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北極圈尋礦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8/100329053.html

  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格陵蘭島代表著冰天雪地、因紐特人和北極熊。但在一些礦業冒險者眼裡,這塊遙遠的冰原大陸是他們下一個探險之地。

 

  處於獨立進程之中、迫切需要發展島內經濟的格陵蘭政府,十分渴望中國資本的到來。在剛剛於天津結束的2011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格陵蘭工業與礦業資源部舉行專場推介會,吸引中國投資者到島上投資。

 

  「我們的目標是把格陵蘭變成一個礦業資源地,這要花上很長時間。我們希望因此能使經濟有所增長。」格陵蘭工業與礦業資源部部長歐弗·卡爾·博瑟森(Ove Karl Berthelsen)在天津接受財新《新世紀》專訪時表示。

  豐富的鐵、鉛鋅和稀土資源,是格陵蘭島主要的吸引力。不過,落後的基礎設施、相互缺乏瞭解的現實,是中國企業投資格陵蘭島的巨大挑戰。

  向北,必須謹慎。

推遲的簽約

  11月6日-8日,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天津舉行。這也是博瑟森第一次到中國。按照原計劃,他將在這次會上收穫一項巨大的引資成果。

  會前,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下屬子公司——四川省鑫冶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四川鑫冶)董事長劉榮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他們對格陵蘭的前期勘查項目感興趣,而且有可能參與格陵蘭島最大的礦山項目。

  這個「最大的礦山項目」指的是位於格陵蘭島西南部的伊蘇華鐵礦(ISUA)。根據國土資源部網站的消息,「(四川鑫冶)經與倫敦礦業(London Mining Plc.)初步協商,擬於近期就其持有100%權益的格陵蘭ISUA鐵礦項目合作框架協議重點條款進一步商談,雙方同意在近期簽訂ISUA鐵礦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ISUA鐵礦於1965年由丹麥人發現,曾先後為馬科納公司(Macona)和力拓所擁有。2005年,倫敦礦業取得了ISUA項目的探礦權, 目前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計劃明年9月施工,2015年開始生產,設計年產量為1500萬噸。按照倫敦礦業的測算,項目建設成本為22億美元,淨現值為 24億美元(按8%貼現率計算),內部收益率為23.4%。

  可是,這項涉及金額可能高達十多億美元的合作,實際進展已經慢於倫敦礦業原來的打算——在此次天津召開的礦業大會上約定的簽約計劃並未實現。

  接近倫敦礦業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方認為接觸時間太短,有很多問題要考慮,因此無法配合礦業大會的時點簽約。四川鑫冶的監事會主席譚其中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目前對ISUA項目「還在初步接觸階段,具體情況不好說」。

  中鋼設備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參與了ISUA項目預可研和銀行可行性研究的預算報價。此次倫敦礦業在天津的推介活動,亦由這兩家企業協助舉辦。

  四川鑫冶並不是第一家去格陵蘭島「吃螃蟹」的中國企業。早在2009年,江西中潤礦業有限公司就和英國北歐礦業公司(Nordic Mining)在格陵蘭島南部投資了銅、金礦勘探項目。江西聯合礦業有限公司則在詹姆斯盆地(James Land)進行銅多金屬礦的勘探,這也是中國企業首個在北極圈以內的項目。

  有多少中國企業在格陵蘭島登陸?「很少,不超過五家,全都是前期項目。」丹麥柏榮(Bech-Bruun)律師事務所律師蘇晶晶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作為惟一一位在丹麥執業的中國籍律師,他直接或間接接觸了幾乎所有中國在格陵蘭的礦業投資項目。

  中國企業進入格陵蘭資源領域,都是通過其他礦業公司已有項目的轉讓,而非直接申請探礦權。據蘇晶晶介紹,格陵蘭島的探礦許可證大約每個10萬美 元,每年只要投入一定資金就可以保留礦產證,但對探礦進度會有一些要求。一些初級礦業公司獲得許可證後因為缺乏資金,便希望尋找合作者,或將項目轉讓出 去。

  「賣主以英國和加拿大的初級礦業公司為主,他們沒錢,也不是很專業,和中國企業談判有些也是利用中國企業不懂相關規則。」一位參與過項目轉讓的 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一個賣家騙中國企業,說股份已經轉讓了,但實際上根本沒在本國工商部門去註冊這個轉讓,中國企業不知道當地是怎麼約定的, 也許合同本身就比較模糊,更像一個意向書。」

  蘇晶晶說,他接觸的幾個案子,「或多或少都有些波折」。

買下格陵蘭島?

