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497_all.html
即使是在方正集團內部,早年也曾懷疑重重:這些頭腦活絡、市場經驗豐富的外來者,會 不會藉著北大的名聲,撈一筆就跑? 「從2003年開始,我的任務就是重建產業,把資產做實。」方正集團CEO李友稱。 從2001年到2003年,李友在方正科技擔任副總裁時,總裁和財務總監均由方正「老人」擔任。但到2003年系列收購完成、李友出資參與改 制,內部爭議基本平息。 十年來,方正集團基本完成產業重構,虛實則外界評價不一。有人據方正集團目前還不夠強勁的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推斷,這可能是一個建立在沙灘上的王 國。有人據其借助併購和週期性機會帶來淨資產大幅增值的業績推斷,這是財富轉移而非財富創造的案例。 「辦企業、做生意,我歷來只看業績,看數字。方正從2003年至今的業績都保持了高速發展。」方正集團董事張旋龍說。他不再提及早年的懷疑。 「現在IT和醫藥兩大主業還在投入階段,盈利主要靠金融,但貢獻的是流動性損益;2年-3年內,地產能有幾百億元的收入、幾十億元的利潤;3年 -5年後,圍繞復合出版的IT主業發揮優勢;再熬兩三年,最賺錢的應該是醫療產業。」李友稱。 根據方正集團提供的數據,過去七八年間,方正向IT和醫藥兩大核心產業累計投資超過120億元。 在方正多年,李友總是被追問,什麼才是這家企業的靈魂。無論淨資產和盈利豐寡,多元化之路最終還是要回到核心產業,配得上王選當年創業的輝煌, 並在方正集團建立更加穩定的長效機制,才能算修成正果。這是個相當宏大的目標,還有多遠? 轉型 從2003年起放棄利潤日趨微薄的PC製造,向產業鏈上游轉型;數字出版業前景看好,但仍在投入期 2001年6月,李友加入方正的第一個職務是方正科技的總裁。當時方正科技PC製造業內第二,但他不看好。2010年8月,方正終將行業淨利潤 率已薄至不足2%的PC生產業務轉手宏碁。 初入方正科技,李友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渠道整合,責任落實到人,壞賬終身追索。從在銀行間市場發佈的年報來看,方正集團目前幾百億元銷售收入 中,應收賬款在15%左右,九成以上的賬齡在一年之內。 第二件事,是在2003年7月完成了方正科技近6億元的配股,更正了其中約2.3億元募股資金投向,投向上游產業印刷電路板(下稱PCB)項 目。此後幾年,方正科技三次配股,共募集資金17億元,大部分投向了PCB。產品多用於3G通信產品,主要客戶包括華為、中興通訊等。據方正科技年 報,2010年方正集團的PCB銷售收入15.33億元,在中資PCB生產商中排名第一,在全球PCB生產商的排名第49位。今年7月,方正珠海PCB擴 產追加投資約16億元。 據方正科技年報,PCB近兩年毛利潤率在20%左右。「今年上半年收入8.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但材料漲了2700萬元,人工漲了 3000萬元,吃掉不少利潤。」2011年8月中旬,方正科技副總裁、PCB事業部負責人胡金栓坦承當下壓力。 向上游轉型的第二類試驗是方正微電子,2007年投產兩條6英吋芯片生產線,投資近18億元,至今尚未打平。 負責原激光照排業務的方正電子作為「老方正」的世襲領地,改革進程一波三折。2004年,方正電子虧損,但方正電子當時的總裁年薪加績效拿到了 245萬元,這超過了當年集團董事會一半成員的年薪總和。 方正電子八年換了四任總裁,人選全部來自方正電子內部。從2005年始,方正電子的業務拓展為以中文文字處理系統和出版為核心,「希望向服務模 式轉型。」2010年接任總裁的楊斌表示。今年38歲的楊斌從北大計算機系畢業後,在方正電子技術部門工作多年。 2006年始,方正電子的營收狀況有所改善,收入達到3億元。2010年增至7億多元,2011年有望過10億元,利潤約4000萬元。利潤率 不高,是因方正電子每年打入了近3億元的期間費用,承擔了方正集團很大一部分的IT研發投入。 與王選的「748」工程一脈相承,復合數字出版是方正的新使命。唯一的兩項國家性標準均在方正,即數字版式和版權兩項技術標準(CEBX、 DRM),「十一五」期間國家為此撥付的科研經費累計在6億元,「十二五」期間還要繼續投資12億元。 