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新政」遠遠超出了證券市場「自我革命」的範疇,進而呈現出明顯的「銀、證、險、外(資)」通盤設計的色彩。
從過去的十年推不動一個政策,到現在的半年推出幾十個政策,疾風驟雨般的改革節奏,也令外界爭議重重。
千喚萬喚的深滬交易所主板退市制度,終於在五一假期密集推出。至此,郭樹清所倡導的證券市場改革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市場此前猜疑說「郭氏新政」可能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現在卻正在形成共識,認為這是「關乎中國證券市場命運」的「系統升級」。
據不完全統計,在郭樹清出任證監會主席的6個月時間內,證監會共出台政策、意見和辦法五十多條,平均不到4天就有一個新政策出台。其密度和廣度都堪稱「歷史罕見」。
「時至今日,恐怕再沒有人敢不把證券市場的改革當回事,郭樹清主席的言論也成為市場矚目的風向標。」民間智庫安邦諮詢在研究報告中預測,「證券市場的玩法將面臨質變。」
但是對於更多的普通投資者而言,郭樹清所推動的股市變革,無論是其深層的改革邏輯,還是具體的政策效應,都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疇。
「過去20年裡股市改革說了多少次,改到今天還不是原來的樣子?」有著22年投資經歷的松柏(化名)坦率地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這不是郭樹清的問題,「換了張樹清、李樹清上來,體制不變,中國股市的炒作本質就變不了!」
更多的市場研究和觀察人士擔心,在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的證券市場中,許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會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最終流於形式。
郭氏「整體設計」
在簡單的問題中提出市場諸多深層矛盾的糾纏焦點,並在更大的制度框架內尋找「解結」方案,體現出身為「整體設計派」一員的郭氏施政風格。
2012年2月11日,郭樹清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提出驚人之問:「IPO不審行不行?」隨即引發了證券市場的巨大震動,關於「行」或「不行」的思考與辯論,迅速觸及到證券市場深層矛盾的本質,並勾勒出郭氏市場改革思路及其背後的「制度邏輯」。
原有被稱為「挑選好孩子」的新股發行規則,在過去十多年裡弊端被市場實踐和理論研究反覆證明,卻始終無法被真正動搖。
而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發展中,由於信用融資在整個金融系統的缺位,使得中國企業從巨型央企到微型民企,都不得不在兩個「極端」市場——銀行間接融資和股市直接融資——尋找融資機會。在一個「巨人與孩子賽跑」的市場中,投資價值標準混亂,市場化估值體系分裂。
不難看出,證券市場自身的種種「病相」背後,其「病因」其實來自整個金融結構的深處:中國金融體系內至今缺乏市場化的資本定價「基準」。在這一前提下,不僅股市變革難以實質推動,就連銀行體系內的利率市場化等改革也遲遲難以破局。
對此,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以「整體改革派」著名,其後又有著發改委、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任職履歷的郭樹清顯然明白,而他過去多年參與金融政策設計的經驗與人脈資源,也使其在證監會所推動的改革更具備全局觀念。
回顧其就任證監會主席以來的言論及政策,不難看出「郭氏新政」遠遠超出了證券市場「自我革命」的範疇,進而呈現出明顯的「銀、證、險、外(資)」通盤設計的色彩。
在上任之初,他便強力推動債券市場(包括高收益債券)建設,他對債券市場建設的關注,更是涉及到為整個金融體系「樹立基準」的基礎性工程。
這種「整體設計」的思路給市場觀察人士強烈感覺。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綜合國內外政經環境分析,在前期改革中積累 了相當經驗與資源的金融體系,既有必要,也有條件在制度改革方面領先其他領域「跨出一大步」。而證券市場改革則應視為整個金融體制變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陳功同時認為,儘管金融體制改革在方案設計中體現出了很強的整體關聯和「頂層設計」的性質,但是從過去多年的改革經驗來看,還不能指望在具體改革中各個領域能夠做到「相互呼應」甚至「齊頭並進」。
在這一「參差不齊」的改革步伐中,郭樹清所推動的證券市場改革顯然是「領跑者」之一。