  「你見過北極熊嗎?」在天津礦業大會期間,來自格陵蘭一家礦業勘察公司的尼克拉森(Niclassen)聽到財新《新世紀》記者這個問題,一面點頭,一面臉上浮現出「就知道你會問這個問題」的表情。

  除了北極熊、因紐特人、一望無際的冰原,中國人對格陵蘭島的確所知有限。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趙元藝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最 近他承接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國家研究項目,主要是對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地區的成礦特徵等進行研究。「這些地區鐵、銅等礦種儲量豐富,但中文資料還是空 白。」趙元藝說。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是世界第一大島,面積216.6萬平方公里,80%都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只有島的極北部和東西兩邊的狹長地帶地表暴 露在外。島上人口5.6萬,其中有88%的居民有因紐特人血統。也許因為天氣寒冷,很多格陵蘭人喜歡飲酒,釀酒業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工業之一。

  2009年6月《格陵蘭自治法案》生效前,格陵蘭曾是丹麥王國的海外屬地,現在內政獨立,但是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委託丹麥代管。

  丹麥統治時期,對格陵蘭島保持「重環境輕發展」的態度。上世紀80年代,曾有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公司想要發展格陵蘭島的礦業,被丹麥政府阻止。至今仍有觀點認為,丹麥當時的政策阻礙了格陵蘭的發展。

  目前,格陵蘭的國民經濟主要依賴丹麥每年約34億丹麥克朗(約合6.2億美元)的撥款,以及漁業和狩獵業收入。由於丹麥的撥款最終會減為零,格陵蘭島急欲通過礦業開發,擺脫對丹麥的經濟依賴。

  從2002年開始,格陵蘭政府發放的勘探許可證數量增長了4倍,超過85個。截至2011年3月,共有36家境外的初級礦業公司在島上開展礦產勘查。

  格陵蘭海上油氣項目也吸引了大批國際石油公司。截至2011年9月,格陵蘭政府已給11家公司發出了17個開發西海岸地區的勘探許可證,其中包括許多大型國際石油公司,如殼牌、康菲、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挪威國家石油、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以及丹麥的馬士基石油等。

  格陵蘭島最南端在北緯59°,南部一些地區氣候較好,可以全年工作,北邊礦區每年能在表面工作的時間僅有三個月,最北端的一個礦業項目位於北緯83°附近。

  格陵蘭礦產石油局副局長尼爾森(Jorn Skov Nielson)表示,島內真正開始開採的項目可能將在未來幾個月出現,未來三至五年,他們希望看到五六個較為成熟的勘探項目,其中包括鐵礦、鋅礦和稀土礦。

  中國人出現後,蘇晶晶說,曾有格陵蘭政府的官員問他,「中國人會不會買下整個格陵蘭島?」他對格陵蘭政府官員的建議是,現在格陵蘭島還是加拿大的天下,多一個中國是多一個競爭者,對格陵蘭島也是一件好事。

  格陵蘭島與加拿大的北極島嶼隔海相望,加拿大在礦業方面的影響力來自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很多礦業項目初期投資來自加拿大,很多礦業技術人員接受 的也是加拿大的專業訓練。目前島上的境外工人和旅遊人士,也主要來自加拿大。甚至格陵蘭政府也認為,有很多地方要向加拿大學習。

中國企業不要急

  博瑟森此次來華,與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進行了雙邊會談,並與副總理李克強進行了禮節性會見。「希望能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在科技方面以及資源領域合作,但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因為中國政府和格陵蘭政府不是直接的外交關係。」博瑟森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專訪時說。

