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概念股TMT板塊泡沫研究報告
1 :
GS(14)@2011-04-30 15:07:20http://news.imeigu.com/a/1304086859360.html
報告結構
一、泡沫表現:TMT公司估值變化
1. 中國TMT公司與美國TMT公司估值對比
2. 最近IPO中國TMT公司估值狀況
3. 中國TMT公司私募融資估值狀況
二、泡沫成因:同時發生的四大革命
1. 電子商務:流量變現!
2. 社交網絡:爭奪互聯網主要入口
3. 移動互聯網:終端革命
4. 新媒體:視頻行業的想像空間
三、泡沫分析:如何理解TMT板塊泡沫
1.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股票表現
2.泡沫破滅後死掉的公司及活著的公司
3.泡沫後中國概念股同樣出現兩極分化
4.如何認識此次中概TMT板塊泡沫
以下為研究報告正文部分:
近
期多只中國TMT(科技、媒體、通訊)概念股股價連續飆漲,中概TMT板塊是否存在泡沫成為熱門話題。i美股就此問題進行三大方面研究:中國概念股TMT
板塊是否存在泡沫?TMT板塊泡沫是怎樣產生的?在泡沫形成及破裂過程中,投資者應如何應對?希望有助於投資者做出更好決策,以下為報告全文:
一、中國概念股TMT板塊泡沫表現
我們分了三個類別統計中國TMT公司的估值狀況,包括已經在美上市TMT公司、近期赴美IPO的中國TMT公司、未上市中國TMT公司。
1.中國在美上市科技股與美國科技明星股對比
i
美股統計發現,在近一年時間中內,從股價表現來看,中國在美上市科技股一年平均漲幅高達48.71%,遠高於美國本土科技明星股20.49%的平均漲幅,
同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累計漲幅為15.22%;從市盈率狀況來看,美國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市盈率為39.49倍,而中國在美上市科技股的市盈率為
66.80倍,後者是前者的1.69倍,入選樣本的20家美國公司均為盈利,而20家中國公司有3家為虧損,算上這個影響,市盈率反映出估值差異要更大;
從市銷率(總市值除以總營收)來看,可發現20家美國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平均市銷率為4.39倍,而中國在美科技股的平均市銷率為17.87倍,後者為前者
的4.07倍。具體如下圖:

(註:統計週期為2010年4月27日-2011年4月26日;中國在美上市科技股的考察樣本為截至2011年4月26日市值在中概排前20的TMT公司;美國本土科技巨頭為在美國市值排名前20的TMT公司。樣本詳細情況請見本報告附圖1、附圖2)
中
國在美上市科技股中,新浪一年累計漲幅高達272.26%。華爾街給新浪一款產品微博的估值由10億美元上漲到20億、30億,有的甚至給出100億美元
預估值。截止目前,新浪市銷率已經超過20倍。再將其與微博鼻祖twitter進行一下對比,媒體報導稱twitter最新估值為77億美元,而其
2010年營收僅0.45億美元,經計算可見,twitter市銷率將高達171倍。
另一隻龍頭股百度近12個月漲幅高達145.71%,
同期谷歌漲幅僅0.71%。百度市值530億美元,最近一財年營收11.99億美元,盈利5.31億美元,目前市銷率為44.2倍,市盈率99.3倍;而
谷歌市值1769億美元,最近一財年營收293.20億美元,盈利85.05億美元,市銷率為5.84倍,市盈率20.14倍。具體如下圖:

噹
噹網在IPO後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追捧,目前市值19.01億美元,最近一個財年營收為3.457億美元,盈利為0.047億美元,市銷率為3.45倍,
市盈率為404倍;而美國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目前市值822.2億美元,最近一財年營收342.04億美元,盈利11.52億美元,市銷率為2.4倍,
市盈率為71.4倍。具體如下圖:

優
酷,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站,市值已經高達68.23億美元,超過諸多老牌中國互聯網公司,如盛大、搜狐、網易。優酷最近一個財年營收僅0.59億美元,虧損
0.31億美元,市銷率為116.2倍。優酷CEO古永鏘在IPO期間曾以Netflix做類比對象,對比兩者來看,Netflix市值124億美元,最
近一個財年營收21.62億美元,盈利1.6億美元,市銷率僅5.73倍,市盈率77.5倍。

2.中國TMT公司赴美IPO再起高潮

如
上圖所示,自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中國赴美IPO的TMT公司數量為18家,總計融資21.639億美元,這18家公司IPO首日平均漲幅為
35.76%;IPO後至2011年4月26日,18家公司的累計平均漲幅為59.19%,據美國專門研究在美IPO公司的網站IPOSCOOP統計,最
近在美國上市的100家公司,截至2011年4月26日的累計平均漲幅為26.27%。
細緻觀察會發現,在赴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中,與互聯
網沾邊的,基本均受到投資者熱捧。在2010年全美IPO表現最好的5只個股中,中國公司佔據4席,分別是優酷(漲161.25%,第一,同時為2005
年以來最佳表現),藍汛(漲95.32%,第二),噹噹(漲86.94%,第四),搜房(漲72.94%,第五)。2011年3月底上市的奇虎360,上
市當日漲幅134.48%,為截至目前2011年全美IPO漲幅最大的股票,奇虎360市值也達到37.5億美元,市銷率65.04倍,市盈率
441.70倍。此外頂著「中國移動互聯第一股」光環的斯凱,雖然在IPO當日暴跌超過20%,但是此後股價一路高歌,截至2010年4月26日,斯凱報
價17.35美元,2011年漲幅已經超過300%,市值近6億美元。
除已經上市的上述公司,目前仍有一批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積極籌備赴美IPO,其中人人、世紀佳緣、土豆、鳳凰新媒體、網秦等均遞交SEC上市申請,而盛大文學、開心網、去哪兒網、淘米網、PPlive、迅雷、Ucweb、和訊網等已傳出要赴美IPO。
3.中國互聯網私募融資急速增長
中
國TMT(尤其是互聯網)行業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進一步刺激了相關公司上市前融資的估值。以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為例,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
據,2010年電子商務領域已披露的投融資共有42起,其中風險投資35起,總額逾5.5億美元;IPO兩起,募資總額3.89億美元;網站併購5起。其
中B2B、B2C領域融資盤點如下:

團
購融資方面。由於中國團購網站模仿對象均為美國Groupon,當Groupon拒絕谷歌60億美元收購後,國內團購網站估值開始升高。拉手網在2011
年4月初宣佈完成1.11億美元的C輪融資,使得其估值達到11億美元,一年前這家公司剛上線時估值為100萬美元。2010年主要團購網站融資如下:

進
入2011年,風險投資進一步湧入風頭正勁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仍以電子商務為例。電子商務行業在2011年前四個月的9起私募融資中,就募集18.9億美
元的資金,其中包括京東在2011年4月的C輪融資中,獲得了DST、老虎基金等6家基金一次性15億美元的投資,使得京東商城在公開上市前估值就超過了
100億美元。

互聯網其他行業,比如視頻行業的PPlive也獲得了巨額融資,2011年3月,PPlive宣佈獲得軟銀2.5億美元的注資,這筆融資超過了優酷IPO時募集的資金,也是的PPlive的估值在IPO前超過了7億美元。
綜合上面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到,不管二級市場還是一級市場,中國TMT行業公司都受到了資金的追捧。
二、中國TMT板塊泡沫成因
從
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來看,泡沫多來自人們短期內的對新技術、新應用前景的過度樂觀。1840年代的鐵路,1920年代的汽車和收音機,1950年代的晶體
管,1980年代早期的家用電腦和生物技術都曾帶來這樣的樂觀。新技術讓人們看到未來世界新圖景,樂觀情緒蔓延,投資都都預期自己可以從中受益,於是投資
過度,泡沫產生。
此輪中國TMT板塊泡沫產生於同樣的樂觀,具體來自於互聯網在四個領域的應用前景: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新媒體(主要是視頻)。
1.電子商務:流量變現!
1.1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增速迅猛
從
中國整體經濟狀況來看,網絡經濟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實體經濟,網絡經濟中的電子商務增速遠高於品牌廣告等行業增速。據艾瑞諮詢公佈數據顯示,2007年到
2009年,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54%,高於移動互聯網的35.8%、品牌網絡廣告33.8%,以及網絡遊戲的40.8%。艾瑞預測
2010年到2013年,電子商務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74.3%,低於移動互聯網的91.8%,但高於品牌網絡廣告41.7%、網絡遊戲的
20.1%,電子商務將繼續擔當網絡經濟增長主力。
從網絡經濟各部分構成來看,2007年電子商務在網絡經濟市場中佔比為22%,到2009年已提升至25.7%,預期這一比例在2013年將上漲至40.8%。與此同時,網絡遊戲、品牌網絡廣告所佔份額逐漸下滑,佔比越來越小。具體如下圖所示:

電子商務行業快速增長背後是中國網購人群的增加。艾瑞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網購用戶約5500萬人,2009年這一數據已增長到1.09億人,預期2013年將達2.45億人。具體如下圖所示:

網
購用戶數量的持續增長,便捷支付通道的打通,物流倉儲快遞發展,客觀環境的改善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新動力。DCCI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網絡購物市
場交易規模達462.6億元,佔網絡消費比例為11.6%,2010年佔比上升至37.6%,預期2013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78.1%。具體如下圖所
示:

1.2 中國電子商務第三波熱潮
在
中國電商發展歷史上,總共經歷三波熱潮:第一波始於1999年,主要代表電商為易趣網、8848、卓越網、噹噹網等,隨互聯網泡沫破裂進入低谷;第二波始
於2007年,在阿里巴巴上市示範效應下,眾多風險資本進入電商領域,服裝、3C、母嬰等門類均出現垂直B2C,此波在2008經濟危機期間進入調整期;
第三波始於2010年,以京東等電商巨額融資為標誌,B2C、團購兩大領域新公司不斷湧現。
a.B2C模式。
在傳統品牌商對電子商務比較陌生年代,電商需要用戶自身去貢獻內容,無論是淘寶還是易趣,都採用C2C模式吸引買家,積累豐富商品種類,再借此吸引更廣泛
消費人群。隨著電子商務發展,越來越多傳統品牌商開始嘗試線上零售模式,同時淘寶等C2C平台客觀培養出細分市場用戶群,B2C逐漸成為主流。與C2C相
比,B2C賣家更正規、產品質量更好、服務更有保障。
據艾瑞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中B2C佔比為6.8%,預期2013年佔比至少上漲至30%。具體如下圖:

B2C
包括綜合類B2C(或稱平台類B2C)與垂直類B2C。綜合類B2C包括淘寶商城、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及噹噹網等,其共同特徵是大而全(部分正在努力向
大而全轉型),試圖在同一個平台上納入儘可能多的品類。據艾瑞最新公佈數據,此四家綜合類B2C佔據2010年中國B2C交易額排行榜前4位。具體如下
圖:

