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股今季翻身無望

1 : GS(14)@2012-10-02 12:59:5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2/18029589


傳統上每年第四季都是新股旺季,即使今年市況滲淡,市傳不少有名重磅股都計劃季內上市,當中較為人認識的名字包括三一重工、人保集團、俏江南、翠華集團等,涉及集資金額約850億元。
不過,去年共處理總值約2400億元新股的中央證券,其董事總經理就鍾絳虹表示,雖然傳統上第四季是新股「旺季」,惟今年可能會例外。她說:「很多投行朋友對今年第四季嘅態度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超悲觀。」
候市況佳 趕推出市場
她表示要新股市場暢旺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第一是市場氣氛要好,若果市場氣氛理想,新股要「大賣」不是問題,第二個因素是那段時期投資新股要「有錢賺」。她說:「家個市場氣氛咁唔明朗,今年買新股亦冇乜錢賺,第四季真係好難睇好。」
鍾絳虹表示,現時她正處理10隻新股,大部份均希望待市況一逆轉,便會趁勢推出市場,按現時各新股的準備進度,若市場好轉,會集中在11月推出市場「應市」。她說:「市況真係冇得估,因為各地真係推出咗救市措施……我對第四季新股市場持審慎態度。」
國泰君安資本市場董事總經理王冬青亦承認第四季新股市場「好難睇」,QE3的效益已不如上兩次,即使稍後大市氣氛改善,估計全季新股都是20至30隻,規模則以中小型為主。一名不願開名的中資投行高層亦表示,現時市場表面上雖然「歌舞昇平」,但其實大家也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他說:「啲公司老闆畀壓力你,自己間行又要你交數,有少少機會就推出嚟試下,出唔到咪等下一輪裁員囉。」
港股便宜 基金或進駐
不過,亦有資深投行人士看法較為樂觀,主要是基於港股現價「便宜」,認為美國無限QE確會為市場提供大量資金,而資金一定要搵回報,香港的股市肯定是基金主要進駐的地方,他表示,除了股票,新股都會是一個選擇,相信第四季的新股會活躍起來,「若市場上的股票被搶高,新股就會變得吸引……其實都係講氣氛,只要有大戶夾埋圍起煲一、兩隻(新股),到時新股氣氛就會返來。」
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證券銷售及研究部主管黃仲文表示,估計第四季新股市場的市況會較首三季好,新股上市的數目亦將回升,但氣氛將不會如2009、2010年熾熱,他又預期,第四季的新股會以中小型的規模為主,皆因其集資較小,包銷商較易「消化」,反之一些大型企業,則要需時「醞釀」,又要作上市前路演,很難一季內完成。
2 : GS(14)@2012-10-02 13:01:4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2/18029591



過去三年,香港一直是最炙手可熱的新股目的地,更成為全球集資額最高的市場,但隨著今年市況不濟,加上半新股表現欠佳、甚至出現爆煲潮,都暴露出新股質素越趨低落的問題。截至9月底,今年香港IPO集資額只有約430億元,按年大減84%。
據Dealogic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香港IPO市場共募集了約56億美元(約437港元),去年同期則達2769億元,即按年跌幅達84%;而2010及2009年香港IPO集資額曾高達5296億及2714億元。
香港在全球IPO的排名,今年亦由多年來穩佔的龍頭位置下滑至第五位,落後於美國納斯達克、紐約、東京和吉隆坡市場。
融保膺首日昇幅王

由於美國市場今年有facebook這宗全球最大的IPO支撐,日本航空(JAL)亦剛在9月中在東京成功掛牌,而全球第三大棕櫚油生產商Felda Global6月亦在吉隆坡募集了超過240億元,假若香港在最後一季仍沒有大型IPO,如中國鐵路物資、人保集團等成功上市,相信要後來居上、重奪IPO市場首三名地位,將會是空談。
今年以來在香港集資規模逾百億元的新股,只得一隻,就是4月掛牌的海通證券(6837),當時募集金額逾130億元;其次是7月上市的內蒙古伊泰煤炭(3948),集資超過70億元;第三位是陽光油砂(2012),集資45億元。
今年首三季的新股,由於以「細細粒」的股份居多,故首日表現仍算不俗,80%都沒有破發,掛牌即潛水的股份只有8隻。不過,上市至今卻只剩下60%新股,仍可浮在水面。
首日昇幅王為創業板的中國融保金融(8090),即日大漲59%;第二是鉅大國際(1329),首日昇39%;第三是允升國際(1315),漲33%。
3 : GS(14)@2012-10-02 13:02: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2/18029593


