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認清香港的創業機遇

1 : GS(14)@2010-11-28 22:35:37

2006-9-29 HJM

  香港曾經是創業家的天堂,但隨着近年政治及經濟環境的改變,其地位及對創業家的吸引力已明顯減低。由於經濟是周期性的,現今香港的創業環境已呈飽和狀態,市場已被有規模的本地及海外公司佔據。政府在企業創業的過程中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應該制定長遠及持續性的政策。然而,機會仍然會留給擁有良好策略、高執行能力及能抓緊市場趨勢的創業家。

  本港的企業大多屬於消費服務業,增長率高的新公司亦非集中在高科技行業。且看幾家本地大公司:一九七八年創辦的莎莎國際控股、一九八九年創辦的裕記食品批發以及一九九二年創辦的城市電訊,三家公司在二○○五年的營業額已分別達到二十六億元、六億元和十一億元。它們分屬不同行業,但有共通之處:一是啟動時沒得到任何政府資助,二是它們都能抓緊當時有前景的市場機遇,確立市場定位、樹立自我品牌、創立推廣技巧。

政府適當協助是催化劑

  然而,這些成功創業的個案只是少數,港人的創業精神並不普遍,創業人口極低,皆因港人大多不願冒險,加之社會上缺乏創業及創意教育的培訓。中大一份報告【註一】指出,本港的創業人口僅為百分之三,與全球的百分之八相比,顯然偏低。不可不提的是,世界各國百分之三至五的新公司已創造了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五的新就業機會。由此可見,創業活動確能為本港經濟注入持續增長的新動力。

  本港前財政司郭伯偉曾表示,香港過去的政策是讓市民在最能體現自由市場經濟的前提下,享有廣闊的發揮空間。換言之,政府的中央規劃或干預愈少愈好。但是,隨着全球各地的經濟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香港不得不為自己的長遠發展重新定位,適當的「協助」是持續發展香港創業精神的催化劑。

  在不同年代創業,成功因素大可不同,但「以人為本」則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成功與否,除行業本身的性質及市場的成熟程度外,經營者的策略、執行能力及抓緊市場發展趨勢的能力更為重要。

  創業也須與時並進。從策略上而言,本港企業必須認清形勢;分析價值鏈上(Value Chain)的多個環節(進料、營運、出產、推廣營銷、服務、採購、技術發展、人事管理和商業配套)以及行業的五項主力(5 Forces)關係(客戶、供應、取替、門檻及對手)【註二】,從而擬定經營策略。例如,每家新創公司都應能針對顧客的潛在需求、負擔能力及進入市場門檻等等的條件。

必須注意區內政策趨勢

 

 有研究指出,執行能力才是創業成功的最大挑戰。然而,這是一項長遠的教育培訓問題。加強年輕人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是其中一大途徑。近年來,一些非政府機構舉辦的中學生營商(如「國際成就計劃」)和創業計劃體驗項目(如科大今年舉辦的「國際商業計劃比賽」),正是提高本港年輕人的未來創業能力。另一方面,具豐富商界經驗的中、高層人士,憑着過往經驗及人際網絡的優勢,也有良好的創業條件。 

 現今的創業者必須注意香港政府或者區內重大政策的趨勢:第一,應用或發展科技是現今發展知識型社會不可或缺的條件。回歸後,港府改變了過往的積極不干預傳統,制定了一系列產業政策來協助高增長、高科技的新創公司。創新不一定是創出新產品,企業可以透過創新意念,更新一個或多個的商業系統(如產品質素、顧客經驗、品牌、供應鏈等),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註三】。

  如果創業範疇屬於科技行業,創業者則應留意港府最近修訂的重點科技範疇(包括汽車零部件、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紡織成衣、納米科技和先進材料)以及設立研發中心(範疇包括通訊技術、電子消費品、集成電路設計、光電子和中藥)【註四】。創新及科技基金將為以上九個科技範疇提供持續支援。創業者大可善用這些培養創新科技風氣的項目,但亦須不時評估政府對上述政策的執行及修正情況。

  第二,本港與中國內地為經濟整合,在二○○三年簽定了《更緊密經濟關係安排》(CEPA),目的是為了配合國內經濟、科技和市場的轉變,務求為兩地帶來多贏局面。對本港企業而言,我們不得不深入分析各自企業對開發國內產品和消費服務市場的機遇。同時,亦要對雙向服務貿易可能引來的衝擊作出相應的對策。

  另一方面,我們既要看到「珠三角」的優勢,積極參與區內有待完善或建立的協調機制和產業的行政管理措施;也要認清「長三角」起到的作用。人們普遍認為,「長三角」是中國長遠發展的龍頭。然而,「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積累了堅厚的建設基礎和經驗,仍有許多值得國內其他地區借鑒之處。「十一.五」規劃為此作了詳盡的部署,創業者不妨留意箇中商機。

香港競爭力系列.之五

  註一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新聞稿(2006)

  註二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1985)

  註三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2006)

  註四 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發展新策略》(2005)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校友會會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