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微企業困局難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22_all.html

  作為中國經濟中對景氣最為敏感的主體,小微企業的日子近兩年來一直很不好過。

 

  歐債危機陰云籠罩,海外訂單遭遇寒冬,勞動力和生產成本不斷攀升,企業融資困境始終未得到改善,小微企業微薄的利潤不斷受到侵蝕,生存狀況愈發艱難。

  2011年下半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集團,先後對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數千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今年初完成。這個歷時 近半年的調查顯示,三地發展模式雖有差異,但所面臨壓力卻驚人的相似,而且儘管扶持政策頻出,小微企業嚴峻的生存狀況卻絲毫不見好轉。

成本逼人

  過去一年中,小微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大幅上升的成本。由於勞動力供需比日趨緊張和物價不斷上漲,小微企業的用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日益沉重。

  過去兩年間,國內多地上調了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以東莞為例,其最低月工資在2009年為780元,2010年升至920元,2011年進一步增至1100元。

  市場定價工資水平也在節節走高。伴隨物價上漲,生活成本的攀升推高勞動者的預期工資。多數受訪者告訴財新記者,2011年工人工資普遍較 2010年上漲20%-30%,部分基數較低的行業甚至出現50%的漲幅,而這種趨勢還在延續。這對利潤本就薄弱的小微企業來說,已經成為最大的威脅。勞 動密集型的小微企業更視之為夢魘。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日前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提出, 中國的劉易斯轉折點在2004年已經出現,人口撫養比則將在2013年達到最低點,兩者之間只有九年時間,遠遠少於日本、韓國在兩個轉折點之間三四十年的調整期。「走在經濟發展階段的前面,勞動力短缺會前所未有地表現出來,工資上漲的壓力還會繼續。」蔡昉稱。

  各地區、各行業的勞動力供需狀況不盡相同,勞動力緊缺和用工成本增加程度也有所區別,但工資薪金上漲的趨勢已是毋庸置疑。

  「人工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去年給2500元,今年就得漲到3000元,不漲工人就跳槽。現在哪兒都缺人,熟練工放走了也不好找,就只好加 薪。」北京聯志興誠冷氣設備有限公司經理王連智向記者抱怨。在他看來,企業成本上升最大的就是人工成本,但企業主在工資談判上的籌碼越來越少,只能接受, 而利潤又很難跟上,長此以往,企業經營很難維繫。

  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也在侵蝕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能源化工產品一漲價,製冷材料就跟著漲,但我們沒法給客戶提價。過去一年裡,因為這些成本上漲,接近七成的利潤都沒了。」王連智稱。

  青島博翔遠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孫經理告訴財新記者,其公司主要經營人造草坪,由於其銷售群體的特殊性,所以過去一年業務和訂單量未受太大影響, 且公司仍打算擴張規模。不過,原材料、用工、房租水電等生產經營成本不斷增加,企業利潤正受到嚴重擠壓。「我們上游漲價,但對老顧客,你能說不給優惠還提 價麼?」

  對原材料依賴比較大的行業,如家具百貨、服裝服飾等,對原材料的上漲極為敏感。按照阿里巴巴的調研,在環渤海區域裡,這些行業認為原材料上漲對 經營影響較大的企業數均超過60%。與此同時,這些以加工、代工為主業的小微企業,由於議價能力較弱,無法完全轉移增加的原材料成本,未轉移部分只能通過 縮減利潤的形式由自身承擔。

  「我們的感受要比官方的CPI數據高很多,個別品種價格漲幅可能翻番了。」天津坤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軍稱,由於其公司產品定位更多面 向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所以品質要求不及歐美發達國家,利潤率也相對較低。「一旦人民幣升值或者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過大,可能就不賺錢了。」劉小軍稱。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認為,針對生產成本上漲,政府能做的就是在小微企業繳納員工保險和公積金福利等方面給予補貼,「政府越來越多要求小微企業規範經營,但這會帶來很大生產壓力。政府可以給予補貼緩解壓力」。

  某些中型企業可以通過產業轉移來應對成本上升,但這條路徑並不適合小微企業。很多小微企業的發展更多依賴於本地資源,訂單並不充裕,對新市場的開拓也往往依賴於親友圈子。至於產業升級,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也知道高端產品利潤率高,但轉型談何容易?產品線要升級,工人要培訓,錢從哪裡來?一旦虧了,企業也就倒閉了。」瀋陽一家從事機械零部件製造的小型製造業企業負責人稱。

訂單兩難

  出口型小微企業面臨著更多的痛苦。發達經濟體的需求銳減,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出口。與此同時,人民幣對美元、歐元等主要貿易貨幣均出現不同程度貶值,2011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近5%,議價能力缺乏的小微企業步履維艱。

