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增長強勁 各方爭做一哥
1 :
GS(14)@2012-05-24 23:23:5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524/News/ec_ecj1.htm
進口中亞天然氣大增
在十二五規劃中,天然氣佔一次過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現時的4%增至逾8%,意味天然氣每年消費量將翻一倍至2600億立方米。不過,中國並不能做到自給自足,近年進口天然氣不斷增加(圖)。為搶佔資源,三大國有油企正不斷在海外進行併購(表)。
中石油(0857)董事長蔣潔敏昨日表示,天然氣的增長勢頭比原油還高,今年進口中亞天然氣可能增加近六成至25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三期工程將於今年開工,預計兩至三年完成,並將引入戰略性投資者。
國企互相爭奪中燃
在取得上游資源的同時,確保能供應給下游終端用戶同樣重要。中國燃氣自2002年成立後,透過不斷的併購,在20省份擁有151個燃氣項目,如今卻成為國企虎視眈眈的對象。新奧能源(2688)聯同中石化(0386),於去年底向其提出167億元的收購要約。
新奧起家比中燃早,20年間在14省份擁有104個燃氣項目,雖然規模相若,但新奧的銷氣量及利潤率比中燃更高,因為它近年集中擴張接駁費更高的工商業用戶。新奧以中燃為目標,因為兩者的勢力範圍接近,收購可以增加新奧的滲透率。有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認為,新奧還看中其液化石油氣(LPG)業務。新奧近年逐漸剝離LPG業務,而中燃的LPG業務,由接收站、儲存設施到物流,都是全國最大的。
北控加入戰團
新奧認為伙拍中石化,可以氣源作誘因,吸引中燃的股東。然而,由於北控(0392)母公司近期以遠高於新奧的收購價增持中燃,新奧的收購接近難產。但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這反映了中國燃氣市場正在急速擴張,企業都希望透過收購增加規模,以降低成本。
在新奧受困於這宗收購案時,華潤燃氣在上周以18.6億元收購AEI的中國子公司,取得28個燃氣項目和8個加氣站。港華燃氣亦隨時收購母公司煤氣(0003)的項目,從中小型城市進軍一線城市。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天然氣的城市門站價及終端用戶價由地方政府決定,一旦有企業壟斷個別城市的燃氣市場,便會增加其話事權。他擔心到時得益的是企業,受苦的將是老百姓。
明報記者 廖毅然
2 :
Louis(1212)@2012-05-24 23:31:57立論:兩電最好搵市值嚇死人
Apple Daily 23-5-201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23/16360226

兩電本港業務總市值近1900億元,佔本港 GDP比例約是十分之一。圖為中電總部。
現時距離梁振英上任特首,雖然還有超過一個月的時間,梁振英的鷹派治港理念,卻早已露出端倪。
如無意外,林鄭月娥將升任下屆政務司司長之職,而這很可能意味着,新界丁屋僭建問題很難不「依法處理」。新界丁屋問題的處理手法,會否就是新一屆特區政府落實其治港理念的一面鏡子?
總市值佔 GDP七分之一
可能是我想像力太過豐富。最近中電(002)管理層,先後主動公開發炮,預告由於天然氣價持續上升,未來兩三年電費可能會大幅上升,頗有此地無銀的意味,事關現行「利潤管制協議」要到2018年才屆滿,在此之前,兩電絕對有權可以對公眾的壓力置若罔聞,繼續賺其每年不少於9.9%資產回報率的准許利潤。
透過股本融資,以兩倍的槓桿比率計算,兩電的實際股東資金回報率,其實是令人垂涎、接近20%的無風險利潤!反觀,一般投資大眾的無風險回報率,卻是不足兩厘的美國國庫債券利率!當今世上,還有甚麼生意,好得過為本港大眾供電?
本港電力市場,究竟有幾受政策保護?不妨將本港電力市場,與其他公用事業作價對照:
本港燃氣市場,由煤氣(003)一家獨自壟斷。然而,煤氣的總市值,亦不足1500億元。若扣除其應佔本港投資物業及內地能源項目,總市值其實不足1000億元,大約是本港1.9萬億元 GDP的二十分之一。
再看本港電訊市場,多家上市本港電訊商,連同城市電訊(1137)早前出售電訊業務的50億元作價,上市電訊資產的總值不足750億元,加上沒有上市的 CSL、九倉電訊及中移動香港,總值巧合地亦不足1000億元。
換言之,在沒有政府特殊優待的政策保護下,本港公用事業與本港 GDP的自然比率,大約是在二十分之一的水平。這個合理比率,並不是本港獨有。內地電訊市場總市值大約是國內 GDP的二十五分之一,而內地電訊市場,只及本港市場滲透率一半略高。
然而,現時兩電的總市值,是天文數字的2800億元,差不多是本港 GDP的七分之一。扣除中電的28%及電能實業(006)36%海外業務盈利,兩電本港業務總市值仍接近1900億元,與本港 GDP的比例大約是十分之一,是其他公用事業的兩倍。
若以兩電的盈利與本港 GDP比率計算,則更加不合比例。煤氣本港業務盈利約25億元,只佔本港 GDP的七百六十分之一,而電訊市場的總盈利,亦不過是本港 GDP的三百八十分之一。兩電本港業務盈利,卻是本港 GDP的一百五十分之一,是煤氣本港燃氣業務盈利的5倍,以及本港電訊市場總盈利的2.5倍。
內地燃氣市場潛力大
新一屆特區政府,會否像歷任特區政府一樣,繼續對兩電極不合理的盈利,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呢?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發現,是目前內地燃氣市場的總市值,只及中國 GDP的二百分之一,差不多是煤氣佔本港 GDP比率的十分之一。內地燃氣市場的潛力,為本港電訊及電力市場的10至20倍。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