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40_all.html
阿里巴巴從不缺驚世駭俗之舉。在以支付寶股權轉移撬動VIE、競購雅虎股權後,2月 21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向其B2B業務板塊——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01688.HK,下稱阿里巴巴B2B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約,回購價格恰與 2007年11月IPO招股價格一致:13.5港元/股。
這一價格較2月9日停牌前的最後6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格溢價60.4%,預計將耗資190億港元左右。
「比較三年來市場私有化交易的溢價水平,基本在25%至47%之間,由此看,集團此次提出的溢價水平很有吸引力。」阿里巴巴B2B公司CFO武衛在分析師會議中的這番解釋,顯示阿里集團對於私有化B2B公司志在必得。
對於B2B板塊下市的用意,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講得很直接:對於阿里巴巴而言,可免於承受擁有上市子公司所面臨的壓力;而對於股東,則提供一次具有吸引力的變現機會,從而「不必較長時間等待公司完成轉型」。
事實上,作為阿里系裡的「老大哥」,B2B板塊自2007年末完成IPO之後,與集團內淘寶、支付寶等「小兄妹」相比,無論從業務發展增速、公 司地位還是股價表現上,都顯得暗淡無光。此刻選擇下市,表明B2B的階段性使命從某種意義上已經完結,而其公眾公司的身份則已經成為未來阿里集團內部從股 東結構到業務架構等一系列整體變革的絆腳石。
B2B新任務
按內貿和外貿劃分,阿里巴巴B2B主要分為中國交易市場(1688.com)和國際交易市場(alibaba.com),以會員付費為主要盈利模式,其主打會員產品分別為「誠信通」和「金牌供應商(Gold Supplier)」。2007年這一業務板塊的上市,也是阿里巴巴集團創業數年後首次對外亮出其部分「家底」。
2007年11月6日的首個交易日,阿里B2B公司以每股30港元開盤,較發行價13.5港元上漲122%,最終報收於39.50港元/股,公 司市值躍升至令人咋舌的260億美元。一個月後,股價上摸至41.80港元的歷史最高點後便一跌不可收拾,並於2008年3月破發、10月進一步慘跌至每 股3.46港元的歷史最低點。
從那時至今,阿里的股價大多在破發線上下徘徊,鮮有回升至20港元之上的光景。截至公司為私有化交易所做的停牌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格9.25 港元/股,較之最高點五去其四。JP摩根的分析師在針對下市的研報中指出,長期低迷的股價會對公司在客戶商譽、以及員工士氣等方面受到負面影響,下市是消 除不利影響的舉措。
就當下盈利貢獻而言,B2B公司不容忽視。i美股分析師依據雅虎財報中披露的阿里巴巴集團營收情況,與B2B業務營收數據相比較,發現從 2008年至2010年,集團年收入從4.5億美元增至12.9億美元,而B2B公司的年收入則從4.1億美元增至7.7億美元,由此可見,過去數年間, 在淘寶、支付寶等子公司全力做大市場規模的同時,B2B公司仍是阿里巴巴集團盈利的主要貢獻者。
不過,B2B公司在港交所發佈201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總計擁有9.9萬名中國金牌供應商會員,會員總數較2010年銳減18%;擁有中國誠信通會員65.88萬名,同比、環比皆有下降。
公司解釋稱,會員數下降「符合預期」——首先是因為公司策略上的轉變,由單純追求客戶數的增長轉向提升服務效果;其次則因自2011年第四季度 起,續簽會員費已調高至人民幣2.98萬元,該價格標準實施用於全體會員,此外從二季度起,公司停止了新簽誠信通個人版的會員,同時為整理用戶資料庫,阿 里巴巴還要求所有中國交易市場上的用戶自2011年9月起必須用實名註冊。
而在2月21日的分析師會議上,武衛對於支撐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會員數的增長前景表態謹慎,稱「未來仍將面臨挑戰」。她甚至提示說,2012年會員數可能出現負增長。
實際上,早在2011年2月,B2B公司就以清理內外勾結、協助騙子公司規避認證措施進入阿里巴巴B2B平台的行為和責任人為契機,開始對業務 模式進行升級。2011年全年財報可以看到,針對用戶市場推廣而推出的增值服務產品的收入在中國金牌供應商和誠信通業務總收入中的佔比已達到30%和 25%。
