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初創研發 注射治骨折 加快復元 經濟效益明顯
1 :
GS(14)@2017-02-05 10:33:52【明報專訊】近幾年,醫學界在應用新技術治療骨科病患方面,取得不少進展。繼3D打印技術後,又有公司研究出一套以注射方式來治療輕微骨折以及軟骨磨損的技術方案。這套技術已於去年完成了動物測試,預料今年內將會正式應用於動物方面,並且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人體臨牀測試。
薪創生命科技有限公司(Novus Life Sciences Limited)行政總裁黃棨麟博士、執行董事賴景然博士表示,他們和另一名同學黃仲廉最初是在2013年中,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參與有關骨關節炎的研究時想到,何不嘗試以注射方式來治療輕微骨折以及軟骨磨損問題,這樣便可以微創手術代替傳統開刀植入手術,令病人的手術創傷更小,更快復元。
需配合嶄新「骨水泥」
然而,市場上的兩大類「骨水泥」(骨科填充物)磷酸鈣(CaP)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黏性都比較高,很易阻塞針頭,不適合以注射方式植入患處。即使以黏性較低的CaP來說,針頭的直徑也要5mm至1cm,仍算偏大。而且,若要在軟骨穿孔注射,那個孔的直徑就必須限制在1mm以內(因為軟骨的復元速度極慢)。因此,他們必須研究出一種黏性較低的新配方「骨水泥」,才能夠令這個構思實現。
後來,他們三人得到一名投資者支持,遂在2014年2月成立公司。同年該公司更成為香港科技園的「生物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的培育公司,並取得「創新及科技基金」的200餘萬元資助。
去年完成動物測試
2015年底,薪創生命透過和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合作,終於研究出一種黏性較低、適合以注射方式植入患處的新配方「骨水泥」。去年,該公司先後在老鼠、豚鼠、大白兔等多種動物身上測試其注射技術治療輕微骨折的方案,目的有兩個。
第一,是要測試該公司研發出來的新配方「骨水泥」是否能夠和骨細胞生物相容。第二,就是要進行力學測試,看看治療效果是否理想。結果,動物測試於去年結束,效果令人相當滿意。
黃棨麟和賴景然表示,這個方案具有多個優點。例如,只需用微創手術在患處附近開3個小孔,分別放入關節鏡、手術工具以及用作注射。注射新配方「骨水泥」的針頭直徑,亦可以小至0.5mm或以下。
而且只須30分鐘,那些注射進骨頭附近的新配方「骨水泥」就會固化,以及變得好像骨頭的一部分。若應用於人類,相信病人即日就可以回家,一星期後就可以恢復工作,其復元速度遠勝過傳統的外科植入手術。而且,手術創傷也小得多,住院時間亦可以大幅縮短,經濟效益相當明顯。
即日可出院 一周恢復工作
另一方面,這個方案的門檻和成本,又比使用幹細胞技術的方案低得多,也較易和較快實現,並且有望在短期內普及,讓大量病人受惠。尤其是成本方面,這種化學合成的「骨水泥」,會遠遠便宜過以幹細胞技術來培植自體的硬骨或軟骨組織。
至於部位方面,手骨、臂骨、胸骨、脊骨的輕微骨折,以及骨關節炎都可以應用。例如,不少長者的脊骨會因為骨質疏鬆,而出現錐體壓縮性骨折。若醫生覺得有需要,其實可以在發現長者脊骨的骨質疏鬆程度偏高時,就在有關位置注射該公司的「骨水泥」,以預防該處出現錐體壓縮性骨折。
又例如,現時長者剝了爛牙,以傳統填充物填補那些空位之後,還要等大約一年,待那些填充物和牙牀骨完全融合,才可以在脫牙位置鑲上螺絲及假牙。將來,就可以在剝牙之後,直接在該處注射該公司的「骨水泥」,一會兒後就鑲上螺絲和假牙。
但他們承認,這個方案亦有其限制。那就是,只適用於較輕微的骨折,例如有裂縫而未有完全斷開者。簡單來說,其應用限制就是和市場現有的「骨水泥」相近。因為在骨頭完全斷開的情形,醫生因擔心承重力不夠,也不會冒險植入市場現有的「骨水泥」來填充,絕大多數都會使用打石膏或鑲金屬板、上螺絲等傳統手段。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黃志東
[企業創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917&issue=201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