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用則廢:勤於思考可抵禦痴呆

1 : GS(14)@2013-07-09 01:29:36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307/0026895.shtml

一個非常奇怪但又千真萬確的事實是從屍檢來看,一些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病(Alzheimer)的人生前實際上並沒有表現出臨床症狀。一段時間以來,研究者們努力解釋這種現象:一個人腦中「黏性物質」的多少——累積並阻塞大腦細胞間通訊聯繫的斑塊和纏結——與認知功能的聯繫並不密切。事實上,大腦中有明顯斑塊的人群裡足足三分之一的人沒有表現出痴呆症狀。這一現象引發了「認知儲備」的假設,也就是說一些大腦能夠更好地處理機能故障:也許是它們內部的關聯方式有所不同,或者這些人的一生中更加「勤於思考」並且更加活躍,所以他們的大腦能夠更好地應對自身的故障。

這有點諷刺,但卻不無可能。而且當然很難證明。

但如今發表在《神經學》期刊(Neurology)上的一篇新研究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某些證據,該研究發現一生中(包括成年時期和童年時期)的認知活動,對於人的認知功能以及罹患痴呆的風險來說是一個重要預示。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對294位年齡超過55歲的人進行了調查,詢問他們從童年時代一直到現在,一生中思維活動進行得多頻繁。在此後平均長達六年的隨訪中,他們還對受訪者進行了認知測試和神經測試來評估其大腦功能。在這些受訪者死後,他們的大腦都接受瞭解剖,以便尋找纏結、斑塊、路易體以及梗塞或損傷的跡象。

他們發現,思維更活躍的人,其認知功能的減退比那些不那麼活躍的人要緩慢15%左右。有意思的是,成年後以及兒時的思維活動似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認知功能的減退提供某種程度的防護,這意味著:我們兒時的行為有助於抵禦大腦老化以及阿爾茨海默症,無論這種機制具體是什麼。

同樣很有意思的是,認知功能衰退的變異性有很大一部分不取決已為人熟知的因素。在「應該會」與實際情況之間仍有很大的差異。正如該研究的作者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對我說的:「這是一個大問題。在這項研究中,導致老年痴呆的那些首要因素只佔到認知衰退速度變異性的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尚不清楚。」

儘管有一點神秘,這「未知」的三分之二仍然很振奮人心,因為這暗示了我們一生中的所作所為能夠極大地影響到我們晚年時的認知功能,從而賦予了我們應對老年痴呆的力量。「認知老化的其餘變異性不能為與痴呆有關的病理學以及關聯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所解釋,」威爾遜補充道,「更好地理解這些變異性可能意味著會出現新的方法來推遲晚年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

換言之,就像我們聽到過很多遍的老話說的,不用則廢。威爾遜在接受健康新聞(HealthDay)採訪時說:「找到一個持續的愛好:縫被子、攝影、登台表演,甚或學習莫爾斯電碼(Morse)。體育活動也很重要。」還要照顧到心理健康,因為可感的壓力和沮喪情緒也與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相關聯。大腦總歸不是一個簡單的器官,似乎需要各個變量之間達成很好的平衡。顯然僅僅一味地關注一個方面將不會奏效。

譯 徐笑音  校 陳岳林
2 : lalala77(36627)@2013-07-09 01:44:24

第一時間諗到高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