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老奶奶的智慧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11
我有一個最經常引用到的人。她並不是什麼商業宗師、哲學家、名流或作家。她是我87歲的老母親。我的母親出生在蘇格蘭,一個充滿著凱爾特人世代相傳的智慧的地方。她擁有的淵博知識不遜於我所認識的任何人。雖然她在理解設計諮詢究竟做些什麼的時候有些費力,但是她給我的職業建議卻勝過所有人。因為我父親從軍的緣故,她跟隨他一起在世界各地遊歷。1951年,她在一個巴基斯坦的鄉村醫院裡,在幾乎沒有麻醉的情況下生下了我的姐姐。這些經歷當然足以讓她告訴我,我所經歷的困難並沒有我自己說的那麼嚴重,我應該停止抱怨。


  她說過的話裡我最喜歡的一句是關於身份的:我姐姐因為出生在巴基斯坦而在學校遭到嘲笑,雖然我們其實是英國人。但我媽媽卻說:「烤箱裡烤出的可並不都是餅乾。」


  我在IDEO工作的十年中最有興趣的話題之一是:如何運用設計實現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同時也從老年人身上得到啟發。我最為推崇的創新之一就是一個以老年智慧幫助下一代的項目,叫作「老奶奶云端教學」(The Granny Cloud)。在所有的文化中,老奶奶都是慈愛和鼓勵的代名詞。在這個項目中,這種慈愛得到了跨洲際的傳播—英國的老奶奶擁抱了千里之外印度的學齡孩子們。它的起源是米特拉教授,他以「鑿壁安裝」的方式在印度最貧困的地區放置了一些基礎型的電腦。米特拉把第一台電腦裝在德里辦公室的牆上,正對著一個貧民窟。然後他驚奇地發現這些孩子從最初的好奇很快變成了無師自通的電腦能手。短短幾天他們已經能夠瀏覽網站、移動文件、創建文件夾等等了。


  米特拉教授注意到,當有一個大人在一旁給予幫助和鼓勵時,這些孩子學得最快。於是他想到再沒有人比老奶奶們更善於鼓勵,「老奶奶云端教學」的點子就這樣產生了。這個社會創新項目的正式名稱叫SOLE(自我組織型學習環境),但大家還是通稱它為「老奶奶云端教學」。這些老奶奶的正式身份叫作「電子調解員」,她們並不是教師,她們給這些孩子朗讀故事,和他們談論自己身邊或英國發生的事情。她們鼓勵和表揚,成為這些孩子的「虛擬奶奶」。這個項目共有約300名老奶奶參與,而且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還有一個主題相同但形式完全不同的項目—阿聯酋的一個老少皆宜的三維動畫電視劇,叫作Freej。標題的意思是「快樂的老女孩」,由15個獨立的單集組成,每集15分鐘。它的製片人兼導演是哈里布。我幾年前在迪拜的TEDx論壇聽過他的演說,十分引人入勝。這個劇目的故事講述的是四個阿聯酋老婦人住在迪拜的現代化城區裡,四個主人公努力想在身邊不斷膨脹的城市裡過平靜的生活,但城市的繁榮每天都帶來新的社會問題,而她們必須用自己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和面對。


  哈里布最早開始這個構思是在美國東北大學學習期間。一個教授要求班上的學生從各自的文化裡創造一個超級英雄。哈里布選擇了過去幾代的阿聯酋貝都因女性,因為她們經歷了艱難的氣候和窮困的條件。哈里布的祖父輩以潛水採珠為生,而他們的妻子則負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這就是四個超級老奶奶的由來。


  我們的老一輩顯然有許多智慧可以傳承給後代,不過有些東西正在變化。不管是技術,還是年輕一代的視野,都在培養和扶植一種不同的知識傳播形態—少一些老生常談,多一點互聯網超級英雄。我很喜歡這種變化,因為我們不僅在傳輸智慧,而且也為老年人創造持續的使命感以及更深的代際聯繫。


  對我自己來說,我想探究設計在生命尊嚴和老齡化進程中的作用,如何挑戰常規的約束和角色,如何為老年人提供持續的使命感和意義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86

德國養老費高 「出口老奶奶」省錢

2013-11-04  TCW
 
 

 

德國社會一項新運動正隱隱成形:出口老奶奶(grandma export),源自許多無力負擔國內養老院高額收費的家庭,將父母移送國外定居。雖然主流媒體譴責兒女輩的決定,但事實上,二○%的德國人並不排除出國養老。

日前,《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報導,密斯庫琳(Sonja Miskulin)是這批移民先鋒之一,患有失智症的她遺忘了愛貓、乖孫,連跋涉九小時遷居波蘭都不記得了。不久前她與家人在新居慶祝九十四歲生日,以為自己就是住在百年城堡裡的公主。

她的女兒馮赫登婉(Ilona von Haldenwang)說,這已是最好選擇:以國內三分之一的價格,供應母親舒適的生活、實惠的護理與物理治療,即使得承受慕尼黑大報批評她的做法形同「出口垃圾」。

馮赫登婉的困境可說是中生代的縮影,十月初聯合國公布的《全球老年觀察指數》發出警語:全球人口老化速度遠超過各國領導人預期,許多政府無法為銀髮族提供足夠支持。

兩成德國人考慮出國養老

這份報告也評估老年人生活質量,德國在九十一個國家中排名第三,但為何身為福利國家先驅的德國人仍得「外送」父母出國?最主要是因為專業護理人才缺口超過三萬人,養老機構不得不以價制量。

以密斯庫琳這類護理需求度最高的患者為例,最高保險給付總額是每月一千五百五十歐元(約合新台幣六萬二千元),但德國養老院開出的月費平均高達三千二百五十歐元;而波蘭月費均價一千二百歐元,不僅保險給付綽綽有餘,德國政府還提供願意跨國養老的家庭七百歐元補貼金。

在內有推力、外有拉力的情況下,許多德國人也不認為養老非得要留在家裡。根據德國民意調查機構恩尼德幾個月前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二○%的德國人正在考慮,出國養老更划算。

像七十四歲的費姿(Ingrid Fetz)反覆算了四次才做出結論:如果選擇五十二歲女兒住家附近的養老院,沒多久就會吃完老本,等著被趕出門;但生長在德、波邊境的經驗讓她最終選定落腳波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