作為B2C領域裡的重量級選手,綜合類B2C增長極其迅速。2008年京東商城交易額僅13.2億元,2010年就超過100億;凡客2010年增長300%,2011年銷售目標再增長100%;淘寶商城銷售額在2010年增幅則超400%。
垂
直B2C共同特點為: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例如3C、服裝、母嬰、奢侈品等,迅速擴充商品品類,並以做成細分領域第一名為目標,爭奪綜合類B2C的具體門
類生意。在過去的1-2年時間中,垂直B2C成為創業者首選,切入領域越來越細,比如鞋類B2C、襪子B2C、運動服飾B2C。舉例來看垂直B2C的增
幅:鞋類B2C樂淘2010年銷售額為1億元,2011年預期銷售額翻5倍,達到5億元;奢侈品B2C走秀網2009年銷售額4000萬元,2010年2
億元,2011年預期銷售額翻5倍,達10億元。
b.團購模式。
2010年是中國的「團購元年」,首家團購網站滿座網於2010年1月成立,此後美團網、拉手網、糯米網等紛紛上線,到下半年形成「千團大戰」格局。簡單
說,團購網站充當著網上消費信息集散中心功能,它將線下市場(購物中心、餐館等等)搬上網絡,再組織線上用戶集體砍價,取得消費優惠。團購網站收入模式主
要依靠收取提成。團購模式在中國的迅速興起,與其簡單可模仿的模式有關,也與團購盈利時間短特點有關。以下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數據:

1.3 中概TMT板塊中受益電商發展的公司
中國概念股TMT板塊中受益電商發展的公司包括三大類:
1)
電商類公司,主要是噹噹網與麥考林兩隻個股。麥考林作為「中國B2C第一股」,上市首日飆漲57%,但在公佈首份上市財報後,股價出現直線下滑。分析普遍
認為,投資者在財報公佈後意識到這家B2C並不「正宗」,在線上零售業務外,還有龐大的線下店舖銷售渠道,而這部分業務表現讓人失望。暴跌行情持續很長時
間,直到2011年一季度財報發佈後,麥考林才重新進入投資者視野,此時它的戰略核心已發生轉型。轉型之一為「資本運作」,引入新浪、中國動向作為合作夥
伴;轉型之二為「發力線上」,戰略中心完全放在電子商務板塊;轉型之三為「放棄線下擴張」,直營店將逐漸轉為加盟店。如果將「麥考林轉型」放入第三波電商
熱潮中去思考,轉型很好理解,因為B2C業務增速要遠遠勝於線下。
與麥考林相比,噹噹擁有電商渠道具有更大價值,其在圖書品類上的影響力也
非常可觀,其掣肘處在於網站品類單一,總體毛利率過低。上市後噹噹網獲得相當不錯的估值,市盈率達到1215倍,要支撐這樣高的估值,就必須解決後續增長
乏力的問題。目前噹噹選擇的道路為百貨化,走綜合性B2C平台道路,繼續擴張品類,保持銷售額的增長速度。噹噹股價當前徘徊在24美元附近,相比34美元
的最高價已回落很多。
2)擁有巨大流量的傳統互聯網公司,主要是百度、新浪、搜狐、網易。這些公司往往並不直接經營電子商務,但他們擁有電
子商務所需的巨大流量和用戶,那麼很容易從電子商務的廣告熱潮中有所獲益。新上市的奇虎360重要收入也來自電子商務上游。360在2011年初推出
360團購開放平台,通過開放應用程序接口(API),符合資質團購網站均可接入該平台,共享360的用戶及流量,360則提取交易分成,並負責解決團購
平台的網絡安全等問題。
2.社交網絡:爭奪互聯網入口
2.1 中國社交網絡發展規模與勢頭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由於社交網絡極大降低人們社交時間、物質成本,有效拓展社交範圍與區域,同時將網絡信息以人為核心進行重構,因此在全球互聯網快速興起。
據
易觀國際發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SNS用戶規模將達2.16億,環比增長22.7%。中國SNS市場規模將達13.28億,環比增長71%。到
2013年,中國SNS用戶規模將達4.25億,較2012年增長25.8%;市場規模將達52.98億,較2012年增長61%。具體如下圖所示:

(註:易觀智庫以上數據未包括微博產品的用戶在內)
目
前中國增長速度最為迅猛的社交網絡產品為微博。新浪在2009年底正式推出微博,到2010年10底已達5000萬,而截止2011年2月底,新浪微博用
戶已突破1億人,每天發佈微博的信息量5000萬條左右。作為新浪微博的主要競爭對手,騰訊微博2010年3月推出,借助QQ客戶端優勢迅速追趕,並在
2011年2月初也宣佈註冊用戶超過1億。此外網易微博用戶數在2011年2月底也達到了3800萬人。據DCCI預測,中國互聯網微博累計活躍註冊帳戶
數2011年中將突破1億,2012年、2013年底,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2.8億、4.6億。具體如下圖所示:

2.2 社交網絡成中國互聯網主要入口
在
傳播模式上,社交網絡顛覆web1.0靜態單向傳播方式,更具即時性、互動性與移動性。在網絡信息生產上,社交網絡中的信息更多來自用戶自產,隨著社交網
絡用戶爆髮式增長,中國互聯網內容生產方式也出現拐點。據DCCI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6月中國互聯網頁面瀏覽量PV中,用戶生產內容的流量佔比達
50.7%,超過網站產生內容的流量佔比(47.32%)。