阿里巴巴在2011年第一季度也推出按效果付費的網銷寶服務。一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公司希望用「按效果付費」逐步取代過去那種靠迅速增加付費會員數來支撐的收入模式。阿里巴巴方面預計,這一嘗試將會令付費會員數的增長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緩。
此外,面向全球市場的在線批發交易平台——速賣通(aliexpress.com)曾是阿里巴巴B2B過去幾年最重要的業務創新。但是該平台在過去一兩年受到物流、在線支付等問題的制約,其交易模式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未來也將成為阿里巴巴B2B投資的重點。
上述變化,與阿里巴巴集團2009年9月提出的將「大淘寶」戰略升級為「大阿里」戰略相呼應。新的戰略要求阿里巴巴用十年時間建設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培育開放、協同的電子商務生態圈系統。
2011年,阿里巴巴集團內一系列業務架構的梳理均圍繞於此——龐大的淘寶被拆分為一淘、淘寶網和淘寶商城三個並行於集團之下的獨立子公司,至年末,團購產品聚划算從淘寶「單飛」,令「大阿里」戰略中所描繪的「內部邊界越來越模糊」的集團架構日漸清晰。
按馬云的設計,由整個大淘寶往「大阿里」平台延伸的過程中,下一步要「順其自然地把B2B也接進來」,最終將依靠「消費者——零售商——生產商——零配件、原料供應商」這一產業鏈驅動邏輯,打通整個電子商務,從而實現企業運營效率的最大化。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的消息人士本週向財新記者透露,B2B板塊在2012年年內極有可能重複淘寶在去年剛剛上演的「拆分」大戲。
易觀國際分析師齊劍哲認為,私有化B2B業務只是推進「大阿里戰略」的一步,退市將使其戰略調整上更加主動、靈活。若阿里巴巴集團今後整體上市,憑藉阿里巴巴平台在整個電子商務產業鏈上的地位,將使其獲得理想的估值。此時,下市之舉也就並不突兀。
「關門打虎」
在宣佈私有化B2B公司後,馬云向員工發出公開信,其間提及:「上市時只融了17億美元,但私有化要花出20多億美元,有人建議我們用低一點的價格把股票買回來,但這不是阿里巴巴的風格。」但市場另有解讀。
「發行價完成B2B私有化,相當於五年使用十幾億美元無息貸款。」 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在其微博上寫道:「隨後解決雅虎問題再也不需發佈公告,可以關起門來從容打『虎』。」 一句「關門打虎」,點出了私有化B2B的另一重價值。
除了戰略上對B2B進行升級的長期操作外,阿里巴巴最迫切的任務莫過於解決與其大股東雅虎之間的股權糾葛。雅虎與阿里巴巴就股權回購交易正在談判,B2B若為上市公司,就有義務披露大股東股權變動的每一項交易進展。
此前,有雅虎投資人對外分析指出,雅虎可能考慮通過「現金充裕剝離」(cash-rich split-off)的方式來完成對日本雅虎和阿里巴巴的股權回購交易。
所謂「現金充裕剝離」,是指有第三方機構(在雅虎的案例中則指阿里巴巴或者私募機構)設立一個新公司,該公司66%的資產需是現金,33%的資 產應為運營資產,然後用該公司來置換雅虎的亞洲資產,然後阿里巴巴將從雅虎拿回大部分股份,而雅虎將拿到大量現金和資產。按照美國稅法,此類交易不被視為 資產出售交易,因此不會被徵稅。
2月9日,B2B公司宣佈停牌後,外界多判斷此舉必為與雅虎股權回購「進入操作期」密切相關。有媒體猜測,B2B公司下市後,將會在與雅虎交易 中充當運營資產置換的角色。亦有觀察人士分析指出,縱然來自投資人的巨大壓力令雅虎出售亞洲資產「箭在弦上」,也不至於忍氣吞聲地接收B2B——這一目前 在阿里巴巴旗下業績前景最為暗淡的一塊業務。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
「這件事(指股權回購)歸根到底就是看馬云的融資手段——是什麼價格,另外就是錢從哪裡來。」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總經理季衛東對財新記者分析說,眼下這場異常複雜的交易,或許最終還是會遵循「囚徒困境」的原則,達至雙方利益平衡點。
「錢從哪來」被市場普遍認為是馬云要面對的主要難題。就在阿里巴巴下市之前,公司透露將從澳盛銀行、瑞士信貸、匯豐等貸款30億美元,這與此次 回購所需資金大致相當。以阿里巴巴的現金流情況看,內部可供回購的現金有限,可資選擇的路徑包括依靠吸納多家PE投資分散股權。也有市場分析預測阿里巴巴 會回歸A股上市融資。而前述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至少截至目前,公司內部從未有過任何關於打算回歸A股的跡象」。
相比在公眾公司的框架內應對難題,關起門來談判、變革,對馬云而言更為舒心。與2007年將B2B業務上市而奠定阿里巴巴市場地位類似,時下的馬云只是需要動用下市這一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