再造市場
從強化分紅、加強監管到三板建設、發行改革,郭樹清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幾乎觸動了市場每一個層面的神經,在揮舞著大棒的同時也撒下了更多的「胡蘿蔔種子」(市場機會)。
在上任後的一系列公開演講中,郭樹清的施政方略也開始為市場所瞭解。
在外部建設方面,郭樹清強調要加快從場外市場、三板市場到期權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同時在更大的金融體系框架內,力推債券市 場、呼籲社保、險資等各類長期資金入市;並通過重啟國債期貨、推動高收益債券發行和引入銀行理財投資等具體政策,實現債券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和傳統 銀行體系之間的「互聯互通」。
這一系列政策的長遠目標,是將原來因市場割裂而飽受「資金推動型」波動之苦的證券市場「資本池」,變成整個金融體系相聯通的「資本湖泊」,進而充分發揮證券市場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靈活高效的資源配置功能。
在穩步推進外部建設的同時,郭樹清也在證券市場內部拉開了其施政理念中的「攻堅戰」序幕。證券市場改革已經到了「關鍵一役」: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和證券監管轉型。
如果說此前的一系列改革中,以中國證監會為代表的監管部門扮演的還是「裁判」角色的話,那麼發行制度改革對現行監管體制而言無異於「革自己的命」。
在證監監管體系的傳統架構中,手握審批重權的證監會扮演著證券市場「看門人」的角色,在享受著巨大權利所帶來的利益和愉悅感同時,也成為了市場尋租 和特權交易的「形象代言人」;與此同時,監管部門所本應具備的調查執法功能卻因審批制下的利益關聯而幾近失效,成為失去了市場威懾力的「制度擺設」。
郭樹清的改革目標,就是按國際資本市場標準,將證券監管部門角色從過去負責「選好人」的市場看門人,轉變為專門「抓壞人」的市場執法者。
而所謂「好人壞人」的標準,也從過去層出不窮的審批規則,變得簡單明了:那就是按照相關市場法規「說真話」,向投資者真實披露企業的各項財務和運營信息。在上市公司「說真話」的基礎上,將「挑選好孩子」的權利最終歸還給市場投資者。
在這一總體改革思路之下,證監會近期雷厲風行,一方面向外界公佈重大案例的查處情況以立威;另一方面鼓勵市場化機構在創新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市場空間。
現在,證券市場中的每一個層面及相關市場機構,都已經在認真思考並尋找「郭氏新政」可能帶來的新市場格局及投資機會。
從十年推不動一個政策,到半年推出幾十個政策
中國金融體系改革需要整體推進。證券市場改革自身的成敗,不僅依賴改革推動者的決心與韌性,同時也取決於金融體系其他領域的改革進程。
在郭樹清上升之初,身為君亮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的吳君亮也像所有市場投資者一樣,懷著好奇和謹慎的態度,從媒體報導中觀察著這位新任證監會主席的一言一行。
隨後不久,他便看到了新主席可能推行「強制分紅」政策的報導。在他看來,儘管「不分紅」確實是許多國內上市企業的「原罪」,但是強制性地要求所有企業分紅,最終扼殺的卻可能是有著高增長前景的優秀企業。
反覆思考之後,他給郭樹清發出了一封信,在信中闡述了自己覺得「強制分紅」制度不合理的理由,並附上自己翻譯的巴菲特有關分紅的論述。
「本來以為事情就過去了。」吳君亮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沒想到不久後自己便接到了證監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和傳真,向他轉達郭樹清看完信後的批示,並轉達謝意。
在短短半年時間內,「郭氏新政」疾風驟雨般的政策節奏難免引來各種誤讀與爭議,郭樹清以其獨具特色的傾聽和回應模式,一方面迅速消解信息誤導;另一方面則在廣泛蒐集相關建議的基礎上進行政策調整。
與此同時,某些善意的擔憂也在市場觀察人士們心中泛起。
「之前是十年推不動一個政策,現在是一年推出幾十個政策。」多位市場人士在向南方週末記者表達欣喜之意時,不約而同地擔心「政策進度是不是太快了?」
郭樹清「鐵腕」推動改革,令市場耳目一新。但是要革除多年積弊,顯然非一日之功。到了真正觸碰各方利益格局的中盤博弈時,會不會依舊陷入舉步維艱的泥沼?
但也應該看到,金融體系的變革是一個深具整體性和關聯性的「系統升級」,證券市場自身的改革,如果沒有其他相關領域的改革跟進,亦很難維持此前「單兵突進」的改革步伐。
無論是對於郭樹清,還是中國證券市場,改革任重道遠,還遠遠沒有到「清理戰果」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