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 Iron Man與數據分析 丘亦生
1 :
GS(14)@2013-05-10 01:37:1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509/18253835
按照數據分析的預測,現時大賣的《Iron Man3》,票房可能不敵即將上映的超人新電影,因為但凡被詛咒的、陰暗面較大的超級英雄,票房往往不敵保家衞國型的超級英雄。
《Iron Man3》大賣,破了香港史上開畫首周票房紀錄,也成為美國史上開畫首個周末票房第二高。
整部電影充滿商業元素與準確的計算,亦進一步印證橋唔怕舊,不斷翻炒成功方程式,依舊滿堂紅。難怪荷李活越來越倚重數據分析,來「計算」一部電影的成敗。
估賣座能力 電影公司受落
《紐約時報》最近便報道,一名自稱是愛因斯坦遠房親戚的統計學教授Vinny Bruzzese,成立了一家劇本分析公司,專門為荷里活電影公司指點迷津,以每個劇本兩萬美元的收費,預測劇本的潛在賣座能力。
不要以為Bruzzese是渾水摸魚的騎呢怪,他不但是電影發燒友,對電影橋段如數家珍,而且越來越說服到一眾電影公司客仔,至今已分析過百劇本。剛落畫不久的《魔境仙蹤》亦曾幫襯,其環球票房近5億美元。
他手上的板斧其實並不含糊:他有一個可以分析劇本結構及類型的資料庫,能把劇本與已上畫的類近作品配對比較,甚至會有這些舊片昔日的focus group觀眾調查結果作為對照,他亦會調查1,500名潛在觀眾,了解他們喜歡甚麼橋段。
他的數據庫得出不少有趣的結論,例如保齡球的場景是票房毒藥,可免則免;又例如,女主角如擁有一個具同情心的死黨,便能較討好觀眾。
再例如,恐怖片中的怪物,如果襲擊人的話,首個開畫周末的票房,通常會比單單被召喚的怪物高得多。Bruzzese會按照分析結果,建議劇本進行小修小補或大手術。
其實,在劇本以外,數據分析早廣泛應用於預測票房,好像今次Iron Man新系列,便有公司根據其開畫前,網民在Twitter討論的帖數,佔去所有首輪電影討論的99.22%,從而推斷出電影單單在美國已有3億美元進賬。
以程式協助創作,相信會觸動不少創作人的神經,我可以想像,有人會引用喬布斯的例子來反駁:你不能靠市場調查來設計iPhone。消費者在看到這新產品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正正需要這件產品。
過份着重數據 恐扼殺創意
固然,創意繼續是重要的元素,但就像日後的一級棋手要以超級電腦深藍為挑戰目標,常識問答遊戲要以另一超級電腦華生為假想敵,數據分析的普及,確實令創意人要挑戰的門檻高了。
過份着重數據分析,有可能鼓勵更多的跟風、趨同的片種,《Iron Man3》隨時拍到二三十集,可是,若果證明觀眾正正喜歡吃來吃去快餐常餐早餐,電影投資老闆面對一個較低風險的選項,倒也無何奈何。
較令人擔心的,是發展下去,創意會漸漸由一批互相競爭的數據分析程式所代替,由程式決定拍甚麼片種、甚麼卡士、甚麼預算,以至具體劇本的細節,屆時恐怕不少電影人要執包袱。這令我想起,網上零售巨無霸亞馬遜,早年也是僱用了逾百人為其寫讀書推介的,但其後發現轉用程式作出推薦,引發的購買行為多出十倍,於是便索性結束了該部門。
正如《Iron Man3》也開始變成無人駕駛,男主角在未來的系列又會否淪為配角呢。
丘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