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eo.com.cn/2011/1120/216105.shtml
1月4日下午,許多中國百事(Pepsi)的員工都收到了一條短信,他們被要求返回各屬公司參加會議:其中國區主席孟可仕在上海召開的視頻會議。
在這個會議上,百事和康師傅(0322.HK)的聯盟計劃被宣佈。
根據協議,在新的聯盟下,康師傅將會和百事現有的灌瓶廠一起參與生產、銷售和分銷百事公司的碳酸飲料、佳得樂品牌飲料,百事仍將保留產品的市場及品 牌推廣。康師傅將會在百事授權下開拓純果樂的果汁飲品,康師傅和百事現有的瓶裝業務也將擁有單獨的權利分銷百事品牌在中國的飲料產品。百事在中國擁有24 家灌瓶公司及合資企業。
百事灌瓶廠的員工包括一些高管事後稱,他們當時對這一消息倍感意外。「2005年百事曾要收購康師傅,可眼下被收購的卻是我們。」百事的員工稱。
第二天,許多未能參加這一會議的員工不敢相信,紛紛回公司求證。確認這一消息後,有些人感到沮喪。
這一天開始,百事中國多位高層包機趕赴各大區解釋與康師傅的戰略聯盟。
百事中國公司給本報發來的回覆稱:「百事公司和康師傅的聯盟是一個共贏的戰略合作,對兩家公司、員工、百事灌瓶廠現在的中方合作夥伴、廣大消費者和上下游產業鏈發展都有好處。」
但百事一位大區總經理稱,前來宣講的百事中國高層眼中儘是公司的利益,嘴上充滿了對未來前景的預期。可唯獨對員工權益的保障沒有涉及。
百事成都的員工稱,最初員工對於併購的條款毫不知情,對於康百聯姻也未產生激烈的牴觸情緒。可當看到百事中國高層始終未能給出關於員工權益的說法時,他們覺得百事高層可能隱瞞事實,未就員工利益進行過認真考慮。
這些員工認為自己的未來權益並沒有保障(康師傅承諾兩年內百事團隊現有利益不變)。一位成都百事市場部員工對本報稱,得知此事他第一感覺就是,「全國24家灌瓶廠連同3萬多員工,一夜間被百事給處理掉了。百事通過這次交易甩掉了包袱,可員工卻成了犧牲品」。
在重慶百事工作的李毅(音)看來,能為全球財富五百強——百事公司工作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情,但他後來對這家全球五百強公司能夠支出的薪水有些不滿:李毅每月的薪水不到兩千,在物價持續上漲的當下,生活顯得艱難。
自從得知康師傅即將收購自己所在的灌瓶廠的消息後,李毅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出路。像李毅這樣的普通員工是百事員工的大多數。
不安
百事一位中層向本報提供了他們的薪水結構:普通員工的收入為1500~2000元/月;主任一級的薪水為3000~4000元/月;經理一級的薪水為6000~8000元/月;總監每月收入一般在一萬元以上;分公司的總經理每年薪水在30萬元之上。
由於薪水太低,一部分百事基層員工試圖借聯盟之機選擇離職,並要求企業買斷其工齡,獲得N+12或者2N+12的解職補償金。(N為其為百事公司服務的年度數)
不安情緒在員工中開始蔓延。
11月9日是百事全國各大區經理趕赴上海開會的日子。在這次會議上,大區經理紛紛把自己區域內員工的意見向中國區高管進行了轉述,而百事中國高層表示會考慮員工的意見。
百事在中國建有24個灌瓶廠和一個濃縮液廠。濃縮液廠曾多次提價,利潤豐厚,但下游灌瓶廠大多虧損。由此,百事中國從濃縮液廠利潤中酌情撥款支持灌瓶廠,約每箱2元左右。每個灌瓶廠平均的建設成本在2000萬美元左右。
一位百事灌瓶廠的高管稱,把交易放在11月4日,明年百事的年報上就會獲得一個漂亮的開局。賬面上只有濃縮液廠的利潤,而沒有灌瓶廠的虧損。
百事一大區經理稱,目前百事灌瓶廠的虧損,很大程度上緣於近年來百事在飲料市場策略搖擺和錯誤。
2008年,百事大中華區(飲料)總裁陸文凱從沙特赴中國上任,開始對百事的銷售系統實行一系列的改革。陸文凱認為,百事飲料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是因 為銷售人員少、銷售渠道線路少所致,於是開始斥資大幅度「加人、加線、加冰櫃」。2009年,百事新購的冰櫃,相當於過去三年的總和。與此同時,百事的銷 售大區由原來的東南西北四個增加了東北和中區,僅高管就擴編了百餘人,由此帶來每月的工資成本增加100多萬元。
但在銷售量短期無法提升的情況下,到了2010年,百事灌瓶廠的人均產出竟連業務員也養不活。為了降低成本,百事各大區又不得不「減人、砍線、賣冰櫃」,反覆折騰加重了灌瓶廠的虧損。
特殊績效獎金
11月10日,百事中國高層的口風突變。一位大區經理回憶道,百事中國高層與各大區經理產生了分歧,前者認為大區經理誇大了事態,並認為與員工所簽勞動合同的主體並沒有改變,仍然是各地百事分公司,只不過公司的股東發生了變更。
這次會議上,一位百事高層還舉例稱,百事公司的股票在股市上天天被買進賣出、變更股東,難道這也要對員工做出賠償嗎?
