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黄光裕律师邹晓春走向台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9/zOMDAwMDE5NjYzOA.html

黄光裕家族代言人邹晓春,即将走上台前。

9月8日,一位黄光裕家族内部人士透露,“本周内,邹晓春将以国美电器(0493.HK)‘提名董事’身份,率大股东团队赴香港与包括众多机构在内的投资者见面,向投资者传达公司创始人、大股东的意愿。”

该人士还透露,除了与众多机构投资者见面外,近期,邹晓春还将以国美电器“提名董事”的身份,接受内地、香港多家媒体的采访。

此前的8月4日,黄光裕家族在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陈晓的同时,提名邹晓春及其胞妹黄燕虹为公司执行董事。有消息称,继提出由邹晓春出任执行董事后,黄氏家族将进一步谋求让邹晓春接替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一职。

公 开资料显示,邹晓春1969年出生,毕业于江西大学法律系专科,先后取得律师、经济师、中国税务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任职资格。邹熟悉资本市场运作,还 是北京市中逸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先后担任梅雁水电、湖南投资的独立董事以及鹏润投资、煤气化的常年法律顾问。邹晓春曾向本报记者介绍,其祖籍江西井冈 山区。

2000年,邹晓春来京“闯荡”,2001年,邹晓春开始担任黄光裕控制的鹏润投资及国美集团常年法律顾问。

据中关村一离任高管透露,在国美收购永乐、大中、重组中关村、三联商社的重大事件中,邹均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并未正式加入国美,加上比较低调,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2008 年11月,上市公司中关村(000931.SZ)因受实际控制人黄光裕、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许钟民被警方调查事件影响,一度陷入银行、债权人、供应商危机。 当时,黄光裕家族紧急推荐邹晓春出场“救火”。12月18日,邹晓春出任中关村副董事长,主持董事会工作。这也邹晓春引发外界关注的开始。

据一位中关村现任高管称,经多方斡旋下,邹晓春目前已彻底解决了中关村CDMA对外担保事宜,使中关村摆脱了历史以来最沉重的财务负担。

该人士称,在中关村最困难的时候,邹晓春力主启动停滞多年的哈尔滨地产项目,将其盘活,并积极推动了中关村在大连、成都等地的地产布局。与此同时,邹还“推动了中关村旗下企业华素制药的大胆发展,使得华素制药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邹晓春入主后,中关村并未陷入黄光裕案件的漩涡,目前可以说是开始了艰难的复苏之路。”该人士称。

而在国美,邹则是黄光裕最为信任的人之一。一位国美内部人士透露,“邹晓春对国美的了解及对国美事务的介入程度,非同一般。以前,很多重要文件黄光裕都会让他过目,国美电器的内部重要会议都会让他列席参加。”

2010年8月4日黄光裕与国美董事会的控制权之争爆发后,邹晓春亦是黄光裕家族的核心成员。

对于“邹晓春接替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的传闻,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赵彤曾表示,从职业履历上,邹晓春与陈晓在家电零售业的资历不言而喻。

对此,邹晓春9月7日回应说,执行董事需要的是领导力,而非具体业务的执行力,国内外公司治理实践已经说明,一个成功企业不要求董事会层面所有人都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99

黄光裕律师邹晓春走向台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9/zOMDAwMDE5NjYzOA.html

黄光裕家族代言人邹晓春,即将走上台前。

9月8日,一位黄光裕家族内部人士透露,“本周内,邹晓春将以国美电器(0493.HK)‘提名董事’身份,率大股东团队赴香港与包括众多机构在内的投资者见面,向投资者传达公司创始人、大股东的意愿。”

该人士还透露,除了与众多机构投资者见面外,近期,邹晓春还将以国美电器“提名董事”的身份,接受内地、香港多家媒体的采访。

此前的8月4日,黄光裕家族在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陈晓的同时,提名邹晓春及其胞妹黄燕虹为公司执行董事。有消息称,继提出由邹晓春出任执行董事后,黄氏家族将进一步谋求让邹晓春接替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一职。

公 开资料显示,邹晓春1969年出生,毕业于江西大学法律系专科,先后取得律师、经济师、中国税务师、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任职资格。邹熟悉资本市场运作,还 是北京市中逸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先后担任梅雁水电、湖南投资的独立董事以及鹏润投资、煤气化的常年法律顾问。邹晓春曾向本报记者介绍,其祖籍江西井冈 山区。

2000年,邹晓春来京“闯荡”,2001年,邹晓春开始担任黄光裕控制的鹏润投资及国美集团常年法律顾问。

据中关村一离任高管透露,在国美收购永乐、大中、重组中关村、三联商社的重大事件中,邹均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并未正式加入国美,加上比较低调,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2008 年11月,上市公司中关村(000931.SZ)因受实际控制人黄光裕、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许钟民被警方调查事件影响,一度陷入银行、债权人、供应商危机。 当时,黄光裕家族紧急推荐邹晓春出场“救火”。12月18日,邹晓春出任中关村副董事长,主持董事会工作。这也邹晓春引发外界关注的开始。

据一位中关村现任高管称,经多方斡旋下,邹晓春目前已彻底解决了中关村CDMA对外担保事宜,使中关村摆脱了历史以来最沉重的财务负担。

该人士称,在中关村最困难的时候,邹晓春力主启动停滞多年的哈尔滨地产项目,将其盘活,并积极推动了中关村在大连、成都等地的地产布局。与此同时,邹还“推动了中关村旗下企业华素制药的大胆发展,使得华素制药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邹晓春入主后,中关村并未陷入黄光裕案件的漩涡,目前可以说是开始了艰难的复苏之路。”该人士称。

而在国美,邹则是黄光裕最为信任的人之一。一位国美内部人士透露,“邹晓春对国美的了解及对国美事务的介入程度,非同一般。以前,很多重要文件黄光裕都会让他过目,国美电器的内部重要会议都会让他列席参加。”

2010年8月4日黄光裕与国美董事会的控制权之争爆发后,邹晓春亦是黄光裕家族的核心成员。

对于“邹晓春接替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的传闻,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赵彤曾表示,从职业履历上,邹晓春与陈晓在家电零售业的资历不言而喻。

对此,邹晓春9月7日回应说,执行董事需要的是领导力,而非具体业务的执行力,国内外公司治理实践已经说明,一个成功企业不要求董事会层面所有人都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07

200%努力走向成功 劉德華非常態度 30年不敗

2011-1-31   TWM




出道以來始終站在浪頭上,劉德華是怎麼辦到的?