DCCI的數據同時顯示,從2008年到2010年,中國主要互聯網應用頁面瀏覽量佔比中,社區佔比持續上升,2010年上半年社區貢獻流量佔比達50.1%,而搜索貢獻流量佔比為僅為16.5%,網絡視頻佔比13.9%,諮詢佔比8.8%,電子商務佔比4.6%。
從中國網絡用戶訪問時長佔比來看,網絡社區市場佔比同樣持續上漲,從2008年上半年的18.4%,上升至2010年上半年39.2%,成為中國互聯網主要用戶入口。具體如下:

社
交網絡在顛覆信息生產機制同時,滿足用戶對信息個性化定製、傳播及分享需求,因此對新聞資訊類網站存在嚴重「替代性」影響,如DCCI數據所示,新聞資訊
訪問時長佔比從2008年48.5%快速下降至2010年上半年15.8%。可以預期,在個性化資訊服務成為主流的web2.0時代,中國門戶「大而全」
的資訊超市作用失去基礎,而社交網絡(主要是微博)這種更高效方式將成為其替代品。
2.3 社交網絡蘊含的巨大商機
社交網絡目前覆蓋互聯網主力人群,成為互聯網主要入口,其作為網絡平台的商業價值也日漸顯現。目前來看,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社交廣告、社交遊戲、社交電子商務。
a.社交網絡廣告
社
交廣告特點是精準、互動、自助。社交網絡掌握著用戶自發提供個人基本信息(例如興趣、年齡、愛好),以及個人實時信息(例如去哪裡吃飯、是否單身、想買什
麼東西),因此能做到廣告精確投放。社交網絡廣告自助性是指,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在社交網絡購買廣告位,定製目標消費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年齡、相關喜好等,
這樣廣告投放就不再只是大公司的專利,小的店主及零售商同樣可利用。除上述特點外,社交網絡廣告投放還有一項殺手級特點,就是一切廣告投放效果都可實時監
測,任何廣告主都可以使用相關工具,隨時調整廣告投放方案併力求最佳。
據美國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的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Facebook的顯示廣告展示量首次超越雅虎,成為全美第一大顯示廣告發佈商,市場份額由去年第四季度的11%增長至16%。Facebook的廣告客戶數量自2009年年初以來增長了逾3倍。
b.社交遊戲
社
交遊戲是指運行在社交網絡內遊戲,社交遊戲更強調用戶之間的互動及分享。伴隨社交網絡用戶數量高速增長,社交遊戲用戶也快速積累。據易觀國際預測,到
2012年中國社交遊戲市場規模將達到16.3億,用戶規模達1.3億,活躍付費用戶規模增至1700萬,到2013年中國社交遊戲市場規模將達到
28.5億元,社交遊戲用戶規模將達到1.3億。具體如下圖所示:

市
場研究公司Parks
Associates預計,2015年全球社交遊戲市場規模將由2010年的10億美元增長4倍至50億美元。社交遊戲持續升溫也造就一批網遊開發新貴,
以社交遊戲商Zynga為例,借助Facebook展示平台,Zynga每月活躍用戶達1.84億,截至目前估值已超過老牌遊戲巨頭EA(EA當前市值達
67.9億美元)。
c.社交電子商務
社
交電子商務包括兩種類型:社交網站進入在線零售領域,零售電商在自有網站內建立用戶社交網絡。目前看第一種模式更見成效,Facebook官方數據顯
示,Facebook已成為網絡零售商的重要流量來源。2010年10月,Facebook為亞馬遜帶來的推介流量同比增長328%,谷歌則下滑了
2%,Facebook給eBay帶來的推介流量增長81%,谷歌下滑3%。
據福布斯4月13日刊載文章《Facebook電子商務前景廣
闊》,Facebook不僅為零售商、品牌商帶來流量,還提供各種社交網絡工具,幫助電商提升銷量。除此之外,C2C同樣借助Facebook獲益,與在
Craigslist上跟陌生人交易相比,通過Facebook與好友或好友的好友交易更值得信賴。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盈利模式外,社交網絡還擁有更多可供發掘商業模式:實時搜索,提供實時話題信息及數據監控;高級賬戶收費,向企業用戶收費,為企業提供流量分析、品牌宣傳服務;無線增值服務,提供更多工具性應用及增值服務;平台開放,與社交網絡應用開發者分成。
2.4 中概TMT板塊中社交網絡公司
社交網絡的估值離不開對於Facebook估值討論,自2004年6月創立至今,Facebook估值從最初的7.5億上漲超500億元。具體如圖:

