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價漲個不停,你,打算如何因 應? 開源?二十世紀知名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的「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支出必定隨收入而增加。」即,賺越多,只會花越多! 節流?大腦科學也告訴我們,如果拚命想著省錢,在過程中,你只是一次又一次,在腦中強化花錢習慣的神經傳導路徑,就算短期被壓抑,也很難持久。 我們都需要,更聰明、輕鬆的應對方式。 自我檢測:你有「通膨過敏症」嗎? 但,在文章開始前,我們都可以先問自己下述問題:你開始想,要不要一次買齊一年份的衛生紙?油價、電價都在漲,你開始物色辦公室附近的五十元便當?你擔心 自己恐怕無法安心退休?你緊張到想馬上投入股市、房市,賺錢來打敗通膨?你很緊張,但還是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了?如果多數答案都為「是」,那你恐怕已經罹 患「通膨過敏症」了。 根據預測,台灣今年全年通貨膨脹率不會超過二%,仍屬溫和通膨,但四月中旬,360d才庫人力資源所發布的調查卻顯示,台灣有八七%的上班族對於物價上 漲,感到極大的壓力。 有意思的是,若依據主計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估計,假設食品飲料平均上漲一○%、油電瓦斯也上漲一○%,平均家戶月支出會多出二千三百元,還比不上去百貨 公司買一件衣服的花費。 但幾乎所有人,都感覺正被通膨陰霾所籠罩。 這還不打緊,你接下來可能開始想著;我要不要趕快參加團購搶衛生紙?該趕快去做基金投資,或是買房子保值?但,這可能會讓你如左圖中的Iris一樣,陷入 更多浪費的心理陷阱。 人面對已知的損失與未知的風險時,都會盲目的想要逃避前者,於是,你為了逃避讓你一年多支出新台幣一、兩萬元的通膨損失,卻大膽投入可能會讓你虧損超過十 倍以上的風險。 找解方!諾貝爾獎得主提出新觀念 現在,正是你了解「行為經濟學」的最好時機,這不僅可以讓你理性對抗通膨,更是讓你一次解決貧窮問題,最釜底抽薪的價值觀。 人是「非理性」的!這是一門新經濟學,美國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代表人物,他反駁傳統經濟學認定「人是理性的」的假設提出前景理論,因而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這項學說對經濟決策的影響深遠,也成為 哈佛大學、柏克萊大學等的重要研究領域,連惠普(HP)都設立專門的實驗室來研究它。 科技公司為何要研究行為經濟?惠普原本打算拿出數百萬美元來作競賽,讓業績最好的前三名通路商得到獎金,以鼓勵大家銷售更多。根據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價格 提高、產出會增加(亦即有獎勵、就會努力),人會趨利而居。但沒想到,實驗結果卻是,最好的通路商表現不如預期,因為覺得鐵定得名而不想努力。其他通路商 則表現低於水準,因為覺得太困難,乾脆放棄。 這種始料未及的行為,逼著惠普只好緊急喊煞車,收回本來的鉅額獎金策略,減少無謂的浪費。 揪兇手!非理性陷阱比通膨更可怕 原來,非理性的因素,對我們行為決策影響之大,遠超乎人類目前的認知! 而它,才是造成我們「賺多少,花多少」的最大元兇。 Celine,二十九歲,在公關公司上班的未婚女生,月薪約五萬元,但踏入職場近六年,她永遠是賺越多,花越多,戶頭永遠只剩下一到兩萬元。 Celine自認精明,同樣喝咖啡,如果星巴克跟7-Eleven同時都在附近,她一定會選擇比較便宜的7-Eleven,因為喝不出什麼差別來。但,當 同事們團購買布丁,一次要買十二個,有人找她對分,Celine依然沒多想就答應了,即便最後只吃一個,其餘五個都是多花的。 此外,她回家前總習慣去逛巷口便利商店,如果沒有特別要買的,也會買一下飲料和口香糖,甚至買礦泉水回家喝。簡單的兩個行為,就讓她不自覺的踏入了「從眾 效應」與「自我因循效應」兩個陷阱。 她用理性,替自己省下喝咖啡的七十元,但是這兩個非理性陷阱的花費,卻是前者的二‧五倍之多。 跟著學!富翁從根源消滅衝動花費 這就是有錢人跟我們最大的不同。 一般人只在看得到的地方省小錢,例如趁賣場打折時搶購,或是隨手關燈省電。但,有錢人會從根源,發現自己的不理性消費,因為,這才是最大的花錢黑洞。 湯馬斯‧史丹利(Thomas Stanley)是美國的「富翁心理學」專家。他觀察訪談了美國五百多位百萬富翁後發現,富翁們對非理性陷阱,極為敏感。 史丹利舉了一位名叫艾倫的百萬富翁的例子:「最近發生一件趣事,我的幾名好友計畫送我一份生日禮物讓我驚喜,一部勞斯萊斯!專門訂做的……。」 然而,艾倫卻不打算收下這份禮物。因為他預見了收下這部車,會為他帶來的心理陷阱,「擁有一項象徵地位的高級產品後,就必須增購其他同級產品來維持地位, 不久整個生活都將改變。」 其實,在台灣,不少人已經意識到這些陷阱,並找到應對方案。