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果殼網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如何從泛社區到垂直交易場景?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2/148513.html

i黑馬訊:12月22日,果殼網正式對外宣布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本輪投資由教育科技企業好未來領投1500萬美元,果殼網原有股東IDG等跟投500萬美元,華興資本擔任此次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這也是好未來繼領投Minerva大學、投資奇跡曼特之後,對在線教育的進一步布局。
 

\對於成立於2010年、起步於科學媒體和社區的果殼來說,自2013年4月從果殼社區孵化出在線學習社區“MOOC學院”以來,一直在在線教育領域尋求更縱深的發展,創始人姬十三也表示,看重的是好未來在教育領域的多年積累。

據果殼官方數據顯示,果殼網目前每月有2500萬用戶在社區中閱讀、分享、社交互動,擁有近300萬註冊用戶。“MOOC學院”目前有註冊用戶80萬,其中70%來自果殼用戶的轉化。

從創辦NGO組織到泛科學社區再到垂直領域的發力,姬十三正在完成由一個理想主義者到商人的轉變。“理想主義並沒有磨滅,但更多的是一個附加的東西“,姬十三說,”它應該以團隊的利益為導向,個人理想被放在里面,但不要把它蓋過太多的東西。“

他顯然更明白自己更擅長什麽、也更應該做哪些事情了。

對於MOOC平臺來說,一般需要強大的教育資源及資源整合能力,相比國外的同類型平臺,果殼並沒有其深厚的背景和行業積累,所以在對接20個全球國際在線教育項目、並與全球最大的MOOC平臺Coursera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後,他們更多的選擇做擅長做的事情——做內容、做用戶UGC,打造“MOOC社區”,並憑借於此,構建自己的優勢。

從選擇做重要的事到做擅長的事兒,這或許更符合姬十三的轉變內因。覺得理科重要,即便“文章總被語文老師念”,還是選擇讀了理科;覺得科學重要,才選擇一路讀到博士,並想要做一個科學家;但在畢業後不想忍受科研“一眼望到頭的生活”,選擇成為一名專欄作家,並由此創辦了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在這過程中用產品思維撰寫科學專欄、聚集用戶成為內容提供者,打造社區和產品。

“今天我依然認為科學研究很重要,但我不會認為我要做重要的事情。”姬十三認為,重要的事情不一定是自己擅長的事情,也不應該取代公司利益,“我現在選擇旁觀別人做重要的事情,而自己去做擅長的事情。”
 

用產品思維處理寫作

就像複旦大學的著名民間校訓那樣,“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放在當時剛從複旦大學神經生物系博士的姬十三身上,再貼切不過。

帶著“成為一名科學家”的理想,一路攻讀到博士的姬十三在即將畢業的時候猶豫了:科研體系龐大到個人變的渺小,當時姬十三的研究方向為“人腦前額葉皮層第六層的錐體神經元在某些刺激情況下的放電模式”,如果不能成為非常頂級的科學家,他所做的就可能就是永遠在這個小方向里徘徊,“那樣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到頭”。

從研究生開始,姬十三就開始向媒體投稿,用輕松的文筆和好玩的故事將枯燥的科學知識寫出來,在圈子里小有名氣,因此,姬十三決定試試別的生活——成為一名專欄作家。

同樣是專欄作家,姬十三卻做了跟別人不一樣的事。當時是2004年,所有的科普寫作都是長文章,新聞系女朋友也不愛看。姬十三開始琢磨:應該把文章做成什麽樣,才能讓姑娘們看?在發現姑娘們都愛看專欄文章後,姬十三又想,對於當時基本為電影音樂的媒體專欄來說,科普文章寫成什麽樣才能變成專欄?

從產品的角度,姬十三開始嘗試把科學文章寫成800-1000字,用半年時間慢慢去調整文章的篇幅、結構和語言,使其放在音樂、電影專欄上不會顯得突兀,甚至包括文章放在雜誌、網站上會有哪些區別。正因為他站在媒體和用戶的需求上去寫文章,他的文章開始變成需求,他也因此認識很多媒體編輯。

對於許多科學寫作者來說,他們更多的只寫一種類型的文章,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寫作,和媒體交集比較少。兩方面人都比較熟悉的姬十三,開始把媒體和專業寫作者拉成一個群。人多了之後,大家逐漸變成一個群體,以姬十三為核心的科學松鼠會也隨之成立。

當時姬十三已經從上海來到了北京,並在一個外企找到了一份編輯的工作。工作之余,他把在媒體上發表過的作者文章放到網站上,因為人多,所以更新頻繁,很快就成為當時有影響力的科普群體。

姬十三也隨之辭職,並註冊公司,想要將松鼠會通過公益機構的運作模式來維持運轉,即找到基金會資助。但他很快發現,基金會評審並不認可科學松鼠會的“錦上添花”。他開始尋找新的模式。
 

創業早期的教訓

摯信資本這時找上門來。他們當時想投的是科學松鼠會,幾番糾結之下,為了不讓投資方被“千夫所指”,姬十三決定重新做一件事情,把商業和公益分開,並拿到了摯信資本的天使投資。2010年,果殼網上線。