中
概TMT板塊已上市公司涉及社交網絡的,目前主要有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其中以新浪微博業務影響最為顯著。新浪CEO曹國偉認為,微博是基於社交關
係的平台,信息傳播的效率更高,而在中國互聯網上,基於強關係的SNS,包括人人網和開心網,與微博正殊途同歸,都在朝著社會化的網絡方向發展。而新浪微
博是否能成長為社交化網絡,直接關係到其估值高低。高盛最新報告稱,如果將新浪微博完全按照社交網絡屬性估值,新浪的估值將會達到每股165美元,較現價
仍有16%的上漲空間。如果完全按社會化媒體估值,則每股只有79美元,較目前的價格低45%。
此外中概股將新增一家以SNS為主要特徵的
上市公司—人人。人人旗下的人人網歷來被冠之以「中國版Facebook」,但從招股書中披露數據看,其自營業務(遊戲及團購)佔據營收很大比例,這與
Facebook的開放平台相比,在營收及理念等方面均差距明顯。另外有媒體消息稱,開心網已啟動赴美程序,上市日期將緊隨人人之後。與人人相比,開心網
完全屬於SNS網絡公司,其迅速興起與「偷菜」、「搶車位」等社交遊戲息息相關,截止2010年8月註冊用戶也已超過8600萬。開心的上市將為中國社交
網絡概念再添一把火。
在討論過中國概念股中與社交網絡相關的公司後,有必要再提及中國推行全社交(total
SNS)戰略的公司騰訊。騰訊目前提供IM、微博、SNS、博客、郵箱、BBS等一站式服務,滿足用戶幾乎所有社交方面需求。在社交網絡基礎上,騰訊又進
入網遊、門戶、搜索、瀏覽器等諸多領域,其盈利隨之不斷升高。騰訊目前被視為中國社交網絡的最大贏家,其在增值服務(尤其是虛擬物品消費)上所取得的巨大
成功,正被全球社交網絡公司所借鑑,其中包括美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
3.移動互聯網:終端革命
摩
根士丹利在2009年底發佈的《移動互聯網》研究報告中稱:「財富的創造和消亡是新的計算產品發展週期的實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週期的早期階
段,這是過去的50年來的第5個發展週期。」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ryMeeker認為「3G + 社交+ 視頻+
網絡電話+移動裝置」五大趨勢融合,推動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創新。移動互聯網將比以往4大周期(大型機、小型機、個人電腦、桌面互聯網)創造更多市
值,也將造就更多互聯網領域巨頭。
3.1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
首先來看中國互聯網接入方式的演變。據DCCI預測,2010年中國手機銷量預計2.5億部,智能手機佔比為16.6%,智能手機銷量2010年超越電視,2011年銷量超越PC。而這意味著互聯網的主要接入口已轉移到移動終端上來。

再來看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情況。根據易觀智庫最新數據,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2.88億人,環比增長18.52%,相比去年呈現41.48%的增長速度。

具體到手機用戶數量上,據DCCI預測,手機網民數量將在2013年超越PC網民。

3.2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兩大需求
移動互聯網用戶的需求大體可分成兩類:核心應用需求和休閒娛樂需求。核心應用需求包括移動搜索、瀏覽器、輸入法、地圖導航、應用商店;休閒娛樂需求包括移動遊戲、移動IM、移動媒體、移動SNS、LBS。
傳統互聯網公司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通常會進入核心應用領域,將原有業務擴大到移動領域,代表公司包括百度、騰訊。這類公司的典型做法為:大量推出移動客戶端產品及構建開放平台。新興創業公司聚焦的領域多為移動IM,SNS及 LBS,如小米科技的米聊,街旁、冒泡。
據中金《移動互聯網深度報告》,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使用的應用中,手機遊戲最多,佔到78.4%,接下來是移動IM、手機音樂、手機閱讀和移動搜索。具體如下圖所示:

Nielsen
公司2009年底針對4000名智能手機用戶為期30天的調查顯示,前五名的移動應用需求是遊戲、天氣、地圖、社交網絡和及音樂。據艾瑞數據顯示,在用戶
使用手機IM頻率方面,平均每週使用6-7 天的用戶比例達51.3%;約80%的用戶擁2個以上的SNS
賬戶,並有超過40%的用戶希望在手機上使用SNS。預期隨著用戶關係在社交網站平台上逐漸積累和擴大,越來越多的交互和信息傳遞都會在移動社區平台上進
行。例如,新浪CEO曹國偉最新披露數據稱,新浪微博50%的用戶通過移動終端上微博。
3.3 移動互聯網受益公司及盈利模式
將有三類公司受益移動互聯網興起。第一類為基礎設施公司,包括運營商,通訊設備、手機提供商,半導體公司和數據分包商類公司;第二類為平台公司,例如facebook式開放平台、蘋果式應用商店,國內傳統互聯網巨頭目前也在構建自己的開放平台;第三類為應用軟件公司。
3.4 受益移動互聯網發展的TMT板塊公司
首先要提到的是新浪與騰訊,新浪微博目前已成為智能終端上的殺手級應用。據新浪官方披露數據,新浪目前1億多註冊用戶中,有一半是通過移動終端上微博的。
而
未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與新浪爭奪最激烈必然為騰訊。騰訊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包括:移動IM、WAP門戶、無線搜索、移動SNS、手機瀏覽器、手機閱讀、
手機音樂及遊戲、移動應用商店。騰訊不僅將PC優勢平移到互聯網,同時通過完成其他領域的佈局,包括應用商店、手機遊戲等。
第二個要提到的
是百度、優酷。這兩家公司通過將原有桌面業務(搜索、視頻)轉移至移動互聯網,再次捕獲移動互聯網用戶。谷歌全球副總裁劉允在最新演講中稱,據谷歌統計數
據,移動搜索仍是智能終端的最大應用。至於移動視頻,隨著3G的普及,將繼續成為移動互聯網終端的主要娛樂方式。
第三個要提到的一個獨特公
司是斯凱。斯凱在美上市時主打「中國APP
store」的概念,上市首日大幅走低。截至4月28日收報20.31美元,與上市首日收盤價相比,目前該股股價已上漲238%。日前斯凱正式對外公佈
「OPENSKY戰略」:手機遊戲及應用開發者可調用名為OPENSKY插件,實現與擁有5000萬用戶的斯凱冒泡平台互聯互通,斯凱通過增值服務及廣告
獲得收入,並分成給開發者。OPENSKY戰略為斯凱在移動互聯網領域開闢一種新的盈利模式。
4.視頻:想像空間
據
DCCI統計數據,從2008年上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在中國主要互聯網應用中,網絡視頻的頁面瀏覽量PV佔比,從7.9%上升至13.9%,但網絡
視頻的訪問時長佔比,卻從8.3%上升至20.4%,僅次於網絡社區39.2%訪問時長。由於用戶在網上停留時間為定數,視頻網站訪問時長大幅增長意味
著,視頻行業的網絡價值將獲得顯著提升。以下詳細來看:
4.1 網絡視頻用戶增長空間巨大
1)網絡視頻搶佔傳統電視觀看人群
在
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群,普遍培養出在線觀看視頻習慣,而非收看電視。據CNNIC
2011年1月發佈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収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國內網絡規頻用戶規模2.84億人,網民滲透率為
62.1%。從網絡視頻用戶增長情況來看,2009年用戶規模為3億多,到2010年底有望增長到3.94億,預期到2012年,網絡視頻用戶將達
5.27億人。具體如下圖所示:

