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十億間諜

1 : GS(14)@2017-06-11 16:07:51

1982年一個夜晚,兩名美國駐莫斯科領使館職員連同太太,駕車往參加生日派對,蘇聯特務機構KGB人員如常開車從後跟蹤。其中一名美使館職員,在車上脫掉外衣,帶上眼鏡和面具,趁車在街角轉彎、短暫離開尾隨跟蹤者視線時,跳車走入暗巷,他的太太把「生日蛋糕」放在丈夫原來座位,一拉機板,蛋糕盒彈出一個人形模型。這時KGB的車也轉了彎,繼續跟蹤前車,並無發現任何異樣。跳車者按計劃上路,與提供機密資料的蘇聯工程師見面。這並非占士邦或「國產零零七」橋段,而是《The Billion Dollar Spy》裏寫的真人真事。間諜戰涉及國家利益,對參與者更是生死攸關,一點馬虎不得,不少電影裏看似誇張的情節和器材,都取材自現實,例如裝扮成墨水筆的微型攝影機,經魔術師設計、兩個人擦身而過秘密交收物件的技巧、各式偷聽器,當然還有山埃自殺藥丸。間諜每次見面,往往各自先花兩、三小時「遊花園」,確定沒有被監視,才與對方見面十幾分鐘,交收文件或物資。被譽為「十億間諜」的工程師,在蘇聯空軍研究所工作。據已解封的美軍內部文件顯示,他提供的資料,幫美軍省下超過二十億美元的研究費用,助美國空軍確立領先二十年的技術優勢。雖然冷戰最後在兵不血刃下結束,但美軍的優勢在十幾年後的波斯灣戰爭顯露無遺,面對伊拉克的空軍主力、曾令人聞風喪膽的蘇聯米格戰機,美軍只當作電子遊戲射擊練習。工程師冒生命危險通敵賣國,是出於對蘇共極權統治的不滿,包括太太雙親曾受史太林政府的殘酷對待。他和美國CIA六年往來的要求,除了錢(最終也無福消受),只是很卑微的生活所需:胃藥、剃鬚刀片、給讀建築的兒子的繪圖鉛筆、搖滾樂錄音帶和Walkman唱機等,這正反映當年蘇聯的物資匱乏。工程師幾年間在偷聽監視密佈的莫斯科活動,頻頻從研究所外借跟自己工作無關的資料到洗手間或回家偷影,與CIA的密會大部份更是在KGB總部附近見面,竟一直未被發現,可算是奇蹟。可惜最後因一個在美國被CIA總部解僱的情報員心有不甘,向蘇聯出賣情報,工程師身份敗露就擒,逃不過被處死的宿命。近年美國間諜部門似乎雄風不再,總統和幕僚私通俄羅斯不在話下,另一假想敵中國也來勢洶洶。最近《紐約時報》報道,中共近年揪出二十多名為美國工作的間諜,不少已被處決;北京在四月起懸紅五十萬人民幣找間諜,連剛出版的教科書也教小學生「捉間諜」了。姚崢嶸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1/200516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