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4家品牌服裝「染毒」 到底責任歸誰?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868&PHPSESSID=5f8adf24037465e974473a95d9e5d285

     生意社9月9日訊 服裝「涉毒」,消費者自然會指責服裝品牌本身。但是,追查有毒服裝到底來自何方,「毒源」便指向了為這些知名品牌生產衣服的代工廠商。公眾指責品牌,品牌推脫代工廠商。這場風波到底責任歸誰?

  當今市場上,有毒食品、有毒家具不為稀奇,但當「毒衣」也襲來時,消費者還能再淡定嗎?除企業缺少社會責任,代工廠商與品牌企業的矛盾也為「毒 衣」製造添上一筆。企業在產業鏈上,或許有高有低,但是在保證產品質量,共同為消費者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上,品牌企業與代工廠商責任相當。

  近日,綠色和平組織發佈的一個調查報告讓數家知名服裝品牌捲入了「涉毒」風波。該報告題為《毒隱於衣──全球品牌服裝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調 查》,其內容顯示:今年4月至5月份,綠色和平組織在中國、阿根廷等全球18個國家採購了15個服裝品牌的78件樣品,其中52件樣品被測出殘留有毒有害 物質。其中包括阿迪達斯、耐克、CK、彪馬、李寧等14個全球知名運動服裝企業。

  「毒衣門」一出,立即引發了市場的軒然大波。該報告剛一公佈,各品牌便迅速做出反應:耐克、彪馬稱將在2020年前淘汰供應鏈中所有的有毒有害 物質。李寧公司則承諾將於2019年在供應鏈中最終消除影響環境的化學物質。然而,在各大公司的「誠懇態度」背後,並沒有務實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具體的 「療毒」措施。

  NPE與代工工廠

  據瞭解,將知名品牌捲入「涉毒」漩渦的物質,名為NPE。這是一種常見的表面活性劑,被廣泛用於印染、清洗等工序。雖然,添加了NPE成分的印 染助劑以後,衣服的印染效果會更好,但是,NPE被排放到環境中,其分解出的有毒物質會對生物的性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

  其實,鑑於NPE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歐盟已於2005年頒佈《關於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與限制的法規》,禁止紡織生產行業中使用NPE;中 國環保部和海關總署也在今年年初將NPE加入了《中國嚴格限制進出口的有毒化學品目錄》,首次將NPE列為禁入進出口物質名單。然而,儘管中國在對外貿易 中明令禁止了NPE,但國內市場目前尚未有文件對NPE施行限制。這就讓一些投機者鑽了空子。

  該事件發生後,各大品牌自然引來罵聲一片,而為這些品牌加工成衣的代工工廠也難逃苛責。

  而這所謂的代工工廠,通常是指不做設計只進行生產加工的企業。南開大學經濟系教授金岩進一步解釋道,「代工需求商為了進一步削減成本,創造更大 的收益,向加工製造成本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轉移製造業。而這也為經濟起步較晚的地區帶來了巨大商機。」目前,中國東南沿海分佈著許多代工廠商,這也是為什 麼,即使你身處歐洲和美國的時裝街,也會隨處可見貼著「MadeInChina」標籤的商品。

  但是,製造業過於集中也產生了不良效果。在此次NPE污染報告中,78件樣品的生產地均在發展中國家,產自中國的多達28件,其中李寧品牌所有 涉及產品均來自於中國。之所以那麼多品牌集體淪陷,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為其加工衣服的廠商集中過於密集,行業操守也較為一致,後果可謂是「一損俱損」。

  脫節的供應鏈

  雖然弄清楚了NPE源於代工廠商,但需要注意的現實是,生產成本常常壓得代工廠商喘不過氣來。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已經有替代NPE的無毒助劑 產品,但由於使用這些產品生產成本要高出5%至10%,因此利潤已經很低的代工廠商為了避免虧本並沒有選擇使用NPE的替代品。這雖然不能成為其製造「毒 衣」的理由,卻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製造商的困境。

  專家認為,代工企業生產的產品「帶毒」的確與自身節約成本有很大的關聯。金岩指出,代工企業的盈利點非常低,很多時候為了擴大盈利,不得不「過度節約」。

  「在不該省的地方也要省,這是代工企業換取經濟利益的『法寶』,出現原材料以次充好,甚至不惜違規操作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金岩說,「另 外,代工需求方也難脫干係。因為他們往往把代工價格壓得非常低,幾乎是以成本價交由代工企業生產,側面上也加重了產品出現問題的風險。」

  專家表示,人們對品牌方的指責往往更加嚴厲,不僅因為他們是產品的主要責任者,也是因為從根本上說,代工需求方在商品的生產管理上存在漏洞,監管不到位,又忽略了代工企業的經濟利益,才導致劣質產品頻頻出現。

  金岩教授告訴記者,在全球代工鏈條上,代工企業與品牌企業之間往往處於一種不對等的地位,這幾乎是國際產業鏈分工的潛規則。這也使得,即便是曾經的韓國三星和現在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巨無霸」,也不敢真正與蘋果、戴爾等品牌廠商叫板。

  「而且,代工工廠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空間較小,為了攫取最大的利潤,唯有從壓低勞動力報酬上入手。」金岩繼續解釋道,「現在不僅人工成本逐日增加,整個社會物價上漲更是帶來了製造業成本的全面上升,代工企業的日子是異常艱辛的。」

  所以,在「毒衣門」事件中,品牌商和代工企業是兩大責任人,但大多數的專家並不傾向於各打五十大板。

  「代工需求方的問題的確更多一些,不僅表現在迫使代工企業低價接受了代工業務,還表現在其對產品監管不到位甚至根本沒有監管,因此是事件發生的 主因。」金岩說,「不過,代工企業也應該對其產品所用原材料設置嚴格的標準,並在採購時進行檢測,淘汰不合格的產品,這是它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樹立良心底線建立對話機制

  專家建議,要解決代工企業和品牌商之間供應鏈脫節的問題,雙方首先要建立起積極的對話機制。這樣可以幫助品牌商瞭解代工企業的處境,合理調整雙方合作模式,使代工方能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此外,品牌企業也應加強對代工方的監督,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保證產品的質量。

  而除了品牌商和製造商之間需建立對話機制,企業和政府、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如環保組織)、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也應加強聯繫,使原本相對隱匿的產業鏈能夠公開,這樣一來,對產業鏈的各方都可以產生監督的作應。

  金岩教授指出,建立對話機制,公開供應商或者供應鏈,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很直觀地監測和及時查處相關企業,從源頭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也有業內人士提出,代工企業的生存壓力過大,應該保留一定的生存底線。對此,金岩教授談道:「這個底線不能以企業的生產利潤來衡量,否則必然會 出現類似「毒衣門」的事情。除了相關的監管政策發揮作用之外,代工企業應以良心標準來設定底線。代工企業應該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不 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更不能『帶毒』,用危害員工和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來換取利潤。歸根於一句話,即法律的底線不能坐穿,良心的底線更要守住。」 (來源:中國紡織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