對他來說,努力與毅力,像是天生就會的基本功。

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機會,即使付出200%,仍不覺得滿足。

這就是用非常態度走向成功的劉德華。

撰文.莊 芳 攝影.攝影組、台灣映藝媒體提供「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坐在眼前的劉德華,歪著頭想了大約十秒鐘,擠出這樣一句話來形容自己。

劉 德華這個名字,對於全世界的華人來說,絕對不會陌生。在跨越五、六、七年級生的族群,他是陪伴著大家一起成長的偶像明星。看過劉德華版「神鵰俠侶」或是 「旺角卡門」(又名「熱血男兒」)的人,現在可能早已成家立業;聽過他說「喜歡飄逸長髮」的女性影迷,如今還捨不得剪掉一頭秀髮。他的存在,是象徵這個時 代的一種記號,也是一段青春回憶的代表。

三十年前出道 做足準備迎接機會要說劉德華的演藝歷史有多「悠久」,早期和他合作過的女星多到不勝枚舉,陳玉蓮、關之琳、鍾楚紅、張敏、王祖賢、吳倩蓮、張曼玉等;但隨 著時代更迭,這些曾經熟悉的名字,已經逐漸消失在台面上,依然活躍在舞台的,惟獨出道三十年來、不敗的天王劉德華。

為什麼說他不敗?他在出 道三十年的歲月裡,累計演出上百部電影、發過上百張專輯,舉辦超過四百場演唱會。幾乎每一年,他都會帶著新作品出現,似乎不停地告訴大家:「劉德華還 在。」一般人恐怕不會用「正常」這麼普通的兩個字來形容自己,顯然,劉德華很希望別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

劉德華說,別人都覺得他不正常,三十年來,好像從未停歇,「其實,我並沒有刻意計畫,只知道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每個機會。」但無論是早期演繹的白面書生、叛逆青年或是武林高手,可都不是天外飛來的工作機會,而是他「刻意」準備得來。

無 線電視台(TVB)藝員訓練班剛畢業,才十九歲的劉德華,還沒接到太多工作,就為電視台舉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擔任引導人員,負責帶領得獎人上 台。那年,正好遇到知名藝人泰迪羅賓獲得「最佳男歌手獎」,見到劉德華外形出眾,泰迪羅賓立刻請他為一部新片「彩雲曲」試鏡。

年紀輕輕的劉 德華滿心期待,以為可以獲得男主角的演出機會,想不到,「電影公司嫌我太胖,只安排我演個稱作『肥仔』的角色。」雖然遺憾未能當上主角,但卻踏上了他電影 之路的第一步。從那時起他就知道,「身材太胖絕對不可能成為主角。」從此以後克制食欲,努力維持良好的身形。

就連香港歌壇天后、劉德華的好 友鄭秀文,也對他的毅力大感佩服。她接受訪問時表示,「人人都想品嘗美食,但華仔為了保持最佳狀態,每天不停鍛鍊、嚴格控制飲食,才能一直維持接近完美的 體態。」已拍片無數 卻不計辛苦配合演出鄭秀文對於二○○一年和劉德華一起拍攝電影「瘦身男女」印象很深。兩人扮演胖子,需要長時間化妝,並且要穿著很重的特製衣服。「那時我 直接問他:『華仔,你已經到了現在的地位,應該不需要與我一樣,接演這麼辛苦的角色吧?要全程投入裝胖,還會傷害皮膚、承受肉體上的痛苦……』」劉德華給 她的答覆是,「別想那麼多,盡力演好每個角色就是了。」在近期新片「新少林寺」中,劉德華有一場下定決心剃頭出家的戲,「到了那一刻,他毫不猶豫地拿起剪 刀為自己削髮。」導演陳木勝表示,那一幕順利拍完後,工作人員趕緊上前關心,近看才發現,他的頭皮有不小心弄傷的痕跡。由此可見對於工作,劉德華確有不同 於「正常人」的忍耐功力。

「我想,沒有多少藝人可以花三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不停地為自己的工作付出,大概就只有劉德華做得到!」鄭秀文說, 多年後回想起與劉德華的合作,她都記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在多高的地位,都要好好把握。」就算保持演員該有的基本配備「外在條件」,還得加上對 工作的熱忱,才能接近成功。為了得到金庸著名小說《神鵰俠侶》改編電視劇中的楊過一角,從未拍過武俠片的他,在試鏡前跑去YMCA青年會上課,從早到晚練 習翻筋斗。還特地在訓練時,模仿斷臂的楊過,把一隻手臂綁起來,學著在身體不平衡的情況下前翻、後翻,完全練會才肯罷休。

遭公司冷凍 努力不懈充實自己當時沒人想到劉德華會演古裝,他指著招牌鷹鉤鼻說,「尤其我長得像個外國人,鼻子又這麼大。」試鏡時,劉德華主動在評審前表演單手翻筋 斗,令人意外的表現,當場打敗所有競爭者。「別人都沒準備,角色就讓給我嘍。」談到這段往事,劉德華露出一絲得意的表情。

