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03/100353216_all.html
一個月前,三一重工(600031.SH)總裁向文波與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董事長卡爾·施萊西特還在爭奪一家印度客戶,如今兩人成了「一家人」。
三一重工2012年1月31日發佈公告稱,旗下子公司三一德國有限公司(下稱三一德國)將聯合中信產業投資基金(香港)顧問有限公司 (下稱中信基金),共計出資3.6億歐元收購德國工程機械製造巨頭普茨邁斯特公司100%股權,其中三一德國收購90%,中信基金收購10%。三一德國的出資額為3.24億歐元(折合人民幣26.54億元)。
「從今往後就是一家人了,誰能中標都一樣,是真正的龍象共舞。」向文波在發佈會上如是說。
有著「大象」之稱的老牌跨國公司普茨邁斯特,由德國人施萊西特在1958年創建,1963年改名為普茨邁斯特——意為「灰漿專家」,始終專注於 製造灰漿、混凝土機械,是這一領域的世界第一品牌。可是,這個輝煌的家族企業後繼乏人,掌舵人施萊西特年過八旬,不僅要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者,還要應付金 融危機的巨大壓力,這一切讓施萊西特感到力不從心,「大象」已經開始虧損。此時,接過三一重工拋來的救命繩索至少可以讓「大象」避免越陷越深。
這起收購容易令人憶起中聯重科(000157.SZ)2008年聯合私募股權基金收購意大利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的交易。2008年9月,中聯重科聯合弘毅投資、高盛和曼達林三傢俬募基金,以2.71億歐元收購CIFA100%的股權。
這是否預示著未來中國製造企業海外收購的一種潮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金星認為,機械企業與金融資本聯合跨國收購,是看好機械行業 發展。「工程機械回報率是比較高的。從增長來看,「十一五」期間,工程機械銷售收入翻兩番。在未來20年左右,工程機械的市場前景也非常大。」
「與金融資本合作,他們有經驗可以讓收購價格更加合理。」一位機械行業分析師向財新《新世紀》表示,之前三一重工也對CIFA估值過,比中聯重科估值還高。「當時沒有金融資本參與,這次價格比較合理。」
「閃電」交易
這是一樁快如閃電的跨國交易,從提議到決定雙方前後僅僅用了不到三個星期。
2011年聖誕節後,施萊西特收到了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的一封信。信中,梁穩根表達了三一重工與普茨邁斯特合作的意願。「後來見面,也是我和 施萊西特的第一次見面,相談甚歡,一見如故,數小時就敲定了合作意向。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了談判。」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在發佈會上表示。
為何選擇三一重工?施萊西特表示,三一重工和普茨邁斯特都是創業型企業,雙方都有很好的技術水平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而這背後,「正是因為兩位企業領導者有著相同的認識,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達成親密共識」。
「施萊西特已經80歲了,現在注意力轉向慈善和道德研究,他們是家族企業,其子女都有其他事業,賣掉普茨邁斯特是他最好的選擇。」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表示,他們和三一重工見面後,就把三一重工當作唯一的合作夥伴了。
在王金星看來,普茨邁斯特經營狀況不佳是其出售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很早就聽說普茨邁斯特想出售的信息,主要是金融危機後,市場萎縮,公司經營狀況下滑。」王金星說。
普茨邁斯特經營業績最好的是2007年。當時公司灰漿機營業額1.8億美元,混凝土泵是12億美元,總營業額15億美元。銷售覆蓋全球154個國家。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普茨邁斯特銷售和盈利下滑,收入僅為4.5 億歐元,出現50 年來第一次虧損。金融危機後,公司業績回升緩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普茨邁斯特淨資產1.77億歐元,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5.5億歐元,淨利潤150萬歐元;預計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5.6億歐元,淨利潤600萬歐元。
「普茨邁斯特一直想進入中國市場,但一直不太理想。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到5%。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屬於高質量高價格,而中國客戶更喜歡物美價廉的產品。」王金星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
