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矽谷是初創企業的天堂,中國是矽 谷初創企業的天堂。這句稍嫌拗口的描述點出一個小趨勢:矽谷初創企業家轉戰中國。 新模式:只有總部留矽谷 美國商業雜誌《快速企業》(Fast Company)報導,連續創業家強生(Jason Johnson)去年選擇與中國企業家合作在矽谷設立青枝(BlueSprig)總部,但除了一位執行長(強生本人)與一名業務專員留守,研發、營運與業 務單位全設在成都。 強生的做法和典型矽谷經驗背道而馳。以往外國初創企業想盡辦法在矽谷落腳,儘管在此地每聘一人可在老家聘三人,但咬緊牙關也要招兵買馬設個研發總部,好取 信可能掏錢的創投金主,技術商品化才有望。 不過強生感嘆:「在矽谷,要找到才華橫溢的人越來越難了。」他指的已不只是工程師、技術長(CTO),「試圖找到一個等著和你共同創業的人比較難,這樣的 人越來越少了。」 於是強生透過介紹與中國創業家結識,兩人技術互補、理念接近,共同創業。強生說,青枝可說是第一家採實驗做法的初創企業,但並不構成阻礙:半年內順利募集 一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億元)資金,而且第一批智慧型手機安全相關產品如期上市。 他預期,過去十年來,美國的外包政策讓科技公司習慣與外國團隊合作,初創企業只在矽谷設點,市場轉向海外不會只是個意外,未來連集資都會湧向中國。 綠能產業已實現強生的預測了。《富比世》 (Forbes)報導,越來越多潔淨能源企業將中國視為風險資本的來源,而不僅僅是市場。例如,美國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波士頓動力(Boston- Power),與太陽能電池製造商上澎(Sunpreme)最近都將在中國投資建廠,也分別從北京的創投企業拿到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五千萬美元融資。 波士頓動力創辦人蘭普‧翁娜魯德(Christina Lampe-Önnerud)說:「人(市場)在中國,錢(資金)也在中國,向東走是簡單的商業決策。」這句話點出了形勢比人 強的現況,如果越來越多初創企業順此邏輯向外走,有朝一日矽谷會不會成了「空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