這齣戲的確令他初嘗走紅滋味,只是好景不常。訓練班畢業後,他和電視台簽了三年合約,在即將續約之時,劉德華提出除了拍攝電視劇以外,每年還想多接拍一部電影的要求,但遭拒絕。之後,整整被冷凍九個月。

這 段時間,完全沒有機會接演主角,只在「鹿鼎記」中軋上一個配角飾演康熙皇帝。「演配角也無所謂,以前從沒人記得誰演過皇帝,這次,我就要大家記住『劉德華 演皇帝』。」就算只是小菜,同樣也要做到色香味美。劉德華和編劇找遍明、清歷史資料,讓自己在戲中,成為絕對不可或缺的「配菜」。

「每件事 情只要充滿信心、做足準備,回報一定不會低!」九個月的冷凍長假裡,練武打、學騎馬、讀英文,劉德華樣樣都來。多年後到台灣拍攝電影「異域」,精湛的騎馬 技術終於派上用場。周遭的人問他,「你為什麼騎得這麼好?」他還調侃自己,「不就是那九個月嘛!」「我不覺得難過,」劉德華看來一派自在地說,拍了幾年 戲,一部接著一部沒停過,「這段空下來的時間,正好讓我靜一靜,去思考未來的路。」他也越來越能理解,「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安排的。」「其實, 我很小就明白這一點。」劉德華出生在農村,曾祖父早年帶著不少財富來到香港,買下一座山租給農民種田,幼時過著頗為富裕的生活。據他表示,家裡不只有一九 五○年代尚未普及的錄音機、電視機,還養了一隻孔雀。

直到父親當了駐守機場的消防員,決定帶著全家大小搬到城市居住,這才改變了劉德華的生活。「爺爺無法諒解爸爸的決定,一氣之下,切斷了對我們家的經濟支援。」一家大小在劉德華七歲左右,搬到當年較為貧窮的鑽石山居住,做起了雜貨店和冰室生意。

劉 德華在一九九○年開設電影公司,自己當老闆投資拍戲。雖然拍出一、二部口碑不錯的電影,最後卻因財務管控不佳,虧了近四千萬港元收場。「我那時連片酬都沒 拿,積蓄全沒了,還負債二三○○多萬港元。」九五年公司結束後,劉德華只好拚命接戲賺錢,甚至和一家電影公司簽下為期二年、只領「月薪」的合約。

創 業失利負債 記取教訓從頭開始「在當時,我必須支領月薪,每個月有穩定收入,才能讓債主安心。」那時劉德華才知道,「會演戲,不見得會掌控一部電影。」過去當老闆意氣 風發時,購買價值數百萬港元的十三輛古董車及跑車,也在九五年一口氣賣掉,「賣到只剩兩輛日本車代步,我和爸爸一人一輛。」那年,劉德華三十四歲,他稱自 己好像回到十年前剛離開無線電視台的時候,一切又從頭來過。

花費三年時間,劉德華好不容易終於把巨額債務還清,但到了二○○○年仍不放棄經營公司,以和朋友合資方式再次捲土重來。這次,找了懂得掌控財務的人參與,卻又因理念不合拆夥,對方一狀告上法庭,最終只得花錢,將所有股份買回了事。

「好 在那時還年輕,努力地賺,有天一定賺得回來。」劉德華這麼對自己說。「假使是現在的年紀才遇上投資失敗,那可就糟了。」現年五十歲的劉德華表示,隨著年紀 越大,能承受的風險越低,投資必須更小心。所以他的投資部位,在多年前就轉往房地產,即使投入拍片也不再與人合作,完全一人獨資。

與劉德華 合作超過十年的舞蹈總監黃國榮說,「別人付出了百分之百覺得就很足夠,劉德華卻付出了百分之二百,還怕自己不夠好。」有一次幫劉德華排練拉丁舞,跳到專業 舞伴都累了,他還不累,堅持繼續練習下去。」黃國榮佩服地說,劉德華在工作期間,體力、精神好像無窮無盡,「從沒見過他疲累。」「不管什麼事,要嘛就不 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像是跳舞這件事,「郭富城原本就有八十分,他只須花上三、五天練習,就能表現很好;但我,只有二十分而已。」劉德華坦言,才剛結束 的二十場「Unforgettable忘不了的」香港演唱會,是他花在排練舞蹈最長的一次。

他告知宣傳人員,要空下一二○小時練舞、三十五 小時練歌。但對方說,現在沒人會花這麼多時間練習,大概五十小時練舞、二十四小時練歌就差不多了。「可是我非常堅持,假使沒有給我這些時間,就達不到最好 的水準。」結果,劉德華除了花一二○小時練舞,額外再請專人為他排練近六十小時的舞蹈動作。每場演唱會之前,還要將當天所有舞步重跳一遍。對於沒把握的事 情,劉德華非要練得爛熟、絲毫不差,才會放心。

出道三十年 仍如常人般謙遜內斂從一九八五年轉戰歌手後,劉德華在四大天王中,雖然成名最早,還是曾被人批評舞藝不如郭富城,唱歌不如張學友。為他譜寫暢銷金曲︿我和我追逐的夢﹀的製作人周治平說,劉德華歌聲很有特色,但他從不認為自己唱得好。

九 一年周治平與他合作之時,劉德華早已是超級巨星,不時還得為他阻擋錄音室外熱情的粉絲。「但他一點也沒有明星架子,總是將每首歌,一句一句地反覆練習。」 假使錄音效果不如預期,劉德華二話不說立即重唱;即使事業如日中天,每天睡覺時間只有三、四小時,他仍為自己的專輯親自作詞。看他如此用心,「要不成功也 很難!」「用功對我來說是天生的,很自然就會做的事。」劉德華說,有些人就算說白了,「你只要用功,就一定會成功」,他們仍不見得願意去試。「所以我才 說,我只是個非常正常的人。」劉德華又說了一次,但終於可以體會其中道理了,他帶著超乎常人的耐力與毅力,循著一條「最正常」的成功之路前進。所以無論環 境潮流怎麼變,劉德華永遠都能站在浪頭上。