於是,這次大區經理會議,除了百事和康師傅的兩封高管親筆信,百事各大區經理並未能從上海帶回他們所盼望的成果。
11月11日,一位大區經理向其所屬的員工宣讀了兩份信。一封是百事大中華區主席孟可仕所寫的《與康師傅策略聯盟的進一步溝通》,另一封則是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的《致百事中國飲料公司的一封信》。
孟可仕在信中說:「我知道大家都覺得我們在員工大會上側重點是公司和商業方面的考慮……我知道大家也擔心聯盟獲批後康師傅可能把兩個系統進行合併重 組,並會導致百事精神的丟失。百事和康師傅都承諾至少在兩年內會保證兩個系統的獨立運營。……我們理解到在聯盟信息公佈之後,對大家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和影 響。因而,在此,我特別授權給所有MUs(瓶裝廠)和Cluster(大區)員工一個月的特殊績效獎金以鼓勵大家順利完成CNY(中國春節)。」
魏應州則在信中承諾:「我們承諾維持兩個團隊獨立運作,同等重視兩個團隊力量,相互尊重彼此的企業文化……我們承諾未來兩年繼續倚重現有百事的團隊,維持現有的百事體制和待遇不變。」
「當看到孟可仕的信時,百事員工都理解為,這證實了併購沒有員工保障的計劃和預算。」這位大區經理稱,截止到2011年10月,百事中國區業務收入 和利潤已大大超出了計劃目標,此前孟可仕就在內部會議上提出要多發一個月的特殊績效獎金,許多員工也都知道此事。百事中國高管只是將先前許諾的獎勵挪來應 急。
對於康師傅方面的表態,一位在百事中國工作近10年的老員工稱,百事與康師傅本來是競爭對手,對其企業文化有所瞭解。百事來自美國,康師傅是有著日 資背景的台灣企業,兩個企業的文化相差較大,但業務卻基本相同。許多員工在百事工作了十多年,對於百事以及美資企業文化有著很高的認同感、歸屬感。他最為 擔心的是,在更換新東家後接受不了康師傅的日資企業工作環境和管理方式,而不得不自己選擇離開。
仍在進行的談判
對於此次併購,許多員工均向本報表示,他們感到百事與康師傅的合作模式漠視了員工的利益,違背了百事所倡導的價值觀。一直以來,百事公司倡導「開誠布公」、「恪守誠信」、「尊重他人」、「共同進步」的企業文化。
一位百事中國老員工稱,許多員工對於百事以及企業文化有了很高的認同感、歸屬感。經逢此變,百事中國公司將流失大量的員工和高層。
百事公司方面對本報回覆稱:「百事最關心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的就是員工的工作保障問題。……百事是一家負責任的僱主。我們高度承諾保護員工的權益,尊重並鼓勵員工通過合法、合理、正當的途徑與公司交流和反映訴求。」
按照《公司法》的規定,除國有企業之外,外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的併購不是必須徵求員工的意見。《外商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中,沒有對被併購 境內公司的職工安置問題作出具體的規定,只是要求外國投資者在向審批機關報送的文件中,應同時報送被併購境內公司職工的安置計劃。
此時,百事中國的員工與其高層之間已經失去了互相的信任。11月14日,重慶、成都、南昌、福州等多家百事灌瓶廠員工開始抗議併購。
康師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目前本公司與百事的聯盟仍需政府批准。百事員工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應該給雙方更多一點的時間。在政府審批之前,任何 的變動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們也只能等待政府審批之後,按照我們當初約定的進一步規划來跟大家報告」。康師傅仍然認為併購百事的灌瓶廠是一個正確的方 向。
本報截稿之時,百事員工與公司高層的談判仍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