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晨迷宮

http://magazine.caixin.cn/2001-04-05/100079852.html

王爍 任波

 

  2001年3月20日,上海華晨集團(600653)受讓中西藥業(600842)26.41%股國家股,俟審批通過,將成為中西藥業第一大股東。

  3月14日,一汽金盃(600609)出資4.1億元,認購廣東發展銀行3.43億股股票,並出資4.4億元參與設立民生投資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同日,上海華晨集團發佈了幾乎同樣的公告。

  3月中,德國寶馬集團公司確認,正在與華晨集團"共同準備一份項目建議書"。這實際上證實了1月以來的關於兩公司正在談判組建合資公司在華生產寶馬汽車的傳言。

  去年12月16日,中華轎車在瀋陽金盃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簡稱金盃客車)下線。

   把所有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交易和事件穿起來的人,叫仰融,一個至少到最近之前行事低調得近乎隱秘因而並不非常知名但在業內非常富於爭議的人物--他掌管 著中國最大的輕型客車製造公司,也有人斥之為"不懂汽車";他在資本市場上頗多驚人出手,也有人認為其不過是"好為大言"。是耶?非耶?

   仰融,上海華晨集團董事長、金盃客車董事長、美國香港兩地上市的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華晨控股董事長……在他的身後,是一個"華 晨"迷宮--冠以華晨之名的公司不知凡幾,浮出水面者有在上海、香港以及紐約上市的公司,在水下者則無從測知全貌,已知的有分散在內地的浙江、四川、遼寧 及香港乃至百慕大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公司。對於所有這些公司,仰融模糊地稱之為"大華晨";"大華晨"的全部線索,可能只繫於仰融。

  「華晨」之源

  趙希友知道得很清楚,仰融和華晨「一開始就是搞資本運作的」。趙認為這再好不過:「他能運作來錢。」65歲的趙至今對仰融信任有加。

  35歲的蘇強為仰氏左右手已有10年--蘇強現為上海華晨集團總裁,1990年碰上仰融並加入華晨時,尚未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畢業。

  當記者問蘇強發展中華轎車的資金--宣傳材料稱這一中國第一個自主整車知識產權的轎車項目將耗資50億元人民幣--是從何處籌措得來時,電話那頭的蘇強簡單作答:從華晨;當記者追問哪一個華晨時,可能是一時不知從何說起,蘇強脫口而出:「所有的華晨!」

  所有的華晨?有多少華晨?

  仰融的自我介紹總是從1991年開始,1991年以前的經歷在他的介紹中幾乎是空白。所聽知的僅有以下情況: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1985年5月至1992年1月曾任香港華博財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在中國金融學院工作。

   1991年,一家名為「華晨控股」(Brilliance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買下了瀋陽市一家國有股份制企業金盃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瀋陽金盃")的4600萬股股票,成為該公司舉足輕重的大股東之一。 華晨控股的董事長正是仰融。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大華晨」的第一次亮相。

  據兩年後瀋陽金盃在上海股票交易所上市時披露的有關材料,這家華 晨控股在百慕大群島註冊。但這公司的基地顯然在香港,無論是仰融還是當時的瀋陽金盃董事長兼總經理趙希友,均把華晨控股稱為「香港華晨」--它也是我們知 道的最早的「華晨」,從時間以及它在「大華晨」中的地位看,它是所有「華晨」之源,到今天,也是「大華晨」的運作核心與關鍵性的主線。

   華晨控股大約1990年在百慕大群島註冊,因非上市公司,基本材料公眾難以獲知。直到2001年初,才在華晨向香港聯交所披露的有關關聯交易公告中看到, 華晨控股的所有股權均由仰融代「State Administration of State Asset」持有,英文直譯應為「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

   但是,仰融及蘇強對記者的解釋與此頗有出入。2月底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及當初進入瀋陽金盃的「華晨」(亦即華晨控股)之淵源時,仰融告訴記者,「那是 我們幾個人在境外成立的一個機構,成立之後再回國內運行。」是你們自己成立的一個公司?記者問。「在香港成立的,是自己的資金。」仰融說。