劉天王的金錢觀念

不需要為錢擔心,就是富足人可以有夢想,但不可以顛倒夢想。也就是說,只要不去設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不切實際的夢想,你就比較容易獲得滿足。

對我來說,「不需要為錢擔心」就是富足。其實我這個人平時花不到什麼錢,現在和負債累累時期相比,開銷差不了多少。我所奢侈的地方,反而多是投資在拍戲方面,看到有才華的導演就想給他們機會。這如果當作生意的話,肯定不是好投資。

我是那種對賺錢沒什麼感覺,但一虧錢就很心痛的人。賺了幾百萬元,我的生活不會因此過得特別好;但少了5萬元,想到這是我連著3天熬夜拍戲,拚了命賺來的錢,心裡就會很懊惱。所以我不賭錢,只賺很「正常」的錢。

從 1997年以後,賺來的錢除了少部分自用,都是投資房地產和大型績優股。我一直都跟人說,只要你的投資部位不影響生計,且有能力長期持有的話,房地產是很 好的標的。不管在哪個國家,拿現在房價和過去比較,很少看過有跌價的吧!像英國地產現已下跌很多,但比起我在1995年買的房價,還是漲了3倍之多。正因 賺的都是辛苦錢,所以選擇投資方式還是越安穩越好!

劉德華

出生:1961年

現職:映藝集團負責人、

知名演員、歌手

學歷: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香港可立中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8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8

分析稱PC並未走向消亡:將與平板電腦長期共存

 http://news.imeigu.com/a/1315380065859.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Technologizer創始人哈利·麥克拉肯(Harry McCracken)日前在《時代》雜誌網絡版上撰文指出,PC並未走向消亡,而只是在進化。

 

以下為文章全文:

後PC時代

8月12日,IBM首款PC迎來30週年紀念日。IBM PC聯合發明人馬克·迪恩(Mark Dean)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他說,我們現在生活在“後PC時代”,並稱他現在主要使用平板電腦,而且還高呼IBM在2005年放棄PC業務的決定英明。

大概一周以後,全球第一大PC廠商惠普發布了一則震驚科技界的重磅消息。惠普CEO李艾科(Leo Apotheker)宣布,惠普正考慮剝離或出售PC業務,同時決定停止生產上市僅六週的TouchPad平板電腦。有媒體在報導這則消息時,打出了“PC走向死亡?最大PC廠商惠普的確這樣認為”的標題。

在這種烏雲壓頂的大環境下,你不能去責怪微軟副總裁弗蘭克·肖(Frank Shaw)為PC所作的辯護。肖的世界觀仍然以Windows為中心,他認為PC仍然能從事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無法從事的工作,後兩種設備充其量只能算是PC的“夥伴”。他還指出,我們現在正處於“PC-plus”時代,而非後PC時代。

PC走向消亡的言論的確有點言過其實。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球PC銷量預計將達到3615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加到5415萬台。PC銷量未來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起碼不會處於停滯狀態。據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的數據顯示,平板電腦今年的銷量預計為6000萬台,到2015年,這一數字會增至2.753億台。

平板電腦效應

對於惠普出人意料的決定,該公司似乎認為這是應對未來巨變所必須採取的措施。李艾科不斷強調“平板電腦效應”,這種效應不僅對PC產業帶來衝擊,還迫使惠普必須重新審視PC業務經營策略。李艾科雖然沒有詳細描述這種衝擊,但很顯然他是談論蘋果iPad,正是iPad的巨大成功令傳統PC的銷售陷入停滯。

事實上,惠普放棄PC業務以應對行業最新發展並不算是有遠見的做法。分析師早在2001年就建議惠普採取這種戰略。那時,惠普正試圖收購康柏,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的丹·阿克曼(Dan Ackman)指出:“有些分析師建議,惠普應該完全退出不斷虧損的PC業務。”

阿克曼發表這番言論的時候,iPad甚至還沒有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法眼。但一直以來PC行業競爭激烈,利潤微薄,令其像今天一樣難以取得長足發展。曾在商務軟件巨頭SAP任職的李艾科希望調整惠普戰略,重新專注於面向大企業的利潤更高的產品線和服務。如果李艾科十年前出任惠普掌門人,那麼他當時很有可能會放棄PC業務。

長期共存

所以,PC並未死亡,惠普放棄PC業務可能沒有最初感覺的那般意義深遠。這並不意味著現狀永遠會一成不變。有些事情顯然正在悄然發生:幾乎每個星期,我們都會發現一些小公司將iPad作為日常用品,就像它們當初搶購PC的情形一樣。不過,如果你認為PC正開始向不同的產品類別“投降”,說明你對這個問題認識得不夠透徹。

運行微軟軟件的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對PC市場壟斷時間過久,導致我們的大腦將某些平台與個人電腦的概念混為一談。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也屬於個人移動設備,而且無疑是計算設備,只不過它們是令人激動的全新PC類型——並不完全是概念模糊的“怪獸”,也不像肖所說的“ PC夥伴”那麼簡單。

我們期望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能與我們更為熟悉的PC長期共存。或許,在這裡“混合”是比“共存”更恰當的字眼。微軟計劃在本月舉行的BUILD大會上正式發布Windows 8,它是微軟第一款將表明iPad影響力的Windows版本。

錯誤的決定

在我看來,惠普此舉最讓人震撼的地方並不在於分拆或出售PC,然後作為一家獨立的新公司運營,而在於該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這不免讓我為矽谷最偉大的企業之一感到難為情。在將售價499美元的TouchPad降價至99美元以後,惠普如今又稱,是否徹底放棄TouchPad還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但讓我們勇敢面對一個事實吧:TouchPad與其說是可以信賴的產品,倒不如說是具“殭屍”。