  博瑟森也清楚格陵蘭礦業資源開發面臨的挑戰,「首先是獲得投資以啟動項目開發,我們還需要大量外來的勞動力,還有基礎設施建設。」

  格陵蘭方面強調,項目開發應促進當地就業。不過,當地僱員主要有兩類:一是當地因紐特人,主要做獵人或船伕;而在加拿大、美國或者丹麥受過高等教育的當地居民,主要從事管理或是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工作,在島上招募普通工人難度較大。

  除了北極點,離格陵蘭島最近的國家是冰島。近期經濟十分不景氣的冰島對格陵蘭島的開發保持極大興趣。「為什麼格陵蘭不用冰島的工人?」冰島媒體正發出這樣的呼籲。

  據蘇晶晶介紹,根據歐盟協議,不能低於一定條件來僱用非歐盟勞工。格陵蘭島此前作為丹麥的一部分適用這一協議,而現在該島已不屬於歐盟。博瑟森表示,目前勞工問題對格陵蘭十分重要,政府將盡全力解決這一問題。尼爾森表示,將向國會申請國外勞工引進的新政策。

  不少參與格陵蘭島投資的中方人士,則對這一問題較為樂觀,不過,何時能夠正式落實尚未可知。尼克拉森對此很理解:「接下來會有一些新項目,需要幾千名強壯的施工工人,我們沒有這麼多人,所以他們要麼來自中國,要麼來自其他國家。」

  在引進勞工方面,美國鋁業可能將走在前面。早在2007 年,美國鋁業就宣佈將在格陵蘭島開發鋁冶煉項目,包括年產能為36萬噸的鋁廠及兩座水力發電廠,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

  在當地,美國鋁業計劃引入中國承包商進行項目建設,並將會有3000名工人上島的消息被廣泛討論。博瑟森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項目,我們為此感到興奮,會盡力使其成功。」

  「中國企業不要急,可以先讓美鋁衝在前面,如果它能談下來,肯定所有中國企業都能受益,如果這個時候中國企業也跳出來一起談,格陵蘭政府會覺得壓力很大。」蘇晶晶建議。

  交通是另一個現實問題。格陵蘭島的城鎮之間沒有任何公路連接,所有交通運輸任務都由飛機或輪船承擔。機場只能起停小型飛機,港口數目很少且沒有固定航線。這無疑將極大增加島上作業的成本。以ISUA項目為例,需要建設小型飛機跑道和150兆瓦的發電廠。

  博瑟森顯然期待中國公司能在基礎設施領域有所發揮。「根據目前礦業項目的協議,業主需要自己進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企業對格陵蘭的基礎設施建設感興趣。」他說。

  除了勞工和基礎設施難題,中國企業對格陵蘭仍十分缺乏瞭解。「這個地方太陌生了,沒有什麼中國企業成功的例子,甚至國際企業成功的例子也比較少,是完全新的領域。」蘇晶晶覺得這同時也是中國的一個機遇,只是對習慣了小圈子裡找項目的中國礦業投資者,有太多功課要做。

  北極圈環境十分敏感,因為格陵蘭政府對於環境保護的要求十分嚴苛。「打個比方,有個北極熊在睡覺,你要在它睡覺的地方作業,就得在不吵醒它的前 提下把它移到別的地方去。」蘇晶晶說。博瑟森在接受採訪時強調,這種要求是應該的,他們希望引進有資質的、能夠處理好與當地社區和環境關係的礦業開發商。

  「中國人很好,公司也很專業,不過文化差別非常大。」這是與中國企業接觸一年多以後尼克拉森的感慨。中國企業做事很多以結果為導向,佈置個任務,不管中間多少困難,也要完成,而北歐人做生意雖然很講信用,但遇到困難,他們會覺得只要盡力了就不是自己的責任。

  對於登陸格陵蘭島,中國企業沒準備好,格陵蘭也沒有。問起到天津的幾位格陵蘭島來客,關於中國知道些什麼?回答除了「中國人很熱情」「中國菜很好吃」,然後就沒有了。

  「現在中國都是民營企業在參與,他們比較有活力,國企在決策上時間還是比較長。如果民間資本可以和國家層面結合起來當然更好,不過這很難,謹慎一點慢慢做吧。」蘇晶晶抱有期待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