  由於技術水平相對薄弱,產品競爭力欠缺,客戶黏性較低,小微企業往往會最先受到危機衝擊。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課題組的一份調查問卷 的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24家目標企業中,出口訂單同比大幅度減少和有所減少的企業佔47.2%,而小型企業的這一比例高達49.3%。

  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小微企業在訂單方面的狀況略有差異。按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團的調研結果,較之長三角和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的訂單壓力更為明顯,這可能與當地企業訂單較多依託大企業有關。

  當地接近60%的受調研小微企業承認受到大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影響。此外,環渤海區域因為沒有形成長三角和珠三角那樣的產業集群效應,專業市場相對不發達,也少有商會等組織支持,訂單壓力更加明顯。

  珠三角和長三角的訂單狀況略好。申銀萬國近期在對珠三角地區調研後,稱當地電子、家電和玩具類企業訂單並未明顯惡化,較去年10月甚至有所上升,不過訂單開始出現變短、變小、變急的趨勢。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長三角地區。財新記者在溫州調研發現,很多企業訂單量仍然充沛。一些生產生活必需品的低端製造業訂單量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不過,由於受到匯率波動、資金周轉瓶頸等因素影響,企業為迴避風險,正在減少或者乾脆拒絕接受長期訂單。

  「去年上半年生產一個打火機是五美元,簽單時一美元兌人民幣六塊六,但三個月後人民幣升到六塊五。本來就是薄利,這樣的升值我們承受不起。」溫 州東方輕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中堅告訴財新記者,簽單時很難將匯率變動風險囊括在合同中,所以企業對於接受長期訂單非常謹慎。

  發達經濟體的復甦遙遙無期,歐債危機隨時可能引發更大風險。這個寒冬對於那些依賴出口的加工企業來說格外漫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面對諸多的不確定形勢,小企業將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作為首要的應對措施。其次則是開發新產品和轉向內銷。在接受調查的小型出口企業中,考慮三種應對之策的比例分別為53.9%、42.1%和34.2%。

  天津坤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軍告訴財新記者,歐債危機對企業訂單的影響十分明顯。「儘管新客戶佔了訂單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主要還是依靠老客戶,但這塊下降明顯。只能通過B2B平台或者展會去尋找新客戶,但競爭壓力很大,效果也十分有限。」

  大連一家服裝企業老總對財新記者表示,去年的經營壓力明顯增加。該企業以高檔西裝出口日韓為主,部分訂單可以以人民幣結算,因此匯率風險相對較小。

  「不過,確實能感受到冬天來了。在談判過程中,底氣也不是很足。」他年內打算將業務向國內轉移,但感覺壓力頗大。「國內競爭更殘酷,且擴張成本過高,不管是房租、人工、稅負,要做出這個決定並不容易。」

  「畢竟,外貿政策或者交易流程都相對規範,一旦改做內貿,你就要考慮很多其他的方面。很難說你的投入能和產出能成正比。」在他看來,稅收因素也 是企業不願意改做內貿的重要原因。「做出口畢竟還是有退稅的,可一旦改作內貿,稅率可能會更高,而且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也會比較多。」

融資死結

  民營企業信貸難,在小微企業身上更為明顯。小微企業貸款量相對較小,但由於它們多存在輕資產、資信評級不足等先天障礙,貸款能力要遠遠弱於大中型企業。

  不少小微企業主在接受調查時均反映銀行貸款難度大,即使最終成功貸款,由於手續過於繁瑣且申請週期長,也會影響企業資金周轉。缺乏足夠擔保和抵 押而導致貸款失敗的案例十分普遍。多數存在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只能通過親友或者民間融資的方式獲取資金,這需要承受遠遠高於銀行的資金成本。

  部分受訪者表示可以通過個人信貸的方式獲得貸款,但這同樣需要抵押物,且貸款額度較小,很難解決企業經營的資金缺口。

  銀行對小微貸款缺乏興趣。雖然國家政策逐步向小微企業傾斜,但落實到操作環節,銀行仍存在諸多擔憂。這也可以從銀行處得到證實。一家位於東北的 城市商業銀行信貸員告訴財新記者,即使目前又到了沖貸款的時點,該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依然興趣不大。「沒有抵押,肯定是做不了貸款的」,該信貸員說。即便是 發展前景良好的高科技企業,由於其資產主要是無形資產,其信貸申請在初審階段就很難通過。

  「貸十個100萬和貸一個1000萬銀行收入一樣,可前者成本就高出太多了。」該信貸員稱,其部門人力有限,而很多小企業財務流程不規範,對其調研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並不願過多地接手小額信貸業務。

  「根本就不敢想從銀行貸款。廠房都是租的,哪裡去找抵押物啊?」北京聯志興誠冷氣設備有限公司經理王連智對記者表示,公司資金短缺時只能通過親友周轉,年利率甚至要達到25%。