惠普TouchPad“繳械投降”不禁讓我們想起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Date General、Digital、Prime等微型電腦廠商的遭遇。這些公司都試圖開發PC,但都以失敗告終,即便提出的創意相比惠普TouchPad有更大的成功概率,可他們仍難逃一劫。

我不會預測惠普PC業務是否就此陷入崩潰,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放棄TouchPad,說明惠普不想成為改變PC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與者。這對惠普來說是個悲劇,對整個PC行業來說同樣是個悲劇。我認為,惠普有朝一日會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即放棄TouchPad是錯誤的決定。(軒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0

弘帆從全球代工走向中國通路 陽剛軍官創業 幫全球女人打理秀髮

2011-11-28  TWM




今年登錄興櫃的弘帆,在一般人心中沒沒無聞,但Wal-Mart、GAP、Target裡的髮飾其實都出自它之手。從貿易、代工製造起家,朱鵬飛除了要當 髮飾王,還要打造弘帆為中國通路概念股。

撰文‧方沛晶

走進弘帆位於台北內湖的企業總部,繽紛的水鑽鯊魚夾、最流行的羽毛髮箍、精緻的豹紋修容刷,時髦的長項鍊、大耳環,整齊地掛在陳列架上,彷彿踏進專屬女性 的購物天堂,不自覺地在這些精緻的小玩意裡流連忘返。

你或許沒有聽過「弘帆」,但你家梳妝台的抽屜一打開,那些髮夾、梳子、彩色鬆緊繩,很可能就是出自弘帆。

「像這種無鐵頭鬆緊繩,我們每一天產量八百多萬條,幾乎全世界每兩個女生,就有一個頭上的鬆緊繩是我們家做的。」拿起一條彩色鬆緊繩,弘帆董事長朱鵬飛自 豪地說。

很難想像,一條鬆緊繩不過新台幣二、三毛,弘帆去年竟賣了超過七億元,占公司營收的三五%。而像是鯊魚夾之類的塑膠髮飾也賣了三億元,包括Wal- Mart、GAP、Target裡都有弘帆的商品,而且光靠髮飾、木梳等小玩意,去年弘帆的營業額高達二十一億元,每股純益(EPS)七.九元。

產品連好萊塢女星也愛用

在全球百貨貿易這一行,同業都知道,Frank Chu(朱鵬飛)專管女人「脖子以上」,從髮飾到化妝刷、浴帽、沐浴刷、化妝包、鏡子、梳子、項鍊、耳環,弘帆都賣,甚至連藥妝店的Kate、 Integrate等開架式彩妝,也由弘帆引進,品項之多連朱鵬飛自己也無法計算。

「光髮飾就有幾萬種,每三個月換一次,修容、修指甲的化妝刷有幾千種,豹紋的、鑲鑽的,總之女生梳妝台上有的,我們幾乎都做。」雖然朱鵬飛的產品幾乎和每 一個女人都有「關係」,但其實他在做生意之前,可是位陽剛的陸軍健兒!

朱鵬飛畢業自陸軍官校,一九七九年退伍時官拜上尉。「我是天生的軍人,但我知道自己有一份更大的理想,就是創業。」「台灣這麼小、資源也不多,能生存的契 機就是買賣業,而且一定要做外銷、賺外匯。」想要賺美元的朱鵬飛,先從外銷雜誌社廣告業務做起,一面自修英文,一面了解貿易產業。憑著跑廣告時的人脈,在 一九八五年創業,剛開始以出口塑脂藝品為主,後來有親戚在美國,發現一種女孩子綁頭髮的東西很好賣,才跨入髮飾領域。

「那時候很流行兩顆塑膠球,中間串一條鬆緊繩的那種髮飾,一出口就是幾萬條。」此後,弘帆的商品領域漸漸以女性飾品為主。

雖然那幾年朱鵬飛沒賺到大錢,但他發現台灣高科技起來了,開始思索公司轉型的問題。「High-tech(高科技)我不懂,總可以做High- Fashion(高級時尚)吧!」他轉攻歐洲精品髮飾,像是一只髮箍要價上萬元的Alexandre de Paris(現已更名為Alexandre Zouari Paris),好萊塢女星愛用的Evita Peroni等頂尖品牌,都由弘帆代工生產設計(OEM╱ODM)。

要朝中國通路概念股邁進

為了打進高級品牌,朱鵬飛把弟弟送到美國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讀書,每季匯報設計新趨勢,並且成立研發小組,從香奈兒、迪奧、古馳每一季的新品中, 找到流行趨勢的最大公約數,轉變成飾品的開發元素。製作上也不惜成本,例如一個簡單的布蝴蝶結髮飾,為了做出立體感,他寧願用最耗布材的斜裁式作法,也要 讓蝴蝶結看起來「會飛」。

「我們的一個要賣三美元,但其他廠商模仿時可以用最省布的直裁或橫裁,一打只賣四美元。」朱鵬飛無奈地說,當時的髮飾製造商大多是直接飛到法國買商品,再 回去模仿,所以弘帆雖走在前端,還是沒賺到錢,只賺到了名聲。

但深耕研發創新,為弘帆打下深厚基礎。十年前,朱鵬飛決定將主力轉為經營大眾市場,累積的功夫全盤展現,他除了策略性地繼續經營如H&M、 ZARA、Forever21等時尚品牌,更從中汲取接受度最廣、成本最低的品項,重新為Wal-Mart、Kmart、Target等量販通路大客戶開 發新品,年營業額自此每年成長率都維持在一二%至一五%。

