖譜裡的精準信息,為廣告商帶來有效價值被確立為Facebook的獨特商業模式。

透明的邊界

扎克伯格還想做得更多。在寫給股民的公開信中,他強調Facebook希望能改善人們和政府的關係,實現與政府進行更加誠實和透明的對話,並直接授權於民。

28歲的扎克伯格相信「一個透明度高的世界,其組織會更好,也會更公平」。

Facebook不斷完善的產品結構,也與這種理念一脈相承。但這種透明的邊界屢次受到質疑。

2006年,動態新聞服務的推出,曾遭用戶強烈抗議,人們不滿自己的任何動向都被立刻告知了好友;2008年,燈塔服務再次引起爭議。這個服務使 Facebook網站之外的動態也會顯示給Facebook好友,馬薩諸塞州一名男子網購了一枚戒指,這條信息顯示在了他妻子的Facebook頁面上, 引起誤解,而他不過想給妻子一個聖誕驚喜。

Facebook將用戶分享內容提供給廣告商的盈利模式,也一直受到隱私保護的挑戰。Facebook掌握著甚至比政府還多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如 何使用卻極不透明。2009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啟動了對Facebook侵犯用戶隱私權的指控,稱其在調整用戶隱私設置時,將用戶的個人信 息默認為公開。雙方最終在2011年達成和解,Facebook同意FTC對公司進行長達20年的隱私審查。

除了隱私問題所帶來的困擾,上市後的Facebook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將尚未進入Facebook版圖的市場納入,確保用戶數的持續增長,這其中 包括中國。這顯然受到了當地商業、政治和文化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控制Facebook給予人們的過度自由。

另一個挑戰來自移動互聯網。Facebook坦陳移動商業化能力「尚未確立」。如何讓Facebook的發展走出Facebook網站,也是一道待解之題。

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擴張,如何兼顧商業利益和保護用戶隱私,也將是Facebook長期面臨的考驗。

就像扎克伯格自己說的,Facebook仍處在促進世界開放和融合的初級階段。

本文內容參考了《Facebook效應》一書,特此致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