從有效瀏覽時間方面看,艾瑞IUT數據顯示,2011年2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總有效瀏覽時間突破15億小時,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200%。

在
線視頻觀看人群和瀏覽時長飛速增長,離不開帶寬環境的改善。為了獲得更多流量,視頻網站在帶寬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加上CDN、P2P等網絡加速技術的應用
革新,用戶在線觀看視頻的流暢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在線視頻點播服務帶給用戶更多選擇空間、更豐富的節目,讓人遠離電視密集廣告轟炸的困擾,網絡視頻對
於用戶吸引力越來越大。
2)視頻網站搶佔更多硬件終端
目
前網絡用戶主要通過瀏覽器與客戶端在桌面觀看視頻,但視頻網站早已開始佈局其他硬件終端,不管是手機還是平板電腦,甚至謀求再次回到視頻播放的最大終端:
電視機。據DCCI預測,中國手機網民用戶數量將在2013年超越PC網民,而視頻應用2010年底在手機應用中佔比已達30.2%。換句話說,手機視頻
仍具有龐大用戶市場。
再看電視終端。視頻網站入侵電視終端,這一舉動可通過互聯網電視來完成。互聯網電視為「電視+互聯網+App+PC」
的合體,用戶可以直接在電視上登錄視頻網站賬戶,並搜索相關節目。在美國電子消費品市場上,現在已擁有Google TV、Apple
TV等多種互聯網電視,用戶可自由登錄Yutube、Netflic等網站,自由點播節目。在中國網絡市場上,隨著三網合一的逐步實現,用戶不久也將能通
過手中的遙控器,在電視機這塊更大的屏上自由點播網絡視頻。
因此,不論是從桌面用戶、移動終端用戶上,還是從未來互聯網電視用戶上考慮,中國視頻網絡用戶均存在更大增長空間。
4.2 視頻網站營收增長潛力巨大
4.2.1 國內:視頻網站營收以廣告為主
隨著網絡視頻用戶數量和瀏覽時長的不斷增長,網絡視頻市場價值迅速提高。據易觀國際預測,到2013年中國網絡規頻市場規模將達到69.9億。

國
內視頻行業營收仍主要來自廣告收入,廣告形式為貼片廣告。據艾瑞諮詢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市場規模構成中,廣告收入佔比為68.5%,版
權分銷和其他收入佔比分別為6.4%和25.1%。艾瑞預測,在未來幾年中,規頻行業將繼續保持年增長60%以上的速度,至2013年,廣告收入將突破
100億大關。
4.2.2國外:更加多元化視頻網站營收模式
國
內網絡視頻市場規模增速迅猛,但一直面對一個殘酷事實:中國視頻行業尚未實現盈利。由於視頻網站主營收來源是廣告,在版權價格和帶寬成本高昂的情況下,造
成盈利壓力。反觀國外視頻網站,例如Youtube、Hulu、Netflix等,不僅營收規模大於國內視頻網站,而且早摸索出各自盈利模式。
a.YouTube UGC+廣告
國
內最早一批進入視頻領域的諸如土豆網、優酷網等,最早都是先嘗試Youtube模式。YouTube是以視頻分享為紐帶的SNS網站,憑藉著SNS關係營
銷模式,YouTube迅速累積人氣,吸引大量粘性用戶。美國金融諮詢公司Trefis調查顯示,2010年YouTube的用戶數量為4.08億人,而
到2016年將增長到7.05億人。
谷歌於2006年以1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YouTube後,
YouTube強大的用戶資源加上Google搜索技術和特有的廣告模式,使其強大的廣告投放平台價值得以迅速實現。特別是在廣告收入分享模式
上,YouTube採用與內容作者分享廣告收入的模式,使每個註冊用戶都能夠成為Google的ADSense廣告賬戶擁有者,在自己上傳的視頻上自動匹
配廣告,與YouTube一起成為廣告收入分成者。谷歌CEO埃裡克·施密特去年9月稱,YouTube已接近盈利階段,扭虧為盈的步伐逐漸加速。
b.Hulu 正版資源+廣告
隨著中國打擊盜版舉措力度加大,中國特殊國情下UGC模式帶來的盜版隱患愈發嚴重,於是視頻網站將目光轉向Hulu模式,後來崛起的搜狐高清、奇藝都主打正版高清長視頻路線。
Hulu
是NBC環球和新聞集團共同成立的正版影視在線觀看網站,在推出付費服務HuluPlus之前,該公司主要營收來源為廣告,Hulu的內容提供方大約有
200家,每家向Hulu收取五成至七成不等的廣告收入。由於背靠大型傳媒娛樂集團,公司能夠拿到不少獨家及首播權,再向其他網絡媒體進行版權分銷。
Hulu網站推出第一年就取得了9000萬美元的營收, 2010年全年營收總額高達2.63億美元。HuluCEO詹森•基拉爾在其個人博客上透露,該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0%,全年有望實現營收5億美元。Hulu已於2009年第四季度開始實現盈利。
c.Netflix 正版資源+付費收看
Netflix
是美國流媒體內容提供商,向訂閱用戶提供付費在線正版影視內容點播服務,同時其服務延伸至互聯網電視及各種移動終端。Netflix於2002年5月在納
斯達克上市,發行價15美元,2010年起股價由50美元一路飆升,截至4月27日收報235.96美元,市值124.8億美元。
Netflix
是較早實現盈利的一家視頻網站,伴隨著業務由影片線下租賃到線上租賃,再將服務輻射到電視及其他移動終端,Netflix盈利不斷加速。2005年
Netflix營收為6.8億美元,盈利為4100萬美元;2009年Netflix營收已達16.7億美元,淨利潤1.15億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
營收7.19億美元,淨利潤為6000萬美元,美國用戶數達2360萬人。
國內視頻網站陸續推出付費點播頻道,但目前營收規模佔總營收的比重微不足道。同時,尚未成功的像Netflix那樣,將訂閱點播服務延伸至電視終端,要走Netflix道路難度不小。
4.3 中國視頻行業想像空間
Yutube
背靠google搜索大樹,其模式並不能被簡單模仿;Hulu模式則早已進入中國,其模仿典範為奇藝及搜狐;Netflix的模式最難模仿,卻佔有最誘人
的電視機市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不斷擠壓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份額,而電視台等傳統媒體承載的廣告價值卻並沒有下降。視頻網站如能搶佔
電視終端,將能以少於傳統電視台的投入獲取較高的廣告收益。
樂視網近期推出了樂視TV 云視頻超清機,奇藝的電視機產品項目平台正在研發當中。國內視頻網站未來很有可能像Netflix那樣,通過電視機這塊屏,為用戶提供互聯網電視收費點播服務,取得更大的收益。
因此,雖然視頻行業仍處於摸索階段,但基於更多模式下的探索,均留給人們足夠大的想像空間。在此情況下,優酷受到追捧就很容易理解。
三、如何應對TMT泡沫
面對越吹越大的泡沫,投資者應該作何選擇,或許可從歷史中尋找到經驗。如果將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命名為網絡泡沫1.0,那麼此次可稱為網絡泡沫2.0。