耕耘二十多年,朱鵬飛終於豐收,但他始終抱持平常心。他說,信了佛法後,眼中沒有所謂的挫折,頂多是「不順」。印象最深刻的「不順」是接了一筆木衣架的訂 單,因為掉漆,賠了幾百萬人民幣。

目前,弘帆的研發人員超過六十位,中國工廠內,五十坪大的樣品室,一共有十八間,每天推出的新產品就有五十到一百種。因為流行度高、新品推出速度快,讓弘 帆成為美國量販店髮飾的最大供應商,市占率超過六成。

不過,朱鵬飛認為,「中國的內銷市場才是未來主力。」二○○六年起,弘帆決定轉戰中國通路。他的策略是以下游通路擴大上游製造,一方面以合資或代理多品牌 的方式擴充品項,一方面增加製造訂單。目前發展的兩大通路,MiniQ走量販通路,綺麗生活館會則以百貨公司為主。

已在中國大潤發設立三家店的MiniQ,商品是五十元人民幣以下的髮飾、美妝用品基本款;而綺麗生活館以精緻和創意取勝,包含飾品、流行包款、保養彩妝、 創意生活用品等六千個品項,其中四○%的商品從日本進口,四○%是日本品牌中國製,二○%是台灣新創商品,並持續引進彩妝與Fashion Guide網站開發的達人品牌。

拿起這些美妝小物,朱鵬飛笑說,幫品牌接單代工這麼久,現在終於可以和品牌談合作了。未來弘帆除了要當髮飾王,還要朝中國通路概念股邁進。

朱鵬飛

出生:1955年

現職:弘帆董事長

經歷:陸軍上尉、《Exporter》雜誌業務

學歷:陸軍官校

弘帆(8433)

成立:1985年

負責人:朱鵬飛

資本額:6億元

主要業務:飾品進出口貿易

近兩年營收、EPS:

2010 2011

1~10月

合併營收

(億元) 21.4 16.9

EPS

(元) 7.92 3(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4

職場快富》歐宏杰遠離舒適圈 快速累積知名度 從自卑走向自信 關鍵在「態度」

2012-1-9  TWM

歐宏杰將寫作與金融專業知識結合,迅速在職場上躥起,並利用工作空檔,替財經媒體寫專欄,打開知名度;三十 四歲就當上寶來證香港資產管理處董事總經理。他過人的毅力與恆心,成功地將最初的自卑感,化為超越的力量,打造屬於自己的快富人生。

撰文•歐陽善玲 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卑感;有人隱藏著自卑過日子,但也有人利用自卑,鞭策自己。歐宏杰,大學念的是新聞,非財經相關科系,卻在三十四歲當上寶來證香港資產管理處董事總經理。駕馭自卑,是他踏上「快富人生」道路最初的動力。

「大學時代,我就待過電視台、廣播電台。在這些地方工作,我並不開心,也沒有熱情。仔細評估過後,我發現 自己對閱讀、寫作有興趣,對賺錢有熱情,兩者合而為一,最好的工作選擇,就是證券研究員。」截長補短    找到 利基舞台歐宏杰說,雖然後來順利進入券商,但部門同事個個頭頂著高學歷光環,不是財金相關碩、博士,就是留 洋回來的。「相形之下,我對自己的學歷有些自卑,等於起步就矮人一截。在強大的危機感下,我知道要在這一行 立足,就必須盡快建立專業,以長補短。」首先,在建立專業部分,歐宏杰採取「雙管齊下」方式。一方面犧牲假 日、埋首苦讀,考取多項金融證照;另一方面,他重回校園進修、念EMBA,彌補學歷不足。

再來,歐宏杰充分發揮自己的寫作專長,利用新聞科班訓練,結合金融專業知識,為自己創造利基。 歐宏杰表示,「我喜歡打排球。球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可發揮不同功能。像有的人發球很厲害,但接
球就不一定行。其實,職場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何才能取得上場資格,讓老闆注意,第一步就是要讓自己某部分變得很強,難以取代。」歐宏杰比喻,如果殺球很厲害的人,就應該專心做好殺球的角色,不斷磨練更高超的技巧。職場也是如此,要把自己變成重要的螺絲,得培養「非我不可」的能力。

因為是自己是新聞科班畢業,歐宏杰認為,相較其他金融專業較強的同事,從文筆中展現自己的特長,是建立不 可替代的好方法。「當研究員的時候,主管規定我們一周交一篇報告,我就交三篇;報告內容,我會強迫自己一定 要有別於一般觀點,從不同角度切入;簡單地說,就是把報告做到盡善盡美,而且要比規定的時間早一步交到主管 手裡。」歐宏杰為自己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很快地被主管看見。老闆交付給他的工作,也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多
,愈來愈重要。

他在券商的前三年,創辦了︽國際投資月刊︾,定期向市場發表研究成果,為公司專業形象加分不少;後來,老 闆希望透過出書方式,建立品牌知名度,同時達到教育市場目的,他挾其寫作優勢,也成為老闆心中執行這項任務 的不二人選。
找到自己的利基,趁勢發揮,歐宏杰在短短四年內,就爬到產品研究經理的位置。 隨著職位變化,老闆交辦的任務重要性逐漸顯現。歐宏杰表示,「二○○三年六月,寶來投信發行的台灣五○指數基金掛牌,這是國內第一檔ETF,台灣投資人很陌生。為了能在預定時間順利上市,掛牌前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只休了一天假,就連除夕都在公司加班!」金融商品有別於一般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交易買賣時,需要以條理清晰、化繁為簡的方式,將商品「料理一番」,讓無形的東西變得具體。就某種層面來看,財經媒體工作,即是擔任金融機構與投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而歐宏杰則因為受過新聞專業訓練,能快速掌握媒體需求,自然而然就
成了公司與媒體之間對話的窗口。