   這些資金,據仰融和蘇強說,來自於在其時中國內地剛剛起步的證券市場上的操作。「們可能是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大鱷。」蘇強半開玩笑道。仰融則稱,因為當 時華晨市場影響力巨大,名震一時的"楊百萬"曾多方請託要與他們合作而不得(楊百萬真名楊懷定,上海人,是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民間投資者之一,以異地炒賣 國庫券起家。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對此事及仰融本人均無印象)。

  華晨控股收購瀋陽金盃股權,價格不詳,但4600萬股股票畢竟總值不菲。時值1991年,深滬股票交易所均尚未啟動,全國只有規模不大的國庫券交易及股票交易場所,要容下華晨這般體積的「大鱷」而少為人知,殊為不易。

   「大華晨」亦有其他在香港註冊公司。在位於香港金鐘的香港公司註冊處,記者查到一家「華晨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1月17日,最初的名稱為裕 港國際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萬港幣,仰融擔任董事長,蘇強任公司秘書;一個月後公司方更名為華晨集團有限公司(Brilliance Group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同年5月,註冊資本由1萬港幣增加到1億港幣。記者還查到另外一些冠以華晨之名的香港公司,如更晚些註冊的華晨投資 (Brilliance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該公司的註冊資本也是1萬港幣。仰融、蘇強的名字名列董事會名單之中。顯然,它們都是華晨控股以後的衍生物。

  瀋陽金 盃組建於1988年,董事長兼總經理趙希友自從1984年起就擔任其前身瀋陽汽車工業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趙很早就對華爾街作過多次考察,早受股份制和 資本市場的洗禮。據趙希友回憶,1988年,瀋陽金盃汽車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更名為金盃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行股票1億股,公司本來打算在公司內部發 行至少5000萬股,但是認購極不踴躍。1991年出現在趙希友面前的仰融,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買主。

  趙希友知道得很清楚,仰融和華晨「一開始就是搞資本運作的」。趙認為這再好不過:「他能運作來錢,而且我看得很清楚,將來中國的汽車業誰有錢誰就是老大。」65歲的趙至今對仰融信任有加。

  第一家「中國國有企業概念股」打造過程

  「這樣一算賬,華晨就拿到了51%,讓他們拿著金盃客車的控股權在海外上市。」趙希友回憶說

   大量持股瀋陽金盃之後,仰融及華晨開始在這家本來規模不很大的地方汽車企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趙希友回憶說,瀋陽金盃最缺的是資金,因此仰融提議到國 際資本市場上去融資,而要拿出去的,就是當時集團最看好的項目--從日本豐田引進的海獅(Hiace)面包車。這在當時,是一個極為創新的想法。

  1991年7月22日,華晨控股與瀋陽金盃聯手創辦了一家合資企業,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及的金盃客車。在合資公司,華晨控股以現金1200萬美元入股,佔股權40%;瀋陽金盃以旗下生產豐田海獅面包車的資產入股,佔股60%,總投資2998萬美元。

   仰融回憶當時的情況:「金盃集團(指瀋陽金盃--記者注)下面有30多個企業,其中有一個叫做瀋陽轎車廠,是國有獨資企業。他們跟豐田簽了一個技術援助 合同,引進豐田製造海獅的技術,同時租賃了日本設備和模具。但是當時這個廠的投資遠遠不夠,金盃集團自己在治理整頓的環境下沒有辦法維持引進設備等資金, 所以當時才要跟華晨合資,解決一部分資金。當時我們在探討能不能把這個公司拿到海外上市以便繼續引入資金,保證繼續引入海獅車的需求。整個金盃集團我們也 看了,只有這塊業務是不錯的,在當時是整個金盃的精華。如果把整個金盃包出去上市,也會不容易。1991年的3月,開始跟金盃集團進行合資談判;7月,瀋 陽轎車廠作為中方,華晨作為外資,建立了合資企業。」