  小微企業資金緊缺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其貨款拖欠狀態較為嚴重。北大和阿里巴巴的聯合調研結果顯示,認為2011年客戶拖欠貨款對企業經營影響 較大的企業數比例為30%,相比2010年上升6%,升幅僅次於員工工資上漲和國內外訂單減少兩個因素,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拖欠貨款的狀況在環渤海區域更明顯。由於當地很多小微企業主要為當地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配套生產,而大中型企業付款流程複雜、漫長,在經營形勢 較好的時期,小微企業尚能承受,在經濟不景氣時,大企業自身資金也受到衝擊,漫長的支付流程更會對下游小微企業形成巨大壓力。多數小微企業選擇拖欠自己的 上游企業進行緩解,使得壓力進一步傳導。

  對一些出口企業來說,出口退稅時間過長也會對企業流動資金產生壓力。「從申報到最終到賬得半年時間。就算你手續都全了,也總有理由拖著你。到最後,企業流動資金不夠,就只能慢點接訂單。」一家從事金屬原材料出口的企業負責人稱。

  「對於那些下游回款比較慢的中小企業來說,部分可以做應收賬款質押。如果下游是國企,相對風險小些,銀行還勉強可以做,但如果是私企,或者應收 賬款過度分散,銀行就不願意做了。」東北某城市商業銀行信貸員稱,部分中小企業雖屬優質,但風險評估過於複雜,因此信貸流程可能較長。「但很多企業流動資 金短缺是時點性的,這種狀況走銀行太慢了,銀行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去挨家公司做風險評估。」

  他認為,要使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興趣增加,財政就必須對中小企業給予足夠貼息,降低銀行風險。另外就是金融創新,開發出新的信貸產品。「對中小企業來說,放寬對抵押品和質押品的要求最為立竿見影。不過,銀行層面不太願意這樣做。」

  另一家面臨上市的城商行信貸員對記者表示,由於擔憂不良率上升影響上市,管理層對小微企業貸款並不積極。按照證監會日前公佈的信息,目前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待審企業中,共計有14家城商行、農商行排隊上市。諸多城商行處於上市敏感時期,對不良率的管控也更加嚴格。

  該信貸員對記者表示,儘管監管層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額增幅和增速均有量化指標,但很多銀行都是被動在做。「對銀行來說,風險和利潤永遠是最主要的。中小企業風險高,假如最後出了問題,不良率上來了,政府不會為我們買單。」

  此外,接受採訪的信貸員,很多都對近期擔保公司暴露出來的問題表現出擔憂,稱這可能會導致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進一步縮緊。去年,中擔投資信用擔 保有限公司深陷資金鏈困境的報導見諸報端,此後,部分銀行內部開始對融資性擔保機構,特別是民營擔保機構的風險重新審視。這種狀況不僅僅出現在面臨上市窗 口、風控要求更嚴格的城商行身上,很多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亦開始對此制定更嚴格的要求。

何以解困

  近幾年來,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對小微企業扶持的新政策層出不窮。特別是2011年,一系列財稅和金融支持政策接連出台,中央扶持小微企業的意圖異常明顯。但小微企業的實際感受卻並不明顯。

  很多企業主表示,國家扶持政策的獲得程序較為繁瑣,而且在具體操作環節很難真正落到實處。相比之下,小微企業更希望看到融資途徑的拓寬和稅負的減免。

  針對中小企業信貸難的問題,銀監會雖亦做出努力,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發行中小企業融資債券,並對銀行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給與量化要求,但實踐中極 難落實。由於缺乏高效全面的徵信系統,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或謹小慎微,不願貸款;或難有足夠的人力,實現中小企業信貸流程審查流水化作業。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認為,加強社會徵信體系的建立和改善銀行傳統信貸流程,設計出對中小企業更具針對性的信貸流程至關重要。「而且,這些 信息應該向更多機構開放,而不僅僅開放給正規的銀行金融機構,對於小型金融機構或者民間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應該開放。」

  他認為,只有對非銀行的信貸主體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才能與銀行形成互補,推動信貸技術創新,提升小企業信貸的服務能力和效率。「針對不同的小額貸款公司應給與不同的信貸評級,對那些做得比較好的,比如著力解決100萬以下貸款需求的,應該給與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看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必須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將此作為「傳動器」,通過引入競爭來提高服務效率,並降低融資成本。

  「如果這個事情沒有幾家做,那就貴上加貴,如果有很多人做,各想奇招就可以改善服務效率。」周其仁稱,針對小微企業的困境,財稅政策也必須發揮 更多作用。「各國多多少少對小微企業都會有一些政策優惠。當然這個優惠能不能用得好?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要普遍用,不能變成有關係才能拿到。」

  本刊記者邢昀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