1.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股票表現
最
近一次比較大的泡沫發生在2000年前後。從1998年10月起,作為新經濟晴雨表的納斯達克指數從1500點一路上揚、持續攀升。到2000年3月10
日,納指突破5000點大關,並創下5132點的歷史最高紀錄。這一天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3月13日(星期一),納斯達克指數一開盤就從5038跌到
4879,之後不斷下滑,網絡經濟危機全面爆發。
事後的分析認為,下跌受美聯儲調高利率及微軟遭地方法院拆分這兩大事件的影響,而更直接的可能誘因之一,是大量對高科技股的領頭羊如思科、微軟、戴爾等數十億美元的賣單碰巧同時在3月13日早晨出現。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尚不清晰的盈利模式無法長期支持投資者的樂觀預期。
2000年11月底,納斯達克跌破2600點大關,與3月10日相比下跌了近50%。
2.泡沫破滅後死掉的公司及活著的公司
泡
沫破滅,讓很多股票慘淡收局。據《華爾街日報》刊發於2010年3月的報導,「收錄在2000年3月道瓊斯互聯網指數中的40家公司裡只有10家挺到了現
在。ExodusCommunications、Excite@Home、 Lycos、MP3.com和 eToys等公司都成永遠的過去時」。
Exodus
Communications曾經是IBM的競爭對手,是一家專門通過網絡替企業管理網站的公司,曾經是全球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網站運營商之一,世界最優
秀的網站中有40%是由它來提供技術支持。2000年3月,股價曾達到89.81美元,但2001年9月被納斯達克停牌前,僅以17美分收盤。
Excite@home曾是著名的寬帶服務和內容提供商,市值曾高達67億美元,而在2001年11月被網絡軟件和搜索技術公司Infospace購併時
卻只剩下1000萬美元。
活下來的公司也大都經歷了暴跌。例如購併Excite@ home的這個InfoSpace公司,2000年3月股價達到1305美元,然而到2000年底已經低於100美元,2001年跌倒20美元左右,目前,該公司股價長期在10美元以下。
當
時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雅虎市值從937億美元跌至97億美元,2000年3月股價最高97美元,一年後的2001年3月,股價低於10美元。十一年來幾
經波折,如今市值226億美元。另一家大公司EBay過去十一年中一直如過山車般大漲大跌,經拆股調整,EBay在2004年年底時漲至接近60美元,創
下紀錄高點,目前股價34美元,略高於十一年前的30美元。而在2000年3月23日以5792億美元取代微軟成為當時市值最大的公司思科,當年市值便跌
了一半,十一年過去,如今市值950億美元。
當然,從長時段去看,也有增長非常大的公司。例如亞馬遜,雖然股價從2000年3月的60多美
元下跌至當年年底的15美元左右,然而,十一年過去,該公司股價已經上漲到接近200美元,市值886.8億美元。例如蘋果,從2000年3月的30美元
左右下降到一年後的10美元左右(以上兩個數字均為考慮拆股後,比對現在每股的價格),10美元左右的價格一直持續到2004年上半年,在那之後開始上
漲,隨著iphone等產品的推出,上漲更快,到了現在,已經上漲到了350美元左右。
3.泡沫後中國概念股同樣出現兩極分化
這些都是美國的明星股,那中國概念股的情況怎麼樣呢?當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有5家,中華網、亞信、新浪、網易、搜狐。
中
華網在國內不是最熱門的網站,但憑著域名china.com就於1999年7月14日在納斯達克上市,每股定價不斷上升,從14-16美元升至17-19
美元,最後以20美元發行,當天漲至67美元,2000年3月最高時達到139.625美元(經過拆股合股,相當於現在每股220美元),當年12月底,
股價跌至13.5美元(拆股合股之後相當於現在每股的價值)。亞信於2000年3月3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股價接近100美元,當年年底跌至10美元以
下,如今在20美元左右徘徊。
另一個在泡沫破滅前上市的TOM選擇了香港,2000年3月1日,TOM在香港創業板高調上市,超額認購近625倍,股價很快攀升至15.35港元,公司市值超過300億港元。當年年底,股價跌到2港元以下,如今低於1港元,公司市值36.2億港元。
新
浪、網易和搜狐則沒有趕上好日子,分別於2000年4月13日、6月30日、7月12日上市,當時納斯達克指數已經在下跌,最低時新浪的股價跌到了
