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行引導貸款至實體經濟
1 :
GS(14)@2016-10-19 06:06:55【明報專訊】9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72萬億,僅次於1月和6月數據,為年內第三高。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按年回落0.2%至96.9%,有分析指,政府正努力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所謂實體經濟是扣除借給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
中央有「貸款投向跟蹤」意圖
人民銀行公布,2016年前三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4.2%,按年跌0.7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佔比-3.4%,按年跌1.2個百分點;委托貸款佔比11.2%,按年增長2.8個百分點;信托貸款佔比3.6%,按年增3.1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佔比-15.2%,按年跌10.3個百分點;企業債券佔比19.4%,按年高3.5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佔比7.1%,按年高2.6個百分點。將以上數據相加,流向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按年回落0.2個百分點至96.9%。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央行之所以提供詳細的資金投向主要體現了「貸款投向跟蹤」的意圖,但由於金融市場的波動很大,因而投向分項佔比的變化十分正常,而政府正努力將資金引入實體經濟。
企業未受惠寬鬆政策 料收緊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認為,政策的寬鬆並沒有讓企業受益,因而,政策的收緊是必然的,房地產出了調控政策後,年內應該也是最後一次看到信貸和社融這麼高的增量,政策繼續放鬆只是有利於房地產,今年降準降息的難度都變大,政策轉向風險控制為主。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952&issue=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