和科學松鼠會的強烈媒體風格不同,果殼網分為十五個頻道,每個頻道有一個編輯負責處理,更多的帶有自己強烈的主編印記。因為內容的獨特性和專業性,果殼網影響力起勢很快。2011年日本地震時,憑借及時、角度新穎的文章,大量填補了互聯網這方面內容的空缺,作為一個品牌,果殼逐漸被更多的用戶所熟知。

果殼發展路徑,與早期的豆瓣相似。它們都是先分頻道做內容,依靠專業豐富的內容打造品牌、吸引用戶,進而做社區、小組等,甚至連名字都有相似之處——沒有那麽具象,很難去定義它的範圍和屬性,可以獲得彈性更大的延展。

讓現在的姬十三去回憶早期的創業經歷,他坦言,初期走了不少彎路。雖然他擅長做內容產品,但當時因為對互聯網產品當時並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在一開始就選擇招了十幾個編輯,進行專業培訓,讓每個人負責一個版塊。“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模式可能不對,如果當時選擇主打幾個品牌和欄目,就不需要那麽多人,壓力也會那麽大。”姬十三說,如果不是摯信資本馬上投資了 A輪,他們甚至可能撐不下去。

包括在人員單配和團隊管理上。姬十三當時不知道如何判斷產品經理和技術負責人, 大部分都是朋友介紹過來的,難免需要進行反複磨合和溝通。現在,姬十三自認“很難去承擔那麽重的管理”,選擇把大部分內部管理交給COO,自己專業於資本、戰略、品牌。

雖然“前兩年一直在教學費”,但也做對了一些地方。過去沒有人在互聯網上用產品模式做跟科學相關的媒體和社區,用戶對此有需求。他們踏在了正確的方向上。

在媒體的強烈品牌屬性下,果殼網陸續與多家企業達成了合作,通過媒體品牌幫助企業推廣自己的形象和品牌,今年這項收入達到2000萬。
 

從泛社區到垂直交易場景

對於一個泛社區來說,很難構建一個具象的場景,從而獲得交易。這是豆瓣、知乎所遇到的瓶頸,也是果殼在成立兩年後面臨的問題。

相比知乎、豆瓣相對大眾的屬性,果殼與之不同的是,它是一個帶有強烈氣質的網站,很難變為一個特別大眾的產品。擺在果殼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麽放棄長遠氣質,要麽放棄變為大眾產品。放棄大眾產品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大流量,無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議價更高的產品。

“我前兩年完全不想這件事情的,我又不懂。“果殼成立兩年後,姬十三開始感覺到了來自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上的瓶頸。果殼所輸出的強烈價值觀,反而變成了限制它發展的原因。

姬十三開始嘗試做離錢更近的事情。“移動互聯網出來之後,和PC時代很大的區別是市場越來越細分,過去在PC端一個用戶能賺幾毛線,現在可能一個用戶就能賺幾百甚至幾千塊錢,所以你需要做更重、更細分的事情。”

他們試過很多方向。當時有人覺得果殼可以做兒童科學輔導班,開過幾期後,發現這件事和公司團隊的能力相差太遠,是完全突通的一攤事,放棄了;也試過果殼學院,視圖打通哥哥學校之間的學科討論,最終也行不通。2013年1月,在拿到B輪融資後,姬十三得出了結論:得做有交易場景的事情,下沈到具體行業中去。

2013年夏天,果殼推出了MOOC學院。它起源於2012年果殼小組“MOOC自習室”,經過半年多的發展,逐漸成為全網最大的小組。看到它的旺盛需求後,姬十三決定推出一個產品迎合它的需求。

MOOC學院一開始和豆瓣圖書的模式很像:豆瓣鏈接卓越、當當、京東的圖書鏈接,用戶在豆瓣里寫點評,MOOC學院則是用戶在全球上課,在果殼寫點評、筆記,進行討論,幫助用戶做決策,同時延伸到學習資料獲取和翻譯社群建立等。姬十三對MOOC學院的定位是“學習資料的點評和獲取”。

在這兩年和越來越多的全球MOOC平臺取得合作後,姬十三想要打造MOOC學院為中文學生學習全球在線教育內容的最佳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一站式服務,未來可能會做到在線購買,用MOOC學院的證書和外企工作進行打通等,進一步凸顯它的價值。這個工作雖然目前只完成了一小步,但姬十三認為:“這個事情是能看得到的”。

移動端的MOOC學院也在進行中。移動端不只是PC端的遷移,而是會有更多方面的嘗試和創新。“在線教育整個還是一個探索中的大行業,大家都認可互聯網改變教育是遲早的事情,但這個浪潮什麽時候到來?你是浪潮還是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這個沒有人知道。但只能賭這個大方向,這個還是值得賭的。”姬十三說,他們未來還會嘗試更多的新玩法。

在果殼內部,有一個創新機制。除去不到一半做果殼網的人,另外三分之二在做和教育相關的事情,還有三分之一負責提想法、試項目,他們失敗過很多產品,但也因此發展出許多產品——MOOC學院、“知性”App、“小蛋”空氣凈化器等都因此而來。他們還在快速試錯,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6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