向老闆申請外派    建立國際觀○四年,歐宏杰擔任國際金融部對外市場策略發言人,多了很多時間與媒體接觸。 他抓緊機會,與主要平面媒體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積極替公司增加曝光度。也因為合作經驗愉快,不少媒體開始找 他寫專欄,個人知名度也伴隨著公司成長,能見度大增。到○五年,他已從當年那位自信不足的研究員,變成可獨 當一面的產品總監。

但,歐宏杰並不滿足於現狀,腦中不時浮現一些想法,「金融業是國際事業,趁著年輕,應該要多學、多看」。 抱著「現在不學,以後就沒力氣學」的心態,歐宏杰鼓起勇氣,把心一橫,向老闆提出外派申請,決定去海外見世面、培養國際觀,強迫自己遠離「舒適圈」。

○五年,歐宏杰調派至寶來證券香港期貨部,新的環境、新的業務、新的合作團隊,讓他再次上緊發條。 為了快速融入香港市場,歐宏杰回到最初犧牲假日、埋首苦讀的日子,一鼓作氣,將香港證券相關證照全部考完
。他的工作內容,也從產品開發、市場策略到自營操作,幾乎是朝全方位金融人才方向發展。

善用「記時本」    搶先一步掌握未來「別看我來香港不到四年時間,就當上董事總經理,這當中的過程,我真的很努力!」三十七歲的歐宏杰,臉上紋路不多,但卻有著一頭花白的頭髮。他以緩慢、溫和的語氣說:「如果要問 我,為什麼能升遷得這麼快,我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就是『態度』。」他解釋,這聽起來好像很籠統,但好的態度,包括即使老闆要求不合理,也不會輕易說「不」;對公司、主管不要只會抱怨,而不提供具體建議。「我和同儕 相比,最大不同地方,是我比較會站在老闆立場想事情,從勞資雙方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另外,我也常從未來角度,思考工作方向,這樣老闆就會覺得,你比其他人更具有前瞻性。」舉例來說,一二年有哪些地方要進行國會、總 統選舉;歐洲主權債到期的國家有哪些?分別在幾月到期?另外,例行性事務包括,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開會日 期,中國兩會時間,也都要清楚掌握。「既然一定會發生這些事,那就要事先做好準備,以快速反應市場變化,掌 握未來方向。」歐宏杰說,自己有一本「記時本」。「我會把所有要做的事,都記錄在行事曆上。但我不叫它是『 記事本』,而是『記時本』的原因,是我會在每件該做的事情旁邊,壓上預計完成時間,然後每天檢視、註明達成 率;每周或者每月,再針對沒有如期完成的部分,進行一番檢討。」歐宏杰舉例,假設在月底之前,要找到五名業 務,那麼月初先找到了兩名,達成率就是四○%。

另外,歐宏杰也透過日常生活訓練,為職場加分。「邏輯思考是職場成功重要關鍵。像平常與家人、朋友玩牌時,就可趁機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或算牌能力,強化邏輯。」歐宏杰將寫作與金融專業結合,迅速在職場上躥起,他過人的毅力與恆心,成功地將最初的自卑感,化為超越的力量,成為金融界的最佳典範之一。


歐宏杰 出生:1974年 現職:康和香港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經歷:寶來證券香港資產管理處董事總經理學歷:政大EMBA、文化大學新聞系著作:《香港期貨期權投資解碼》、《交易所買賣基金投資解碼》等十餘本

歐宏杰的快富人生5心法

1. 強化自身優勢,創造難以被取代的地方。

2. 提升溝通力、執行力,讓團隊合作更順暢。

3. 即使老闆的要求不合理,也不會輕易說「不」。

4. 善用「記時本」,做好時間控管。

5. 利用閒暇玩牌時間,訓練自己的記憶力與邏輯力。 職場滾雪球黃金6年
研究員變身董事總經理

2003年 2003年

1. 念EMBA在職進修,提高競爭力、拓展人脈。

2. 取得多項金融證照。

2004年 產品研究經理固定在多家財經媒體寫專欄,大量出版相關書籍,快速累積知名度。

2005年 產品總監 積極爭取海外職缺,建立國際觀。
2006年 副總經理 發展新業務,擴大學界、業界交流。
2009年 董事總經理

開發代客操作業務,規模達1.8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9

PC行業創新匱乏 被指逐步走向崩潰(圖)

http://news.imeigu.com/a/1327118462546.html

導語:美國IT網站ZDNet週四發表署名阿德里安·金斯利-休斯(Adrian Kingsley-Hughes)的文章稱,由於面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挑戰,加之行業本身的創新匱乏,PC行業將逐漸走向崩潰。

以下為文章全文:

過去幾天來,我已經討論了很多有關走進「後PC」時代的事情。從傳統PC轉向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所帶來的一個後果是,人們所需的PC將越來越少。PC廠商最好做好準備,因為整個行業都在走向崩潰。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symco分析師賀拉斯·德迪烏(Horace Dediu)和科技專欄作家傑裡米·雷默(Jeremy Reimer)曾經彙集過廣泛的歷史數據,對1975年以來的計算平台興衰進行過統計,包括PC。

美國各類數碼產品銷量圖

這張圖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 在經歷了1990年代的一家獨大後,PC過去十年來一直在面臨新平台的壓力。

- iPhone、iPad和Android等平台過去幾年間經歷了瘋狂的增長。

- 儘管你可能在其他地方聽過或看過這種說法,但iPad並不是一款小眾設備。正如德迪烏所說,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這款產品已經獲得了足夠的銷量,達到了與PC相同的數量級。這一增長十分驚人。

- Android手機的表現更好。我們可以輕易預計,Android手機今年年底的銷量將超過PC。

- 自1991年以來,iOS和Android等新平台首次對PC的主導地位構成了真正挑戰。

通過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Android、iPhone和iPad綜合起來的破壞力,在短短數年內就將PC的市場份額壓縮到50%以下。