方正信產集團董事長方中華將未來的方正比做「數字出版界的淘寶」,即方正將數字出版技術免費提供給內容製造商,內容共享,在海量數據庫基礎上衍 生出各種商業模式,提供包括以數字化檔案管理為代表的數據加工、中文內容運營、技術解決方案、移動閱讀管理平台、數碼印刷機及量身定製的按需服務、收益分 成。 「最有前景的是阿帕比。」談起方正未來的方向,方正集團董事、首席技術官、北大計算機所所長肖建國認為。方正阿帕比2002年從方正電子獨立出 來,承擔數據出版的市場開拓。「我們提出數字圖書館等概念,從出版社獲得分成。」方正阿帕比總裁郝思佳表示。 對這一商業模式的雛形,市場反應不一。 提供在線正版圖書有償下載的蕃薯網2009年成立,至今尚未盈利,方正初始投資2400萬元,持股60%。2011年8月,百度以2400萬美 元購入方正持有的40%的股份。 就出版渠道,不只一位出版界人士稱:「出版社不太積極。方正出售的電子書太便宜。」但郝思佳認為,低價策略是因現在還處於市場培育期。 整體看,方正IT業務眼下的盈利能力仍偏弱。2010年,IT部分的收入189億元,利潤僅4.5億元。 收購 參與國企改制、收集各種牌照和資源,方正向投資控股集團轉型,但直到2009年才正式提出這一目標 從2002年到2004年,方正做了四項重要收購:浙江證券、蘇鋼、西南合成、武漢正信。機會均貌不驚人,但這些國企內部龐雜的土地、金融牌照 和各種股權投資,為方正集團日後沙裡淘金儲備了持續的資源。 原本屬IT業的方正進入鋼鐵業,一直為業內不解。2003年5月,方正集團收購蘇鋼之時,正值鋼鐵行業的景氣低谷。同期,上海的民營企業復興集 團,要約收購了規模超過200萬噸南京鋼鐵集團。蘇鋼當時年產普鋼約百萬噸,是一個員工多達1.2萬人的老國企,每年需要財政補貼8000萬元。 「我們先出了5000萬元保證金,後又陸續出了4億元現金做職工改制。」蘇鋼董事長、方正集團副總裁馮七評表示,所幸的是,下半年鋼鐵業即迎來 報復性增長,蘇鋼當年即盈利。 2007年,方正砍掉了缺少競爭力的普鋼業務,重啟原已廢棄的特鋼生產線,目前收入在35億元左右,但2008年後受經濟週期影響,盈利困難; 亦在河南投資4億元建立廢鋼基地,向產業鏈上端延伸;投入5億元建設的蘇鋼廠區內的航運碼頭,即將完工。 「蘇鋼本身規模不大,主要是優鋼,屬於比較低端的特鋼。」一位鋼鐵業資深人士表示。 和蘇鋼類似,令方正花了幾年時間來分流冗員、重建產品體系、恢復造血能力的重組,是2003年入主的西南合成(000788.SZ),一家當時 還戴著ST帽子的醫藥類上市公司,方正持股47.16%。 西南合成早期的整合由方中華負責,2006年後,李友之幺弟李國軍任總經理。這是目前李友惟一同在方正工作的親屬。李國軍亦畢業於鄭 航,2002年在英國取得金融碩士學位,從銀河證券投行部加入方正集團。 原本瀕於破產的國有三線廠西南合成,通過增發收購了大新藥業、北醫醫藥等,確立了磺胺、洛伐他汀、VE三大原料藥品種,著手發展製劑產品,並借 力北大醫學部行新藥研發。目前銷售收入從2003年的3億元增至2010年的13億元,市值從當時的3億元漲至50億元。 「洛伐他汀和磺胺已經做到全球生產能力最大。」李國軍稱。10月,美國非處方藥產品與嬰兒配方奶粉商店品牌生產商和醫療保健品供應商百利高,與 西南合成達成合作協議。 2006年的西南合成尚有「妖股」之稱。現其十大流通股東中,可見華夏基金、人壽資產管理等機構投資者。 李國軍表示,2011年西南合成有望實現約20億元收入,利稅約3億元,六成的原料藥出口。與擬出手的蘇鋼不同,西南合成正逐漸和方正在醫藥醫 療業的佈局相結合。在位於北碚的水土新廠年底投產後,西南合成希望在3年-5年內將產能擴大到50億元以上。 2008年,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提名李國軍兼任集團的副總裁。 重估 事後證明,所有的收購中,增值最為可觀的還是金融和土地 2007年6月始,股市暴漲,方正從證券公司資產上大幅受益。 2001年,李友通過東方時代以2.295億元間接收購浙江證券,後更名為方正證券,並於2007年收購湖南泰陽證券。方正證券近三年對集團的 利潤貢獻超過60%,2008年超過80%。2011年8月10日,方正證券在上海證交所掛牌,淨資產超過150億元。 2003年10月,方正集團4億元收購武漢正信,獲信託牌照。今年9月,方正證券公告稱,以15億元參股盛京銀行,持股8.12%。再加上期 貨、直投和洽購中的壽險公司等,以方正證券為龍頭蒐集的各類金融牌照已趨於齊全。 