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不主席:裏應外判 盧先亞

1 : GS(14)@2013-04-13 16:48: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12/18225513

                執筆時碼頭工潮仍未見曙光,「誰能代表誰?」這件事上已經節外生枝,誰才是資方代表?HIT、據稱行政出錯的Sakoma、Floata,還是其他外判商?勞方代表到底是罷工工人、職工盟、工聯會定鬍鬚B?至於早應該介入的官方代表,真的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嗎?他寧出席粵劇晚會(請問同佢嘅職能有乜關係?),且要落荒而逃亦不願面對示威群眾,及後仲要砌詞自己一直都有親自跟進事件,並曾主動約見和黃(013)高層,閉門會面咗兩小時喎,好一個「裏應」。

商民孰重孰輕 心知肚明

                傾啲乜?到底係評估罷工對航運以至香港經濟嘅損失(又關佢乜事?),抑或「懇請」個真正老闆高抬貴手,定係搵幕後有形之手擺平佢?但係點解局長唔「撥冗」與罷工工人見面,就算唔能夠滿足即時訴求,起碼示以誠意聆聽工人苦況。
商民孰重孰輕,你話呢?或者局長同嗰位嚴總根本同樣思維,一切訴諸市場經濟,簡單嚟講,即係等價交易同埋「份糧包咗」。所以「如果佢(工人)覺得,呢度雖然好辛苦,雖然要做24小時,雖然要輪班,雖然話要風吹雨打,不過咁嘅情況下,呢個錢係可以接受,咁咪繼續做落去囉!」
碼頭工人當然是為了生活和屋企(所以先有「養起李+×,養唔起家庭」的口號),才甘願接受如此苛刻的僱用條件和忍受嚴苛的工作環境,其實有好多工種何嘗不是一樣。而且因為工作性質或技術要求,轉行不易,一旦出現產業轉移,甚至式微,工人必然首當其衝。資本家可以基於成本考慮,將成盤生意話搬就搬,而當中人力要求卻肯定會捨遠圖近,盡用當地廉價勞動力。過去香港的紡織製衣及其他製造行業走過的路,莫不如此。
一個行業的興衰,自有其市場環境因素,這點我們明白。因此本港數以萬計的製造業工人,過去因為廠家倒閉或搬咗啲廠返大陸,被迫失業和轉行,這點我們也能理解。問題係家陣個貨櫃碼頭仲喺香港營運吖嘛!貨櫃行業除了勞工密集外,基礎建設投資規模更是巨大,所以經營者豈會輕舉妄動,更不會瞬間轉移,最多咪開多幾間喺左近,總之圍番條大數,點都唔會賺少咗,而無論喺邊度賣力賣命嘅勞動群眾,就一定冇機會賺多咗。勞資雙方就是逾越不了這道均富分利的鴻溝。
不過現代社會,逐利之餘,也要申張公義。因此「血汗工廠」備受指摘;剝削產物亦遭杯葛,人們追求的是平等和有尊嚴的生活,而對勞工方面的保障,不過就是基本起點。所以我們要為勞工爭取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甚至於集體談判權(呢筆欠賬,我會遲啲同工聯會再計!),當然也要繼續支持碼頭工人的抗爭,而過百萬的捐款不只是實際的支援,更是代表市民向政商表達的強大聲音。

                  盧先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5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