PC出貨量佔比

PC的出貨量停滯不前,在各大平台中的份額也下滑到50%以下,這引發了兩個重要信號,即我們所知的PC行業正在逐漸惡化,這也難怪OEM(原始設備製造商)都在拚命進軍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市場,希望借此奪回一些市場份額。

這 是徹底崩潰還是短暫下跌?前路未知,而且也沒有歷史數據可供參考(1991年的短暫下跌幅度較小,持續時間也較短)。但本次崩潰的規模太大,加之我們並沒 有看到PC廠商有太多創新,畢竟觸摸屏、超極本(Ultrabook)和Windows 8都不足以扭轉頹勢,因此很難想像OEM和微軟(微博)有能力重新刺激PC銷量。由於OEM廠商的利潤已經很薄,因此也沒有太大降價空間。銷量驟降和利潤 率降低會導致創新空間進一步萎縮,這又會反過來繼續壓低銷量。

「後PC」時代正在臨近,速度比我們想像得更快。(鼎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18

對中國股市未來走向的一些看法---與@trustno1交流的成果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dhz.html
對中國股市未來走向的一些看法---與@trustno1交流的成果

我們的看法是不樂觀

我們邏輯的出發點還是從長期的要公平角度出發。公平是要花錢的。

關於為何是公平參閱這個鏈接 Big Picture之 下一屆中國

這裡插一句,這幾天對高考的改革,異地高考也是公平的一種,包括就family plan的討論。
都在體現公平。

早前按照我們的討論,

這個錢一定是從存量資產中獲得。所以減持國有股會是一個常態和長期的趨勢。

這點是我們的邏輯出發點。

具體到對股市的影響可以做這樣的推演。

先做一些鋪墊

在我們眼中中國股市的幾個特徵:

1.政策市

2.資金市

3.熊長牛短

4.管制RS重點在IPO

在我們眼中07年大漲的邏輯:

1.WTO紅利+00年附近國企倒閉後的紅利

2.實體經濟增長vs股市不景氣的差異

3.30%全流通送股。


結合以上基本看法和當下形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牛市的基礎,更別談鑽石底

具體到對未來的推演:

1.重藍籌輕創業板

創業板是RS。錢不進公平的口袋自然是打壓

藍籌有利於減持自然極力推介,郭先生現在就是在幹這個。


2.QFII大力引進太高水位

3.QDII想都別想,這是降水位

4.未來牛市的觸發點會是在減持後的國有企業轉制這個方向上,等於類MBO導致的所有權轉移後激勵機制起效導致業績飆升。換句話說當這個可能性呈現在面前時任何企業家都有動力隱蔽利潤等MBO後回吐。

5.實體經濟這波下調來勢兇猛,黑色午夜深不見底。銀行股業績Q4會見紅(赤字)


結論:2-3年內A股沒有任何希望。減持會在1-2年後才開始,效果是2-3年後才能彰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1

[已推薦到IT博客,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思考的碎片---- 9/13小札關於Facebook走向說法的斷想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xf1.html
思考的碎片----9/13 小札關於Facebook走向說法的斷想

昨天和@linan 一起討論了下早前小札在techcrunch關於faceook走向的說法

有若干看法記錄之

1.Mobile趨勢不可阻擋

觀察80後甚至90後的使用習慣,明顯手機佔主導。Mobile 更多是個體自身感覺器官的延伸,比如視覺聽覺觸覺的交互。
Mobile 更個人化更生活化 這幾個特徵都是對比PC而言。
PC的更傾向於工作,一台新PC第一件事情或許是裝office但是Mobile第一件事情現在是微博或者QQ
另外從使用時長上分析,當下的年輕人在Mobile VS PC的時長應該是7:3 附近。非工作時間使用PC的概率在降低。Mobile幾乎是24小時不關機。睡覺是靜音。
這問題涉及到Facebook就變的很有意思。Facebook還是一個PC上的SNS。So必須順應潮流變成Mobile上的Facebook。這才是未來。
@linan 早前提過的 從便攜式到佩戴式到最後是植入式。這是必然的演講方向。這幾乎和分辨率不可逆一個意思。

2.html5 Vs Facebook

回顧PC的歷史,很有趣的是最早都是C/S結構,後來因為網絡環境和機器本身的速度因素逐步走向B/S結構
在Mobile世界也在順應這個潮流,有趣的是小札的反思其實是他走的太快了。當下的Mobile使用環境可能還是在初期必須是App當道。也就是PC時代早期的C/S結構。
長期看必定會走向B/S結構這個趨勢不會改變。只是小札超前了些許。這才有了小扎的這次演講。當然FB全面擁抱移動這是一個大事件。FB無論如何迴避企鵝值錢。兩者的比價關係在當下是不合理的。

3.zynga

回顧PC時代的遊戲公司 有一個有趣的總結就是都是靠單一產品打天下。
盛大開始到九城到網易甚至金山

暴雪天天跳票N款成功但是商業上是失敗的。我們只探討商業上的成就。

所以mobile時代會否遵循這個路徑?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談到復刻或者Sequel 現象甚至談到時裝的衍生和藝術家的圍繞主題

其實都是一個玩法。複製成功的玩法,電影叫續集,網遊叫副本。時裝叫元素 藝術家是對主題的展開。
當然Apple 的iphone也是圍繞一個主題在變奏,萬變不離其宗。

所以Zynga看來不是好的投資標的。因為農場沒人玩鳥。沒法複製也沒法延伸。

差不多就這些,Facetime是好東西。

還有一個好東西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chat-for-google/nckgahadagoaajjgafhacjanaoiihapd?hl=en-US&utm_source=chrome-ntp-launcher

如果你用chrome瀏覽器這個很棒!用過了回不去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