  1992年7月,瀋陽金盃在上交所整體上市,第一大股東為瀋陽市國資局,仰融本人也出任了上市公司常務董事。上市之後,瀋陽金盃成為當時滬市上市企業中最大的異地股。

  在此期間,仰融啟動了為海外上市而進行的另一些安排。

   1992年5月,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發起人是中國人民銀行教育司、華晨、中國金融學院、華銀信託投資集團四個單位。仰融擔任基金會的副會長。 基金會的辦公地點位於北京市前門東大街23號院東二樓,由華晨的北京辦事處免費提供。據現在基金會人員介紹,當時兩個單位是在一起辦公。基金會的註冊資金 為210萬元,其中10萬元由央行教育司撥款,200萬元來自華晨。華晨承諾還將向基金會注入400萬元運作資金。 基金會成立後一個月,亦即1992年6月,仰融在百慕大群島註冊了一家公司,名為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Brilliance China Automotive Holdings Limited,CBA,下稱華晨汽車),由華晨控股100%持股。這家華晨汽車的全部資產,就是華晨控股隨即注入的金盃客車40%的股權。

   這之後,仰融安排了一次關鍵性的換股:瀋陽金盃以11%的金盃客車股權,從華晨控股手中換得大約21.57%的華晨汽車股權。而華晨控股再將此11%股 權注入華晨汽車。換股後,華晨汽車所持合資企業金盃客車股份從過去的40%上升為51%,成了絕對控股方;與此同時,仰融的華晨控股在華晨汽車仍保持絕對 控股地位,因之又間接地絕對控股了金盃客車。在換股以前,華晨控股在金盃客車裡只是一個佔40%股權的小股東。

  「這樣一算賬,華晨就拿到了51%,讓他們拿著金盃客車的控股權在海外上市。」趙希友回憶說。

   但是,最終於1992年10月9日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華晨汽車,其上市文件所披露的最終控股股東名單,既非華晨控股也非瀋陽金盃,而是中國金融 教育發展基金會--如此一來,華晨汽車在紐約交易所成為當時的第一家「中國國有企業概念股」,發行500萬股普通股,IPO價格為每股16美元,籌集資金 8000萬美元,全部用於金盃客車。華晨汽車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由仰融出任。

  對於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的股權問題,仰融對此的解釋是,在上市之前,華晨以「捐贈的方式」把華晨汽車的控股權給予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

   不過,記者在國家民政部所查到的一份關於基金會的文件,則明確地稱此為「受託」,而且是其當時主要的經營活動,並稱基金會將從1994年起收取一定的管 理和手續費。從華晨汽車1999年年報上看(2000年年報還未出),持股57%的大股東至今在名義上仍然是基金會。但還有一份文件顯示,1994年,中 國人民銀行黨組決定,接受國有資產管理局意見,將在美上市的股權轉交國資局。其間似彼此有出入之處,但仰融不願詳述。

  除了海外上市,按 理說仰融的華晨控股還應當持有瀋陽金盃的相當股份,但瀋陽金盃國內上市的資料並沒有披露此事。外資不能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是當時的明確政策,而據趙希友說, 華晨控股的這部分股權後來套現了。1992年瀋陽金盃上市時,仰融擔任常務董事;到1993年年報上,仰融的名字消失了,套現可能就發生在此期間。

   華晨汽車成功在紐約交易所上市時,中國證監會尚未成立。華晨此舉甚至先於1993年之後的大牌國企山東電力、華能電力等所謂「N股」企業,一時震動極 大。仰融對記者極稱過程之艱險,並稱「許多事情尚未解密」。其中確有相當多隱情不為人所知,比如,華晨汽車上市未久,一起針對此次上市過程中可能導致「國 有資產流失」的調查即行展開,據悉仰融曾為此遍訪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各部門進行解釋。不久,瀋陽金盃董事長趙希友抱病,並很快下台;而仰融與華晨隨即恢復潛 行狀態。「我們決定全面轉向香港。」仰融說。

  從此,華晨在國內絕蹤近兩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