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網易在上市的當天就跌破了發行價,一度只有53美分,並曾連續9個月跌破1美元,2001年9月12日被停牌。然而,當
時沒趕上好日子的三大門戶,卻通過移動短信業務活了過來,並在幾年後分別找到了更賺錢的方式,股價一路走高。
新浪在2003年後股價長期在20-50美元之間變動,不過最近一年來,因為微博的概念其股價暴漲,最高時接近150美元。網易於2002年1月2日復牌,如今股價接近50美元(復權後相當於200美元)。搜狐股價也已超過100美元。
4.如何認識此次中概TMT板塊泡沫
從
上次網聯網泡沫歷史可以看出,如果有泡沫,而且泡沫破滅,大多數的股票都會下跌甚至暴跌,然而有的公司仍能夠在泡沫破滅後堅挺,並且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
段裡創造比泡沫破滅前最高點時還要高的價值,股票也能上漲得更高。因此在本次泡沫到來時,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有清晰判斷:第一,此次中概泡沫與11年前有
何不同,後果是否會更加嚴重;第二,如何尋找能夠能在泡沫破裂後保持增長的公司。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今日的互聯網與11年前相比,已經發生
非常大的變化。2000年初,全球網民數量為2.5億,手機用戶數量為5億,而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網民數量已達20.8億,手機用戶數量已達
52.8億(國際電信聯盟最新數據)。中國的網絡環境變化更大,2000年一季度,網民1000萬,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達到4.59億,普及
率34.4%(CCNIC公佈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3月底,手機用戶達到了8.89億。
從網絡環境及網絡應用發展來看,11年前網民
使用撥號上網,54K的帶寬,今天1M以上的寬帶早已普及,並在不斷升級。11年前,大多數人對於互聯網的瞭解限於即時通信、發電子郵件、聊天室,如今,
互聯網已經深入到個人生活、人際交往、教育培訓、遊戲娛樂、企業管理、投資理財、商務貿易、國際交流乃至愛情婚姻、生老病死等各個層面,數字化生存已融入
到人們真實的生活之中。
從網絡經濟增長來看,11年前中國互聯網收入幾乎為零,在資本市場上只有概念而沒有真正的贏利模式。而如今,2010年中國網絡遊戲和網絡廣告的銷售收入均已超過300億,而電子商務被認為將很快超過它們,成為最大的互聯網收入。
電
子商務是最早被認為適合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然而在11年前,這同樣是一個概念。那時中國有各類消費類電子商務網站1100多家,但1999年中國網上購物
的交易額為5500萬元人民幣,僅佔社會零售總額的0.018‰。到了2010年,中國全年網購規模達到4980億元,佔到了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
3.2%,網購人數達到1.85億,網上購物在網民中的滲透率為40.6%。
11年前泡沫破滅時,互聯網特別是中國互聯網,無論從用戶數
量、用戶需求、硬件配套、還是盈利模式上看,都還只是一個概念,一個空中樓閣。因此當泡沫破滅後,整體互聯網公司經歷暴跌甚至倒閉的遭遇。但經過11年的
發展,中國整體互聯網經濟已打下比較深厚的基礎,互聯網產品及應用已對人們生活方式帶來顛覆性改變。換句話說,今日TMT板塊雖然可能已存在泡沫,但這樣
的泡沫並非從天而降,而且當互聯網已擁有這麼多年的積累後,泡沫即使真正破滅時,也將不會像11年前那樣一瀉千里。
再來看後一個問題。11
年前的泡沫中可以淘出像亞馬遜這樣的「真金」,預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泡沫將淘出更多擁有實力公司。但如何挑選卻需要投資者認真研究並做出甄別,在眾多網
絡概念背後,更需要投資者對於公司的基本面的細緻考察。正如巴菲特所說,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沒在裸泳的一定是能夠把握住市場需求的
公司,例如泡沫1.0時代亞馬遜把握住電子商務,蘋果把握住智能手機,網易和搜狐把握住了網絡遊戲。
如果認定某個股票有價值,而且價格合理,就可以長期持有,不必在意市場是不是有泡沫及擔憂泡沫何時破裂。如果投資者認為已經有泡沫,又一時甄別不出誰在"裸泳",那麼最保守的辦法就是:暫時遠離。
(報告主要撰稿人:江濤、ricky、王吉陸、陶然、李妍、胡龍飛)
附圖1:中國在美上市TMT公司股價表現與估值

附圖2:美國TMT公司股價表現與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