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英:突破入巿 適時套現
1 :
GS(14)@2017-03-22 00:17:45【明報專訊】有個安徽的朋友數年前用百餘萬在上海買入了一個單位自用,不知不覺間現在已上升到300餘萬了,我就奉勸他把這個物業沽出,再回安徽老家買另外一層樓來自住,這就可以高位套現,既有樓又有錢,馬上就可以瀟瀟灑灑地去慢活人生!但這名朋友現在的計劃是去報讀MBA,去取得多一些學歷的證明來繼續打拚。是好?是壞?其實是未知之數!多取張「沙紙」其實是因為市場中競爭太大,因此才想「有乜依郁,揸住碌竹」而已!這是一種社會的風氣,實質的價值可能極欠奉!事實上很多人在稍前買入了一層樓,現在如果能夠適時套的話, 基本上就可以退休無憂。這就是「磚頭」風潮下自然而實際的現象。
這名朋友如果肯把現在持有的上海(一線城市)物業沽出,再回安徽(二線城市)另行置業,根本上已是夠食夠玩,再沒有什麼人生棘途了。但如果繼續以不變應萬變,苦守上海,其實就是和上海「攬炒」!投資最重要是分散風險,如果繼續一成不變,其實就是把自己留在風眼之中,勝雖可喜,但敗卻一定不欣然!這值得嗎?如果只想苦心孤詣地樓在人在,堅持到退休,有天若風潮一到,就極可能見財化水!那時再呼天搶地又有何用?其實市場中絕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沒有改變的勇氣,只懂隨波逐流,結果真的有天「天火焚城」的話,就變成了一群群迷途的羔羊,任由被蹂躪、被宰割、被烹調、被淘汰,最後只有無語問蒼天了!
投資孤注一擲 風險大
其實絕大多數香港人也是同樣的情况,最大而唯一的資產就是自己自住的物業,如果不肯適時套利就會永遠地綁在地產的戰車上而不能自拔!升市中當然有心理的安慰,但卻不敢套利出來享受,變成了典型的「蜑家雞」!但如果慘跌那就更不消提了!SARS時的燒炭、吊頸,至今仍歷歷在目,但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進化和體會呢?看看日本迷失的一代的慘况,其實可以是令人毛骨悚然!投資者不以此為鑑,其實是本末倒置的。
傳統上外國人是擁有紙上的資產較多,華人則是擁有實物資產較眾。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分野。是傳統?是價值觀?還是市場潮流?東西方壁壘其實十分分明。華人傳統地投資於實物資產,結果是側面說明了其做生意並不高明,外國人一個商業概念的成功,極可能動輒回報以數百億美元計,就算強如李嘉誠也無法望其項背!這就是現今投資市場中的事實!根本毋庸爭辯。
美國聯儲局終於加息,其實是向好的信號。但作為基金經理或精明的投資者,這一刻則應該要開始減持。現在市場中流行炒股不炒市,但股價升至高位後就再沒波動的動力,這對投資者來說是興趣索然。如果投資者稍前在突破時不猶豫而大手入市,現在雖然仍然可看好,但卻應該將部分持貨套利,把自己的槓桿削減到一個適當的水平,令自己安全、舒適地坐順風車,這才可能把這個升勢使用得淋漓盡致。
高位減持 槓桿可減至適當水平
市場中總會噪音不斷,問題是投資者如何去擇肥而噬、順應市場。市場升多了一點普通人就會覺得位高勢危,期待下跌才敢去入市。但這樣即是弱勢才入市,是智者所不為!最近板塊的輪動下,很多股份都已有20%以上的升幅,當初肯毅然投身市場現在已豐衣足食,但不肯置身其中的卻只有望門輕嘆,就只能自怨自艾而已。有經驗的投資者在突破的一刻就應該大手入市,當像現在一樣已有一段的升幅後,雖然主觀上仍然看好,但就要把部分盈利套現使槓桿變得安全,這樣才是市場中的生存之道。如果不懂留放而只懂孤注一擲,其實很容易就會被一箭穿心,風波中又焉能言勇?
市場的主旋律仍然是慢、慢、慢、快。如果不配合就可能會被「左一巴、右一巴」!結果被市場淘汰。投資者如果沒法適應市場,隨時就敗下陣來。 如果不能在「快」中圖利,那在「慢」的時候又哪有本錢去加注呢?因此投資者對於注碼的管理其實就是即時風險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財經節目《e線金融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69&issue=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