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的江美艷會計師,年收入上百萬。接受採訪的這一天,她正好穿了一件二手的裙子。她的衣櫃裡,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衣服是二手的,兩個女兒 也都盡量穿二手的衣服。 她們也和多數人一樣,面臨東西要越買越好、越買越貴的「鈍感效應」(見第一○八頁)考驗。但她告訴自己,「衣服只要(我們)第一次穿,就是新的。」透過賦 予二手衣價值和穿著的幸福感,甚至自己動手打毛衣,江美艷跳脫出要靠買更貴的東西,才能刺激大腦快樂感的惡性循環。 好消息是,行為經濟學家已經透過大量實驗,梳理出人們常陷入的心理陷阱。下篇文章的十個陷阱,幾乎囊括人們八成以上的消費行為。更棒的是,跳脫陷阱的方 法,也很簡單。 三步驟!輕鬆守住不必要的浪費 第一步,透過記帳盤點出你已掉入哪些陷阱。記帳,是協助你做出盤點的好工具之一。 第二步,面對它,做出選擇。人本來就是非理性的動物,了解這些陷阱,並非是要完全迴避,而是要讓大家拿回花錢主導權,把錢花在你最重視的地方,而並非只被 習慣牽著鼻子走。 今年四十一歲的滙豐中華投信投資顧問部副總經理王源錦,家裡有三個小孩,加起來一年光是教育費開支就高達六十萬元,家戶所 得卻不超過兩百萬元。但他面對物價上漲,卻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家裡每次有重大消費,大家就開始討論,「我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需不需要?」例如,他看 到太太開著十幾年的舊車,曾經問她,要不要換一台新車?討論後,太太覺得應該把錢省下來,當作未來換屋基金,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更重要! 第三步,別壓抑,而是建立一個新習慣去覆蓋。如果,你想省錢,你想要戒掉某個消費習慣,別總想著:「我不要再買衣服了」、「我要戒掉喝咖啡的習慣」,如前 所述,每一次強迫自己戒除這些習慣的同時,等於又再一次強化了腦袋對這件事的神經傳導路徑。於是越想,越是戒不掉。 你要做的,是用一個新習慣去覆蓋它。 想要戒掉早上喝咖啡的習慣,不妨每天早上削一顆好吃的蘋果,讓自己喜愛那種牙齒咬下去的爽脆感。只要持續練習二十一天,大腦就會形成新的神經迴路,你就可 以一次性的,無痛揮別那些困擾你的消費習慣。 每次決策前,動念花五秒鐘思考這些陷阱,帶來的好處,將超乎想像。 如,它能幫助你省「大」錢。 如,你可以因此少犯更大的消費投資錯誤。 如,你可以把錢真的花在在乎的事上。看清陷阱後,你可以做出抉擇。例如,你意識到,每天非得要趕快坐計程車回家,是因為要把時間省下來陪小孩,而不是只是 因為「依循效應」而習慣性的招手,然後把賺到的時間浪費在沙發上,那麼,你就坐吧!然後,再從其他你覺得非必要的地方刪減開支即可。這絕對比每天很焦慮的 全面性的縮減一些小支出,更有效率。 如,你還可以用這些省下的錢,替你的未來,滾出更多財富! 現在起,改變你的恐慌心態、戒掉不斷想「我這裡要省五元,那裡要省十元」的因應方案吧!看懂十個非理性陷阱,養成新的消費習慣,這些好習慣,未來,也會養 你一輩子! 【延伸閱讀】你的一天也跟她一樣嗎?Iris,27歲,小記者,單身,這是她的一天消費日記 早上9:00上班要有一杯咖啡努力工作的一天開始,一定要買咖啡,沒喝的話,整個人都沒精神 中午12:00午餐吃中碗拉麵店家問要點中碗或大碗,一點都不餓,所以點了中碗 下午2:00順路買了新洋裝吃完飯經過附近服飾店,看上一件喜歡的洋裝,春夏新裝沒打折要2,300元,但實在好喜歡,還是下手買了 下午3:00跟同事去買飲料大家都說那家店很好喝,應該不錯吧,買一杯來喝看看 下午6:30買錯衣服再買腰帶修飾試穿新衣發現沒有腰身,下班再去買一條腰帶來搭配 晚上7:00到百貨公司買保養品到百貨公司買專櫃保養品,感覺品質比較有保障 晚上8:00做指甲犒賞自己收到一筆公司發的額外獎金,為了好好犒賞自己,決定去做指甲 晚上10:30路過超商買鮮奶回家經過便利商店買鮮奶,有第2件6折的促銷,決定買2瓶比較划算 Iris在1天內,踏入8個消費心理陷阱 早上9:00自我因循陷阱人總是依循習慣,不管實際上需不需要。喝咖啡的習慣讓每月多支出1,400元 中午12:00定錨效應陷阱其實麵可以選小碗,每次差10元,每月也差了200元 下午2:00時空近視陷阱因為不想等待下個月的7折,本月等於多花690元 下午3:00從眾效應陷阱為了要合群,每月因為買飲料多花700元 下午6:30沉沒成本陷阱衣服買錯了,又買其他配件來搭配,等於又要浪費200元 晚上7:00安慰劑效應陷阱篤信越貴越好的迷思,不選同一個集團賣的開架粉底液,讓支出多1,000元 晚上8:00心理帳戶陷阱錢就是錢,一筆1,500元的做指甲費用也是不小開銷 晚上10:30交易效用偏誤陷阱買2瓶雖然比較便宜,但是喝不完,每月從冰箱丟掉的價值超過200元 消費心理陷阱vs.通膨怪獸——以Iris一個月的消費情形為例心理陷阱支出:一個月多5,890元通膨支出:一個月多1,000~1,500元結論:消 費心理陷阱比通膨更吃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