在經歷了2003年曲線收購成都商業銀行終被逼退的挫折後,方正在金融機構運作上尤為謹慎。2002年,方正集團8億元入主成都商業銀行,持股 超過50%,後因與原管理層就歷史上的不良貸款嫌隙頓生,反遭管理層舉報違規從事票據業務。2003年,方正退出該行。 「方正證券是業內第一家完成保證金第三方存管的證券公司。即使是最難的時候,這一紅線我也不會邁。」李友稱。方正以後在金融上多選擇與外資合 作,管理權外包。方正證券專注經紀業務,投行與瑞信合資,信託與東亞銀行合資,基金與台灣富邦合資等。 「未來2年-3年,房地產是方正最大的現金貢獻者。」北大資源的董事長、方正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財務官余麗說,「目前方正有53平方公里的土 地開發權,其中27000畝有土地所有權,多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等核心區域。」 「我曾經考慮過給北大資源更名。」余麗說,「我一直在想,我們憑什麼和萬科、萬達等競爭?」 北大資源的戰略最終設定為「資源整合型的城市運營商」,開發地產的同時,提供北大品牌的教育、醫療、IT、金融等綜合性服務,亦可許諾地方政府 在當地投入產業資源,帶來就業和稅收。這個模式整合了方正的所有資源,又因「北大」二字加分,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歡迎。余麗稱,「北大資源的名字恰如其分, 決定不改了。」 在目前嚴格的宏觀調控下,房地產業的增長性已受質疑,但方正認為他們的模式幾乎零風險。余麗稱,北大資源與地方政府合作,採取的是成立合資公司 一二級聯動模式,土地成本很低。 新版圖 「醫院和醫藥將在5年-8年後,成為方正創造收入和利潤的核心產業」 2012年底,北清路的生命科技園區內,北大國際醫院將正式開業(參見本刊2011年第29期「北大國際醫院出世」)。北大醫學部旗下已有六家 三甲醫院,包括北醫三院、人民醫院等。但北大國際醫院希望成為北京最大和最現代化的三甲醫院,實行全新機制。 2004年底,受北大要求,方正集團全面接手北大國際醫院的籌建,方正集團控股70%,北京大學控股30%。 投資巨大的非營利醫院,收益無法分紅,對於任何追求股東回報的正常公司而言,都絕非理性選擇。李友和人民醫院院長兼任北大國際醫院的董事長王杉 經過數月的海外考察後,醫院集團打包營利模式,被確定為未來方正集團醫療板塊發展的基本方向。 「北大國際醫院不營利,國際醫院集團可以營利。」李友這樣簡要描述。具體而言,國際醫院集團旗下包括醫藥製造、醫療物流、醫療IT服務、醫療清 潔服務、健康體檢、醫療保險等相關產業,向醫院提供有償的專業服務。未來這一模式還可推向其他三甲醫院。 目前,北大國際醫院已封頂。項目總投資將超過40億元。「自有資金要支出10多億元。」2006年開始接管北大國際醫院項目建設的馮七評表示, 前期2億多現金用於拿地,是最硬性的支出。 「兩三億元資金可撬動總投資32億元的項目。工程方可押款,超過10億元的設備可採用融資租賃,利率2%-3%左右,而且免稅。」李友認為。 「這家醫院還在巨額投資期內,對現金流如何管理,將是不小挑戰。」一位擬投標該醫院的國際機構投資者說。 外界更關心的,還是未來這一非營利性醫院的新模式能否可持續。 籌備中的北大國際醫院,將採用有別於傳統醫院的治理結構。由股東組成的理事會將制定醫院的一系列章程和規範,11個席位中,方正佔4席,北大資 產經營公司2席,北大醫學部5席。北大國際醫院的事業編制預計為300名,以吸引醫生資源。「醫改別無他途。」李友認為。 「未來北大國際醫院將以品牌優勢和管理模式,併購幾十家地方二甲醫院。當併購的醫院床位超過2萬張時,現金流規模將十分可觀。未來這是中國最有 價值的投資。」李友描繪前景。馮七評稱,方正在云南、成都、北京、河南等地正洽談醫院的收購。目前,三甲的首鋼醫院已成為北大的教學醫院,未來將整合到北 大國際醫院裡。 「很多基金經理就是看中了西南合成未來裝入北大國際醫院的概念。」一位基金醫藥行業分析師說。 在醫改理順機制後,醫療被認為是中國逐漸走向老齡化社會後的黃金產業。但大型醫院的投資回報期至少需要5年-8年,且耗資巨大。這對並無醫院投 資管理經驗的方正而言,雖然有北大醫學部可背靠,仍是全新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