港股成交萎縮,新股市場死寂,投資市場氣氛慘淡,對倚賴金融市場為生的投資銀行來說可謂惡夢,生意淡薄伴隨的是此起彼落的裁員之聲。市場人士表示,投行都寄望第四季新股市場可及時回暖,為全年「生意」作最後衝刺,否則年底恐會有新一輪裁員潮。
統計顯示,香港今年首9個月新股集資額按年大跌八成,較08年金融海嘯時更不濟,令投行被迫「手起刀落」以削減成本,導致今年裁員之聲不絕於耳。為減低裁員構成的「衝擊」及避免過份「張揚」,投行傾向以「陰乾」方式裁員。
德銀盼追落後

韓資三星證券率先於2月「曬冷式」裁員逾百人,為今年裁員潮揭開序幕,同月大和資本亦裁減60名投行員工,佔員工總數約一成。
其後瑞銀、德銀、高盛、里昂、摩根士丹利等外資大行均加入裁員行動,裁走至少50人,中資行建銀國際投行部亦已減近兩成人手,揚言要削減10億美元成本的野村證券本月也向員工派發「大信封」。
事實上,自日本彈珠機營運商Dynam(6889)於8月初上市後,近兩個月都未有新股成功登陸港交所(388),投行唯有將希望放在第四季的新股市場,冀新股轉活助其保「飯碗」。
本月初裁減了40名香港銷售及交易部門員工的德意志銀行,為追回全年「成績」,於第四季的新股市場表現相當積極,翠華集團、復星醫藥及鄭州煤機的招股行動中均見其身影。
4 : GS(14)@2012-10-02 13:02:3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2/18029594


A股長期積弱,加上中證監審批新股手緊,不少原計劃上市A股的企業都「碰釘」,南下到港股上市的公司勢增加,加上國家商務部早前與特區政府簽署了CEPA9(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第九份補充協議)中,提到降低內地中小企業來港上市要求,內地中小民型企業,將有機會成為本港新股市場中的一大主力。
受累A股低迷

中證監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上市公司境內外市場集資總額為679.3億元人民幣,按月上升9.1%,增長主要來自配股定向增發,但通過新股上市所籌集的資金明顯較7月下降超過40%。事實上,去年內地銀根短缺,不少企業都希望透過上市在資本市場集資,但由於A股表現差越跌越低,市場根本「支付」不起高的市盈率,加上監管機構從嚴,迫使企業「棄中到港」。
早前有報導指,俏江南曾提出A股上市申請,但中證監於年初時宣佈暫不審批其申請,故被迫轉戰香港,有中資行人士表示,已有數家在A股上市不成的企業準備來港「籌旗」,考慮方案包括上市及買殼。
此外,7月時商務部簽訂的CEPA9提出多項建議,當中在金融合作上就提到中證監擬降低內地中小企業來港上市的要求,以小H股形式掛牌,當時中證監的發言人補充,會針對企業規模和資產,在現時要求向下進行相當幅度的調整。
5 : GS(14)@2012-10-02 13:02: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2/18029596
中小證券商近年沾手不少非證券業務,如政府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08、4214)及國債,均以所謂「四免」、「五免」等作招徠吸客。上月推出的人民幣期貨,券商如信誠及耀才(1428),亦以不同的免傭策略吸客。此前,亦有英皇證券(717)成立基金,敦沛金融(812)亦與粵港通合作,冀拓展內地業務,包括協助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以及為中資企業配股作安排行等。
轟政策傾斜大行

在各中小型券商變陣求存,並以減價搶客之時,「見慣風浪」的證券商協會主席蔡思聰表示,近日與多個券商代表會面溝通後,均認為現時營運環境是「十幾年未見過咁困難」。他認為,以往新股較旺市時,中小型券商仍可靠借出孖展賺息維生,惟現時新股孖展需求太低,多家券商均將佣金減價以求吸客。
對於現時券商佣金可低至數元時,蔡思聰表示,生態是「大有大蝕,細有細蝕」,不排除會有券商因而離開業界。
此外,競爭激烈更衍生出監管機構的不公平制度,蔡思聰解釋稱,例如監管機構要求券商更新交易系統,蔡思聰直言此舉為「細行供養大行」,因為小型券商根本用不著更新後的交易系統,卻同樣要分擔成本,故他希望,政府可以正視問題,糾正傾斜向大行的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