普茨邁斯特早在上世紀70年代通過香港代理進入中國市場。上世紀90年代相當長時間裡,普茨邁斯特和另一個德國品牌施維英的進口產品掌握了中國 混凝土機械市場的絕對話語權。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中國混凝土機械企業的發展,普茨邁斯特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
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後,三一重工開始放眼海外市場。由於品牌、渠道、專利壁壘等因素,三一重工海外銷售市場主要集中於印度、巴西、俄羅斯及中 東、北非、東南亞等新興地區,在工程機械傳統成熟市場歐洲、美國進展相對偏慢。2009年,三一重工斥資1億歐元在德國西部北威州建立了一家生產建築設備 的工廠,以及一個研發中心和一個培訓基地,成為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最大的生產製造型項目。(參見本刊2011年第39期「中國製造去德國混血」)
「歐洲市場份額佔到全球份額的四分之一,要想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司,或者全球領先的公司,必須佔領歐洲這個市場。」三一德國總經理賀東東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
通過收購普茨邁斯特,三一重工將獲得普茨邁斯特52年建立的全球分銷和售後服務渠道,令三一重工全球市場的佈局得到提升。「三一重工出口占銷售 不到5%,通過收購,我們擁有了海外市場。這個是戰略併購,是改變世界競爭格局的併購。」向文波說。與此同時,三一重工也獲得了普茨邁斯特的品牌和先進技 術。普茨邁斯特仍保持著兩項世界紀錄:1994 年垂直泵送高度532 米,以及1997 年2015 米水平泵送距離。
「普茨邁斯特技術強,不僅僅體現在泵送高度,而是其關鍵部件,比如液壓件、發動機等,以及其控制系統和智能化環節比國內企業要先進很多。」王金星稱,普茨邁斯特產品可靠性、使用成本、安全性、效率等多個方面在用戶口碑中仍排名第一。
借力PE
三一重工此次收購的資金來源,一直為外界關注。對此,向文波強調,「三一重工不缺資金,我們收購的資金全部是自有資金。」向文波表示,「我們負債率只有50%多,我們市值1000多億元,這次收購不到市值的5%。」
儘管如此,三一重工此次並未單獨行動,而是聯合中信基金共同收購,後者出資10%。國金證券分析師董亞光認為,聯手金融資本的好處是借用後者的經驗。「比如,整合後遇到的裁員問題,還有以後在歐洲遇到稅務問題等,金融資本都有豐富經驗。」
2008年中聯重科聯合弘毅投資等收購CIFA時,弘毅投資很大程度上承擔了財務顧問的角色,並促成了另外兩家金融機構的參與,幫助提升了中聯 重科的可信度。董亞光還表示,三一重工對普茨邁斯特的收購價格,低於目前A股市場工程機械公司相應的平均估值水平,「收購價格比較合適。」
這次收購也是三一重工海外市場策略從建廠轉向收購的重大轉變。向文波表示,之前沒想過普茨邁斯特會出售,這次併購是從戰略考慮,並不純粹為了增 加銷售。「即使掏200億元,也要拿下普茨邁斯特。」向文波稱,「200億不過是我們混凝土機械兩年的利潤,但能為國際化進程縮短5年-10年時間,而且 減少了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
要通過收購普茨邁斯特來實現縮短國際化進程的願景,三一重工需要解決如何管理好「大象」的挑戰。TCL集團七年前併購法國彩電巨頭湯姆遜、聯想 併購IBM的PC部門都是前車之鑑。三一重工和普茨邁斯特宣佈交易後,數百名普茨邁斯特工人1月31日在普茨邁斯特總部門前舉行了示威活動,抗議企業被收 購,預示著三一重工面臨不小挑戰。
為了穩定,三一重工表示,普茨邁斯特仍將獨立運作。普茨邁斯特總部斯圖加特將成為三一重工在中國以外的新全球總部,三一重工仍將專注於開拓國內 中低端市場,普茨邁斯特則繼續保持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三一重工還與普茨邁斯特管理層續約五年,並承諾不會解僱一個工人,在保留現有員工崗位的同時還將擴 大招聘,只是雙方會分工生產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三一重工計劃未來將「大象」的部分配套部件轉移到中國進行製造,以降低成本,從而提升其盈利能力,進而為雙方帶來好處。
對於留任原管理層五年、普茨邁斯特獨立運營的做法,商務部下屬研究機構的一位專家表示擔憂。「併購後企業的管理團隊不變,那麼收購來幹什麼?這 也不叫國際化。」這位專家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企業多少都是經營狀況出現問題的,原來管理層已經把這個企業經營差了,還繼續要 他們經營,肯定不行。」
可以料想,三一重工眼下只是剛剛套住「大象」,要想馴服並讓「大象」重新跑起來,得拿出新辦法。
財新《新世紀》記者曹海麗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